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尚明 《中国保安》2012,(11):75-75
“六一”前夕,学校要开联欢会,办公室里的女性无一例外地谈论起孩子准备联欢活动的情况。一个同事说,她的女儿学习成绩很不错,学习态度很认真;另一个同事讲她的女儿喜欢唱歌跳舞,爱好广泛,并打开女儿历次参加活动的留影给我们看。我们一边羡慕地看她女儿的照片,一边叹息着自己红颜老去。给她出主意说等到女儿长大成人或出嫁的时候,这便是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2.
我和永霞是高中同学,她好学上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1976年毕业后,我应征入伍,她(右一)在二十里铺镇当了半脱产干部,不久就被推选做了镇妇联副主任。1980年我永D永霞结婚,1981年女儿出生。那时我刀多岁的爷爷还健在,永霞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她从来没说过苦,叫过累,街坊邻居都说我找了个好媳妇。这是1983年永霞带女儿到烟台探亲时我们全家的合影(注:这是记者在杜家找到的惟一的一张“全家福”,还是底片。)1987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南张镇工作,组织上照顾我们,把永霞调到南张浸出油厂,一开始安排她干下料工,…  相似文献   

3.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4.
放飞     
如今女儿已经9岁多了,可一直生活在我们两口子的眼皮底下。把她比作我们的掌上明珠,一点也不为过,她说要天上的月亮,我们恨不得给她摘下来。一天,当听到女儿要去冰城参加舞蹈比赛的消息时,我的心顿时翻腾起来:“什么,去冰城?简直是开玩笑,我这当老爸的岂能放心!”但我还是在犹豫中给她报了名。元月11日,怀着焦虑的心情,迈着沉重的步伐,我把女儿送上去冰城的列车。那徐徐远去的列车带着远行的女儿,也带走了我无尽的思念与牵挂。这是女儿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同下去外地,淘气玩皮的她在外面能行吗?套用“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古语,最能印证我此…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安乡县农村,很多人缺乏婚育科学知识,无视《婚姻法》,把痴呆男女互相婚配称为“门当户对”.以致酿成了一幕幕悲剧。在T村有一对夫妇是表兄妹结亲,他们生下一个女儿.长到十五六岁了,还要穿开裆裤。等到女儿成人.这又使父母为她的婚配伤透了心,他们苦心寻找,在黄山头镇找了个30岁出头的男子,那男的有点“木”。一挂}i宁鞭炮响过录一两人口是成片好和婚c两n广生活个能自理,还经常闹3引q邻不安.X姬c有6年厂.年边的祖母像保姆一样照顾这两个“卞”,每逞别人问及她的生活,总是抹着泪说:“俺哪辈子作的电哟,偏偏在人间受…  相似文献   

6.
以妻为镜     
以妻为镜倪志杰妻是煤矿工人的女儿,我们相识于六十年代国家生活困难时期。记忆中的她面黄肌瘦,穿着一身篮布衣服,两条长辫子,脸上挂着纯朴的笑容。结婚时我是名军人,托人换了一套女军装作为给她的“定情物”,激动得她对着镜子照来照去。就是这一套军装和两个凑齐的...  相似文献   

7.
筷子的比喻     
郭海滨 《人民公安》2008,(17):60-60
我们一家3口坐在一起吃饭。女儿突然来了一句“你们两个倒好.西安去了,九寨淘去了。我爸连北京、犬连都去过了,而我,哼,才去过武都!”女儿那时8岁多点。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她这个年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丸其是受电视等媒体的影响.对小小的成县甚至武都已经放不到眼里了。  相似文献   

8.
女儿向年迈的父亲抱怨她的生活事事都那么艰难,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会出现了。她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女儿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惟有我们家的“23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离开水的鱼     
姚秀梅:1963年9月20日生,安阳市北关分局灯塔路派出所片警我知道姚秀梅离了婚,且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过生活。采访时我怕我的语言稍有不甚便会触到她的婚姻的痛处,所以我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说:人和人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把一生细细地过一遍筛子,有许多事情会顺着筛眼儿流走了,但肯定也会有许多经历过的生活,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壁上,幸运的是,它们总归是在我们回忆时一眼就能瞧见的幸福或痛楚……她一眼就看透了我。她明白我采访她的目的。于是她说:都说女人是靠回忆细数青春,我懒得回忆,这么多年来,婚姻没有给我留…  相似文献   

11.
慕振奎其人     
“亲爱的慕大伯: 在此新春来临之际,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精神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我相信:有您这样的人在,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您的女儿:霞” 这是一张普通贺年卡上的几句话,这朴实、真挚的话后面有着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这张贺年卡是焦作工学院学生张永霞写的。她刚考上高中时,母亲病故,父亲下岗,家中还有瞎眼的爷爷和瘫痪在床的奶奶,生活非常困难。这时,一位好心人来到了她的身边,鼓励她说,孩子,继续努力吧,你的学费我包了。在这位好心人的资助和鼓励下,张永霞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人了焦作工学院。在2002年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张永霞怀着感激的心情,给这位好心人送上自己的祝福。最后,她情不自禁地在贺卡上写下了:您的女儿:霞。 这位好心人就是许昌市魏都区工商联常委、许昌市魏都区亚安绝缘材料厂厂长慕振奎。 熟悉慕振奎的人都说,张永霞只是慕振奎资助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10多年来,慕振奎先后资助贫困学生40多人。 慕振奎曾是许昌继电器厂的一名工人,他天生有着一副热心肠,喜欢帮助别人。不管谁家有困难,只要他知道,都会伸出一双热情之手。往往他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还不够,行时想帮助别人,往往心有余...  相似文献   

12.
陈家萍 《今日广西》2008,(11):37-37
非他拈花惹草,非她红杏出墙,离婚持久战。8年结婚纪念日这天。她精心炮制饭菜,全是他的最爱.谁知,他一进门,就将眉拧成绊马索,脸拉成丝瓜条.为着女儿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等琐事引燃战火,将她的好心情炸得粉碎。  相似文献   

13.
丁世华 《春秋》2010,(2):23-2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到当时人称“北大荒”的黄河人海口——济南军区后勤部军马场(现垦利县黄河口镇辖区济南军区后勤部生产基地一分场)劳动锻炼近4年。回忆她当时工作和生活的片断。不仅让人们再次联想到那特殊年代的点点滴滴,更让人们铭记过去。珍爱今天.期待未来。  相似文献   

14.
律师信箱     
《公民导刊》2012,(12):44
·电子邮箱:Zhuangxinbuyi@foxmail.com·热线:13883961196·传真:023-63850822老人处理自己名下的房子,儿女有权干涉吗?问:我老伴去世后,2003年秋,我与耿女士结婚并与她女儿一家一起生活,我将我名下的78米楼房出租(该房系我与前妻单位分配的,后来我们买了产权,并登记在我名下)。2010年初,因她女儿的房子动迁,经商量,我将自己名下的房子以35万元价格卖给她女儿,并继续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20,(19)
正丈夫是养子,台湾籍的她嫁入夫家后第3年,丈夫的爷爷就搬进家中。作为孙媳妇,尽管爷爷并非亲爷爷,她从无一日怠慢。3年前,爷爷开始卧床不起,吃喝拉撒就全由她照料。这些年,她为了守护爷爷,全家人就她一人没回过台湾,丈夫、儿子在北京工作,她也一次没去探望过,甚至自己的父亲住院,她都没法抽身服侍。  相似文献   

16.
马玉顺 《半月谈》2005,(9):70-71
我是去年离婚的,女儿当时12岁,上初中一年级,由前妻抚养。离婚的时候,我最担心的就是女儿能否健康成长。籽了让孩子尽快适应单亲生活,我没要任何财产,并和前妻约定,我每周至少3次探视孩子,每周陪孩子半天以上。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到学校看望女儿,给她带去喜欢的图书、文具、和女儿一起吃饭,  相似文献   

17.
擦鞋人     
《创造》2006,(4):88-89
王娟来昆明7年了。大儿子已经12岁.曾经就读昆明西华小学.小女儿在她身边风吹日晒。看来还不到懂事的年纪。王娟是重庆中县人,家里的农地授征收以后,她和丈夫决定来昆做事,其实就是到处游走擦鞋。她很害怕城管来抓.担心擦鞋的工具被收走.  相似文献   

18.
六十年前,母亲已近三十岁了。也就是在那一年前后,她先后生下了我们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一个平凡的苏北农民家庭,要养活这么七个儿女谈何容易。可母亲却硬是凭借着普通农村妇女所特有的坚韧和勤劳.把我们一个个拉扯成人。  相似文献   

19.
点滴在心头     
章连涛 《人民公安》2011,(24):62-62
昨晚,深圳来了位好友,所以一家人在小区边的餐馆里请他吃饭。故人相见.免不了喝两杯。服务员问需要点什么酒水时.7岁的女儿忽然拉着我的衣角说:“爸爸,少喝点儿。饮酒醉,最为丑!”小时候教女儿背诵过《弟子规》,没想到被她用到这儿了。望着女儿关切又认真的眼神,我不禁心头一热。  相似文献   

20.
寻找独角兽:想象的误区说明什么?艾晓明我在北京住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件事。当时,我的左邻出国了,让我帮着浇花,所以我有左邻的钥匙。一天,我的右邻来借这钥匙,原来,她的老父亲要从台湾来探亲。他们四十年没见了.右邻家有个老太太,一直跟女儿生活.左邻右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