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般来说,动物的膀胱肿瘤是比较罕见的,然而在世界的某些地区牛的膀胱肿瘤却比较多见。国外不少研究者对牛的膀胱肿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反复地指出牛的膀胱肿瘤与慢性地方性血尿症的密切关系。多数研究者将其病因归咎为长期少量地采食了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 。不同地区的发病率相差十分悬殊,有的甚至达到成年牛的90%。而在那些没有慢性血尿症流行或缺乏蕨分布的地区,本病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2.
蕨(Pteridium aquilinum)的叶片及根状茎的毒性及致癌性已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反复证实。蕨可引起马、猪等单胃动物的维生素B_1缺乏症。牛在短期内大量采食蕨,当累计采食蕨叶量达到或超过牛本身体重时可引起以骨髓损害和全身出血为特征的急性致死性蕨中毒,而长期少量采食蕨(2g/每日/每kg体重,平均550天)则可能诱发牛的膀胱肿瘤性血尿病。蕨尚可引起多种实验动物的类型各异的肿瘤,如绵羊的膀胱肿瘤、颌部纤维瘤,大白鼠的肠  相似文献   

3.
牛的先天性肿瘤报告不多。Misdorp最近复查了动物胎儿和初生动物(10天内)的先天性肿瘤和瘤样物(例如白血球增生)文献,而先天性肾真性瘤在以前(1965)没有报道过。在刊物中报道过二例牛胎儿,估计每例胎儿在第六个月流产。发现一例为多发性的肾外肿瘤,另一例为肾上单一的原发性肿瘤。牛的这两例和人的7月龄胎儿一例是文献中先天性肾真性瘤仅有报道的病例。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北京市肉联厂进行肿瘤调查时采获猪恶性间皮细胞瘤一例。 剖检时在胃浆膜面上见17×14×8厘米瘤块一个,瘤块由许多拇指大肿瘤结节融合而成,外观似葡萄串状,并与大网膜粘连,瘤体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切面平滑细腻,灰白色。镜检: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属于上皮型。主要由形态大小不一的腺管样结构和少量纤维成分组成,瘤组织被结缔组织伸入分化为不规则小叶,腺管上皮呈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境界不很清楚,极性稍紊乱,胞浆粉红色细颗粒状,内有细小的空泡,核呈  相似文献   

5.
牛的蕨中毒指牛采食了蕨[Pteridium aquilinum(L.)Kuhn]后发生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中毒症。以严重的全骨髓损害和出血性素质为特征。表现为高热、贫血、无粒细胞血症,血小板减少、血液凝固性降低,腹痛及全身泛发性出血等。常呈地方性发生,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 蕨的致癌性已得到不少实验材料的证明,特别在牛膀胱肿瘤的发生上,似乎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口蹄疫病毒在肺部复制的遗传机制,并为口蹄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对牛肺泡上皮细胞进行了体外分离培养,最终得到纯的牛肺泡上皮细胞。试验采用2.5 g/L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消化法,用局部画圈法逐步去除成纤维细胞,并分离纯化牛肺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试验、细胞增殖曲线、核型分析鉴定纯化后的牛肺泡上皮细胞。结果表明,采用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培养牛肺泡上皮细胞并稳定传至第11代,得到的牛肺泡上皮细胞经广谱角蛋白(Pan-Cytokeratin)鉴定为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为正常二倍体(2n=60),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的牛肺泡上皮细胞呈现典型上皮样形态,单层细胞呈铺路石状排列;培养至第12代及以后,牛肺泡上皮细胞出现生长停滞、胞体空泡、细胞变大等特点,但仍未从瓶底脱落。试验成功建立了牛肺泡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并得到纯的牛肺泡上皮细胞,为后续研究口蹄疫的发病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牛瓣胃阻塞是一种常见且较难治疗的消化道疾病 ,笔者于 1992— 1998年共治疗该病 2 1例 ,治愈 19例 ,其中 1例由畜主出售、1例死亡。病因和症状 由于当地在冬季多以干稻草为牛的主要饲草 ,加之饮水不足和缺少运动 ,常导致牛胃功能紊乱而发病。在发病初期 ,病牛精神不振 ,食欲不佳 ,反刍减少 ,鼻镜干燥 ,排粪量少、色黑、干燥呈球状 ;随着病程延长 ,病牛鼻镜呈干裂状 ,无反刍 ,被毛粗糙无光或呈卷曲状 ,行走无力 ,触诊瓣胃区有痛感 ,听诊瓣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治疗 瓣胃注入法 :在牛右侧倒数 4— 5肋间与肩关节水平线上的下 2— 3cm处…  相似文献   

8.
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变试验(Ames)是筛选环境中致突变物及致癌物的一种新技术,它可将致癌物作为诱变剂检测出来。 本课题组从1981年以来,进行蕨类植物引起牛膀胱肿瘤的研究,用含蕨饲料饲喂大鼠,已复制出典型的癌变病例,蕨的致癌性被进一步证实。但是,还不知道牛急性蕨中毒和器官发生癌变是否是由蕨中同样的成份引起,以及所获得的蕨类植物分馏物是否有致癌性。因  相似文献   

9.
笔者利用膀胱造瘘术治愈公牛尿道阻塞4例,膀胱破裂6例,均获得满意结果。 手术方法 患牛横卧保定于手术台上,充分暴露术部,肌注静松灵1~3ml,局部用1%盐酸普鲁卡因(?)0ml作浸润麻醉。自耻骨前4cm,腹白线旁3cm处作长为15cm的皮肤切口,切开筋膜,分离肌层,切开腹膜,放出腹内积液,冲洗腹腔,然后拉出膀胱,从膀胱底(或破裂处)一次切开膀胱壁,清除膀胱内异物,而后将膀胱切口与腹膜、肌肉、筋膜切口作连续缝合,使膀胱切口直接与外界相通,再将缝合口与皮肤切口缝合。腹腔注射抗菌素,术后膀胱不再积尿,切口直接通外界。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别对3例宠物家兔患子宫肿瘤进行病理学分析。通过石蜡切片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病理学诊断及分析。病例一,子宫肿块显示乳头状突起,腺上皮呈假复层或复层。肿瘤腺上皮细胞核颜色深,嗜碱性,核仁明显,细胞质稀少,有丝分裂低,异型性易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强阳性、vimentin阴性,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病例二,子宫内膜边界不清,伴肌层侵润,细胞筛状或实性排列,复层或多层,具有合体细胞聚集等特征。肿瘤上皮细胞由柱状、多角性细胞组成,嗜酸性,细胞质丰富,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深染,从卵圆形到椭圆形不等,核仁明显。其免疫组织化学表型AE1/AE3阳性、α-SMA阴性。肿瘤间叶细胞,细胞核呈梭形或多形性,有轻度或深嗜酸性纤维质,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从卵圆形到圆形不等,核分裂现象易见,呈脉管侵润。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AE1/AE3阴性、CD10阳性,确诊为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病例三,子宫内部充满组织液,局部呈虫卵状。有实体性组织肿块,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均匀,未见异型细胞。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desmin阳性、S-100阴性。确诊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在畜禽中,己见报道的有牛、猪、羊、马、犬、绵羊、鸭、鸡、火鸡等多种动物,但主要多发于牛和堵。据Muir及Jaffe报道,肝细胞癌与伴发肝硬变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并与肝细胞的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等也有一定关系。 畜禽原发性肝癌与人的原发性肝癌,在流行病学上具有相似性,例如人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当地鸭和鸡的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也很高。但在骡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例,不论在国内或国外的报道都较少。本文报道的两例白色骡原发性肝细胞癌,己转移而全身化的病例。 (一)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牛白血病是以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的肿瘤性疾病。我国江苏、上海等地区发现此病。作者为了明确牛白血病病毒的病源性,自1980年以来进行该病毒对绵羊感染及传代试验,应用临床诊断、血液学和血清学诊断确定为牛白血病病牛,或经电镜观察在淋巴细胞培养物中见有C型病毒的牛的病料,作为牛白血病病毒材料接种绵羊。经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长角血蜱或大巴贝西虫感染血液,感染3头除脾牛和1头未除脾牛,感染后5~20天在血片中出现了典型的大型巴贝西虫。除脾牛临床主要表现呈稽留热,呼吸急促,血尿,眼结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个别牛血红蛋白量降至2g/100ml,红细胞数降至1.85×10~(12)/L,红细胞压积降至8%。尸体剖检主要变化为肺气肿,心内外膜、十二指肠、肺脏有出血点,肝肿大,膀胱有血尿等。并观察了病理组织学变化。未除脾牛临床上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将60例役牛原发性前胃弛缓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消化不良型(33例)和外感型(27例),以13例健康役牛作为对照,研究了原发性前胃弛缓和自由基代谢相关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其胃肠道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发性前胃弛缓病牛不论消化不良型还是外感型,血清SOD与GSH-Px活力较健康对照组牛显著降低(P<0.05或P<0.01),血清MD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种类型前胃弛缓病牛血浆GAS、MTL均较健康对照组极显著降低(P<0.01),消化不良型前胃弛缓病牛血清GAS和MTL又明显低于外感型前胃弛缓病牛(P<0.05).提示役牛原发性前胃弛缓的发生、发展与体内自由代谢失去平衡和胃肠道激素的变化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在活体的心脏血管中血液成分发生凝固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能够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多,凡能造成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性状改变的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但在动物中因肿瘤转移损伤大血管而引起血栓形成的病例是十分罕见的。作者1981年7月在贵阳市牛羊屠宰场发现一头膀胱肿瘤患牛,其淋巴结转移癌损伤了后腔静脉及肺静脉并进而导致混合血栓形成。现报告于后。 (一)剖检所见 此例为一头经阉割的贵州黄牛,约12岁,营养状况中等,体表未见异常。屠宰后发现:  相似文献   

16.
1983年2~3月我们手术切除了二例军犬毛上皮瘤(trichoepitheloma),其中一例发生在臁部,另一例发生在肩胛、腰、背等三处。经一年观察,二例军犬毛上皮瘤经手术治疗痊愈后至今未再复发。并对毛上皮瘤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和探讨。 (一)临床观察与治疗 1.病例一:军犬(母),3岁,狼种,因右臁部皮肤有一肿块,于1983年2月前来就诊。军犬主人诉说在1982年11月份已发现有豌豆大的硬性结节。现检查肿块为4.5×2×3.5厘米大的卵园形肿块凸出,质硬,表面粗糙,无被毛,似菜花状,灰黑色,初步诊断为肿瘤,  相似文献   

17.
动物的间皮瘤(Mesothelioma)比较少见。在Smith(1966)所统计的1371例牛肿瘤中仅有19例(1.3%)为间皮瘤,其他动物的更为罕见。1980年朱坤熹等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玉米对鸭子进行诱癌实验,在50只鸭子所引出的22例肿瘤中,竟有19例(86.3%)为恶性间皮瘤(9例同时伴发原发性肝癌),引起了兽医界的广泛注意。1973~1982年10年间,我们从贵州省的耕牛中发现各种类型的肿瘤共369例,其中5例为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学角度对甘肃省20年来牛的肿瘤性疾病进行了调查分析。共检出肿瘤130例,其中良性肿瘤9种86例,恶性肿瘤10种43例,未定性肿瘤1例。检出率较高的肿瘤为:纤维瘤(44例,33.8%)、乳头状瘤(22例,16.9%)、鳞状细胞癌(15例,11.5%)和瞬膜癌(14例,10.8%)。母牛的肿瘤(70例,53.8%)多于公牛(50例,38.5%)。5~10岁的牛肿瘤发病率较高(59.2%)。牛肿瘤分布于省内8个地(州、市),尤以武威(93例,71.54%)和兰州(16例,12.31%)为主。瞬膜癌多发于黑白花奶牛,瘤体小,多呈菜花状突出于眼角。乳头状瘤多发于头颈和乳房皮肤,常单发,较小。鳞状细胞癌较多见于颈、乳房和眼周,局部组织肿厚,破溃。纤维瘤可发生于多处皮下。  相似文献   

19.
对24头有极轻微疾病的猪,用猪水泡病病毒一株英国毒株作了脑内、静脉内或皮内接种。在皮肤、鼻、舌和扁桃体上主要的病变是一种复层鳞状上皮的极其致密的凝固性坏死。在肾盂、膀胱、扁桃体和唾液腺及胰腺的导管,发生上皮变性并有过碘酸雪夫反应(PAS)阳性物质的形成均是本病常见的特征。仅用组织病理学检查,不能将猪水泡病和口蹄疫所引起的十分明显的皮肤病变区别开。对水泡病和科赛奇B_5之间的关系作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丁烯酸内酯作为牛苇状羊茅草烂蹄病(Fescue foot)的致病毒素,已有不少报道。但近年来,Kousuri(1970)应用纯丁烯酸内酯口服或肌注,Yates(1969)应用含毒的苇状羊茅草80%酒精分馏物口服或经瘤胃注射后,形成的病变部位显然不同。我们已用病区霉稻草分馏物作发病试验,证明对小白鼠、家兔和羊均有毒性作用,并可在羊体显示类似牛“烂蹄病”的变化。综上表明:含毒苇状羊茅草和霉稻草中存在特异的致病化合物。为探讨其致病成分,我们应用含毒霉稻草分馏物,分离致病化合物,经生物活性测定,认为分馏物中含NH基的小分子化合物及甾醇物质是牛“蹄腿肿烂病”的两个重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