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江 《党史文汇》2008,(10):16-22
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坚持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全村经历了“吃饱肚子”——“挣上工资”——“住上小洋楼”三大飞跃,2007年,全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8亿元。韩村河村村民都住上了小别墅,人均楼房居住面积68平方米;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100%就业,人均年工资收入加福利达3万多元。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这是山东省临沂市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的肺腑之言。王廷江,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他帮助集体、乡亲致富的事迹早已在神州大地不胫而走,江泽民同志曾热情称赞他“了不起!”“不简单!”“好样的!”请看王廷江的“不简单!”他把600万元的个人资产无偿献给了村集体;他率领全村老少苦干实干,在短短6年里,使全村人均收入由300元增加到6000元;他对集体,对他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节俭,每次出差,不是带些煎饼、咸菜、方便面,就是找个小饭店买碗面条或几个包子充饥;为了使乡亲们早日住上…  相似文献   

3.
“我要让庄户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是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二村张宜宗担任党支书以来的梦想和追求。从1981年到今天,他带领全村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把一个过去一穷二白、人口不足800人的小村,变成了现在的村集体固定资产1480万元、经济收入12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6800元的小康村。看着不到60岁的张宜宗已是满头银发,村民们心疼地说:他的头发是为俺操心累白的。  相似文献   

4.
临翔区圈内乡坝胡村在临沧市知名度很高,高就高在全村谋事和干事通过村民自治成就“一盘棋”。 由于历史上长期传统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模式的影响,不少农村自包产到户以来,各家的生计谋划基本都是“各人白扫门前雪”,村里发展很难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5.
我们离石市城关镇东关村是名符其实的“都市 里的村庄”,依城傍路,全村805户, 2117口 人,只有耕地30余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党的政策与东关村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党建先行,工贸兴村,依法治村的新路子。到200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2.5千万元,集体可支配资金达到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0元。1996年,我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千万元村”荣誉称号。我支部1998年被省委评为“红旗党支部”,2000年被吕梁地委评为“农村红旗党支部”。我本人也被地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正党…  相似文献   

6.
章立  陶宁 《共产党人》2009,(23):37-38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孙家河村位于苦甲天下的宁夏固原市最北端,辖4个自然村,共395户1915人,其中回族465人,占总人口的24.3%。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全村回汉群众长期互助友爱,和谐相处,团结奋进奔小康,谱写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我叫韩传山,任扶余县陶赖昭镇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已整整10年了。10年来,我牢记党的宗旨,团结班子成员,带领村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写了八岔村穷、脏、散、乱的历史。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200余元,集体固定资产107万元;全村家家住上了砖瓦房,柏油路旁绿树成荫,有线电视、电话走进了村民家;“十星级”文明户133户。去年末,我们八岔村党支部被省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标兵。 聚民心密切干群关系 要把村里的各项事业搞好,我认为,凝聚民心最重要。而要得到全村群众的拥护,最关键的是抓好班子的廉政建设。多年…  相似文献   

8.
陆良县三岔河镇沙沟村99.7%的农户都养猪,上年商品猪销售收入75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47.3%,全村4200人,人均发“猪财”380元。三岔子村50%的农户种蘑菇,栽“金”菇、收“银”菇,全村4273人,今年蘑菇产值将实现人均收入600元以上。农民实现增收,这得益于“支部+协会”的良好运作。他们的经验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一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却被全村父老乡亲硬“逼”上了翼城县北关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几年时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3.5亿元,半数以上的人家成了百万元、千万元户,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富丽堂皇,透出浓浓的现代气息,住宅电话、彩电、摩托车普及率达98%,并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村。如今,北关村的名字像插上了翅膀,从闭塞的小县城飞出了山西,传遍全国。曾几何时,多少“庄主”都跳不出“禹作敏现象”这个怪圈,而作为北关村致富领路人的李纯泰,在让北关人富裕起来的同时,自己却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他一…  相似文献   

10.
龙宝塘之变     
龙宝塘变了1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比2004年净增390元,随着一些老大难问题的彻底解决,这个村成为了全县的“扶贫开发示范村”。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坐落在京西深山区。这里海拔700多米,方圆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层峦叠嶂,绵延起伏,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全村现有697户,1912口人。1999年全村完成经济总收入1.41亿元,实现利税3361万元,人均收入11550元,成为京郊山区富裕文明的先进村。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五六年前,这个村竟是一个人心散、生产乱、干部自顾自、村民上访不断的“乱”村、穷村。 那么,他们是怎样在短短五六年中,由乱到治、由穷变富,神奇般地成为富裕文明的先进村呢? 究其原因,是他们做到了“五过硬”:党组织自身过硬,依法治…  相似文献   

12.
在太谷县侯城乡,处处传颂着白东友“当无品村官,干有品大事,不领取报酬”的新鲜事。在他当南沙河村委主任一年多的时间里,全村20多个蔬菜大棚已形成一定规模,优质果园和葡萄园发展百余亩,以解决人畜吃水和废水改造及治理沙河滩开发造地为龙头的农建工程高潮迭起。难怪一提起白东友的名字,全村百姓无不敬佩。为民谋大事2000年阳春三月,43岁的白东友在村委换届选举中,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主任,然而他面临的是:村委头上戴着近40万元贷款债务的帽子,十多年前修建的供水塔成了摆设,地下水源不足,农民用水费用加重,沙河古道…  相似文献   

13.
象山县丹城镇上吴村地处丹城南效。全村共197户、597人,有耕地616亩,山林299亩,党员20名。91年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吴村坚持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破除那种“经济建设是硬指标、精神文明是软指标”的观念,树立起“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一齐抓、两个文明一起上的观念,两个文明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92年、93年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红旗”党支部。1993年全村工业产值达117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508元,分别比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0,(2):34-34
在宁河县田庄坨村这片土地上,有着天津滨海平原上最早发现的先秦遗址,曾出土过“半两”、“燕明刀”币、青铜器、铁器等,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田庄坨人秉承先人遗风,自强不息,锐意进取,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9777元,村集体积累1100万元,奏响了一曲发展的动人旋律。在2009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新班子顺利接过老班子的接力棒。换了新的当家人,田庄坨村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5.
何畏 《党建文汇》2002,(7):22-22
浙江省义乌市城西镇上杨村的杨保伟,是一个笔厂老板,曾当过村干部。今年年初村委会换届选举,他参加了竞选。前两轮选举,他和另一位候选人所得选票都未过半数。在第三轮选举投票前,杨保伟敲锣打鼓地在全村贴出十多张“红榜”,公开作出三项承诺:如当选,捐款10万元用于全村2002年农业税费用,剩余款用于修路;在职三年的误工补贴,全部捐给老年协会开支;努力为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09,(15):21-22
冯立珍是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冯立珍始终坚持“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的信念,团结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真抓实干,艰苦创业,将全村打造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先进村。2008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突破10万元。2009年,冯立珍同志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7.
地处江苏省张家港市长江边上的永联村,虽然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但他们从创办轧钢厂起步,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08年,全村销售收入310亿元,实现利税20.67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80元。永联村经济发展,领跑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百佳生态村”等三十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是“农民思想家”、华西村原老支部书记吴仁宝常挂嘴边的话。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华西村创业不止,致富不息。2011年,全村销售收入550亿元,向国家交税突破85亿元,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8.5万元。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三元朱村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特色农业经济村”。2003年以来,我们把发展全村经济的目标放在了创蔬菜品牌上,建起了高标准的蔬菜基地,无公害蔬菜越种越好,还越洋销到了国外,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3年全村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面积发展到800亩,实现经济总收入3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相似文献   

20.
地处晋西北神池县的庄儿上村,位于管岑山北麓,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全村201户700多口人,耕地3300亩。1989年以前,这个村学校烂、住房差、缺水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集体经济不过200元,是神池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这个村发生了神奇的变化。199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个人存款总额增加到170多万元,集体资产达到120多万元,实行了“三通”(家家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免”(上学、吃水、摊派)。95%以上的户有存款,90%以上的户购买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