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入为出”是中国的一句古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从一个家庭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来安排生活开支。不量入为出,非基本的消费品方面多开支了,就会影响基本生活的消费,就要借债。一个工厂,如果不增产节约,就会影响积累,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当人们追求吃好,穿好,玩好,紧追时尚的脚步时;却不知道在“时尚”的背后,健康正受到威胁。 都市人的很多时尚是不科学的。就从吃来说,“胶囊族”现在很时髦,不少年轻人特别是女士不吃早饭,中午吃盒饭,再吃大量维生素丸、补剂,以为这样营养就可以得到弥补。其实补药没有多少营养素,只是暂时增加对某些营养素的利用,起到抗疲劳、提神的作用,从长远来看,依赖补药对健康是不利的。“无厨房家庭”现在也多了起来,工作节奏快了,时尚女性要从家务中解脱出来,正餐都要“下馆子”,似乎很潇洒。其实在家里吃,营养素的…  相似文献   

3.
本章是专门讲述文学的体裁问题的。所谓体裁,就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适应反映不同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人们不同的审美需要,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样式。在繁多的文学样式中,某几种样式又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文学样式分成几个大类。于是就产生了体裁分类的问题。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因而对文学的体裁的分类也就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常见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本章使用的是“四分法”,把文学体裁分成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四大类,并依次分别讲述了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相似文献   

4.
《当代贵州》2011,(4):7-7
欲望是一个中性词,谁都有欲望,没有欲望是一个不正的人,有了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使之成为杀人的“泥石流”。对于我们共产党干部来说,我们行动的动力就建立在一个崇高目标和“欲望”之上:就是一切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有了这样的“欲望”和目标,我们就会抛弃一切杂念,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实现人民富裕,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5.
《女兵们踏上长征路》一文作者聂成根在采访红军女战士危秀英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长征,是中华民族亘古以来的一个创举。”危秀英望着我,陷入了往事的沉思之中, “从哪儿说起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征就是要走路,您就从脚谈起吧!” “好啊!”她打开话匣子, “走路,对男战士说来,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可对女战士来说,这种长途行军就有困难了。”  相似文献   

6.
在任何社会中 ,政治制度的设计都以一定的理论预设为基础 ,都与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有着极深的关联 ,因此从人性观入手可以深刻地认识不同的政治设计中内含的政治理念的本质。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理解 ,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个极端 ,但“人性至善”的人性观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传统相契合 ,影响并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设计模式。  一、孔孟的人性理论人性问题是世界上各种思想体系在建立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它同样也是儒家思想家侧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文献上看 ,儒学创始人孔子直接谈人性的话只有“性相近 ,习相远”一句。从…  相似文献   

7.
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应该自觉担当起“育新人”的时代使命,为小孩子写出“大”文学。以小孩子的“大”文学,发挥好文学培根铸魂的作用。儿童文学是孩子一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它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文学,而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孩子有怎样的未来这样的大课题。儿童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一再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应当说,权力观方面的理论观点已经十分清楚,我们党也一贯高度重视相关的思想教育。但是,为什么实践中这个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好,各种腐败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原因外,从人性的角度看,绝对权力诱发人性的弱点是权力观“变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绝对权力的条件下,权力垄断者可以不受约束地任意支配组织内部的所有资源,就像一个消费者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口袋里的薪水一样。如果这样,一个组织未来的命运就完全取决于个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文学以“呐喊”的姿态呼唤着中国“人”、“人性”、“人道与“自我”的复苏,到了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却又出现了“人”与“自我”失落的现象,其原因何在呢?  相似文献   

10.
李建国 《理论学刊》2006,(4):98-100
所谓“后知青文学”,笔者以为,就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日趋多元的背景下,于叙事主题、视角、风格、审美等方面出现了某种新质的知青文学。与前期知青文学相比,“后知青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挣脱了意识形态和宏大叙事的樊篱,表现出了多元的叙事状态,如农民视角的浮现、英雄情结的解构、以及知青背景下人性的反思等,都是很好的例证。一、农民视角的浮现“历史学家把历史记录组织成读者可以识别出来的不同种类的故事。……一个历史学家只需要转变他的观点或改变他的视角的范围就可以把一个悲剧境遇转变为一个喜剧境…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的现代人文主义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仰文 《求实》2007,(5):62-64
人性是行政法赖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和前提,人文主义的时代特征就涵盖了对人性的关注和关怀。现代行政法必然是人文主义的法律,是“人的法律”而非“物的法则”。行政法只有充满对人性的深切关怀才可以准确表达宪法以及宪政的深层理念。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就人性、异化、人道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这场讨论是从批判“四人帮”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开始的。不少文章揭露和批判了“四人帮”打着批判人道主义的旗帜,大搞法西斯专政,迫害革命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罪行。不少文章还涉及和指责过某些干部对人民的疾苦不关心的官僚主义。这场讨论还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了人性、异化及有  相似文献   

13.
“边缘”与“中心”问题,一度在作家、评论家中引起关注和争论。所谓“中心”,就一般而论,不外乎行政区划上的以政府驻地为集中点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优势位置。人们往往趋向“中心”,因此也就形成“边缘”,形成“中心”与“边缘”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心理上的落差。这种落差,在人们心理上,就体现出获得重视的优越感和被忽视的自卑感;反映在文学活动上,就产生主导一切、掩盖一切的主流文学和服从主流、追随主流的边缘文学。就九十年代文学现象而论,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内涵与范围发生了裂变。随着文学自身的觉醒、创作的自由,集体写作状态进入个体写作时代,文学的“中心”摆脱行政  相似文献   

14.
陈名财 《求实》2006,1(1):25-28
要厘清目前有关“以人为本”的诸多论争,就需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放在哲学发展的历程中,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或者哲学转向来思考。由此,我们认为,“以人为本”指明了马克思哲学的属人性和历史发展的属人性,指明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与变革世界的可能性和途径,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向度,指明了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内在统一的根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吉它的朋友》发表以来,在读者中曾引起过争论。有人认为它歌颂了人性,歌颂了“黄金般美好的灵魂”;有人却认为它缺乏真实性。我以为,这篇作品的问题并不在于它的真实性,也不在于这样的题材是否能写。高尔基就写过流浪汉,鲁迅也写过阿 Q,受“四人帮”残害的青年又为什么不应该同情呢?那么,《吉它的朋友》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是作品的思想倾向,是  相似文献   

16.
现在,人们都说职工的思想工作难做,特别是围绕着房子产生的思想工作就更难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一千道一万,你给职工解决不了住房困难,职工就是不满意。就拿北京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公司来说吧,全公司一万多人,不算小调大,少调多,单是无房困难户就有5000多,这样大的一个数字,谁当领导不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与人的性命息息相关的医院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体现了医疗过程中对患者从人的角度而非疾病载体的角度去对待,善于从人性的角度关注患者。这就要增强医院的行风建设的人性色彩,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医院是一种特殊服务性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位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8.
屈兴岐 《奋斗》2004,(3):54-54
关东嗑里,品评人品的,很不少。人品,叫人性。有人性、没人性,是个根本性的评价。“乃(那)个人好哇,有人性”。有人性的人,人家会笑脸相迎,最起码也心存信任。“乃个完(玩)应(艺)缺德、蛊动(坏),头顶长疖子,脚底下冒脓,坏透腔了。”这样的人,没好下水(心肠),也说没好嘎水(鱼  相似文献   

19.
硫磺岛,这个在太平洋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火山小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人类的一个巨大伤疤。它使我们无法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用自己血淋淋的双手挖掘着苦海深沉,成千上万的青年自己在埋葬自己。有人把战争区别为“正义的战争”与“非正义的战争”,自卫的战争与侵略的战争。从理性上说,用一般的道德概念来界定战争的性质,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就战争的客观效果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场野蛮的互相残杀,用协商来代替战争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一切纠纷,终究会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准则。如果不是从这个民族那个民族,而是从人类整体来说,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