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王福久 《侨园》2015,(1):53
读书学习须有老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有友,与朋友同学,互相讨论琢磨切磋砥砺,互相启发共同长进。时常浩老先生就是我的重要师友。他是我工作中遇到的老师,是我阅读和欣赏古文、古典小说上的老师。而友情缘于我对他思想性格学识为人作风非常倾慕,思想契合投缘对意。初识时老师,是因为工作关系。上世纪80年代,我被组织上派往县供销社工作,时老师是教育科负责人。与之接触,其为人十分开朗,我们一拍即合。时老师幼时有良好的家教渊源,传统  相似文献   

2.
彭兴 《团结》2004,(2):41-42
1948年9月, 我随赵书 同学支持我们, 有11人随我们一起自动离校。据19 城同志转学入当时的重庆私 年1月5日重庆《大公报》的报道, 学校随后把这些 立建川中学高十三班读高 我们自动离校的同学也挂牌开除了, 使“高十三 中。那时董凌云老师在建川 ……竟被学校开除了三分之二”。该报说“大家都 任教务主任, 我们都是奔董 这事表示婉惜”。此事虽过去了50年, 这句话仍余 …  相似文献   

3.
一、台湾,台湾最早知道台湾,还是我在豫北家乡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那是“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目本人又占领了我国的东三省。老师说:“东三省比台湾大好多倍,现在也给日本人侵占了!将来,我们不仅要收复东北,还要收复台湾!”那个时候,我和班上的同学部还小,对于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和台湾都没有深刻的了解。所以,虽然当  相似文献   

4.
面具     
唐春翔 《侨园》2015,(Z1):97
5个很要好的同学聚会。那年大家都22岁左右。我先到达,不一会进来4个声音熟悉的陌生人,顿感惊诧。4人坦然落座后皆摘去面具露出芳容,原来就是那4个同学。其中有一女生,和我同桌,那时我偷偷地喜欢了她,如今见了还是心跳。"啊,戴面具何为?"我诧异道。"保护自己!"4个同学异口同声,又劝道:"你也戴上吧,社会需要。""社会需要面具?"我惊讶道。"怎么说呢,"一位喜欢哲学的同学深沉道,"说社会需要也  相似文献   

5.
俞敏洪 《党政论坛》2013,(12):23-23
我始终相信,任何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最佳的法宝就是去奋斗。我们每一个人出身都不一样。年轻的时候,我曾抱怨自己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我还抱怨过自己的父母,什么也不能给我。混迹北大整整7年,没有一个女人爱上我的时候,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谈了好几次恋爱。有的同学已经娶上了美丽的女人,成立了美好的家庭。  相似文献   

6.
正当纪丽萍老师说她即将退休,刚才上完的这次课是她退休前最后一次课时,我流泪了。说实话,我是个不善言词、不轻易落泪的人,可此刻,我泪眼模糊……您是一株空谷幽兰,默默散发着沁人的馨香。我第一次看见您,便情不自禁喜欢上了。您总是微笑,像个害羞的少女,那动人的笑靥,占据了我的心房。相对于老师而言,我更喜欢模仿学哥和学姐,亲切地称呼您兰兰姐。您不知道,我是先认识您的。那天我和同学急急忙忙要赶到英语楼上  相似文献   

7.
会员隽语     
《民主》2014,(1):64-64
<正>冯小宁(著名导演):我想跟大家说,一定要有勇气和自信,影视界其实没什么神秘的。不要考电影学院,那是浪费。我们当年的独木桥上只走过几个人,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作品。不必弄大命题、大规模事件,要着眼于周边的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孩子等,拍出让你感动的东西。还可以深入生活,比如体会一个普通清洁工每一天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前我念书的那个学校,草坪边有棵大树,枝蔓横延,状如华盖,一到期末大考,若能居下觅个坐处,背起课文来脑瓜子特别给劲儿.时间久了,大家都有体会,谁要是挟着书本朝外走,同学中就有人会椰揄地说:"怕是去托大树的庇荫吧!"这是六十年代的事. 十年后,我重去母校,大树更加苍郁,但居下读书的人却变得稀疏杂沓了.听老师说: "现在的学生有句口头禅,叫  相似文献   

9.
你问我怎么干上这一行的?高中毕业那会儿,管分配的老师说:你们赶的时候实在不好,3年不分配,得跟家呆着,我帮你找份临时工吧!临时工没干几天,又被叫到学校开会,说北京市卫校招生。当时对卫校一点也不了解,就想,没戏了,护士都是女的呵。后来说也要男的。我说那男的当护士叫什么事呵。老师劝我:男的当不长护士,表现好了就转成大夫。我想也对,于是进了安定医院卫校。中学时代和一个女孩子很要好。后来她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我也想考电大中文系,可当时的院长硬是不同意。我在卫校住校,常和那女孩子通信。有一天她跟我说,以后再写信,信封上不要署学校名了,因为班里的同学一见信,就说安定医院是看疯子的。她又劝我改变环境。我有什么办法呢?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没路子,所以挺苦恼。卫校毕业后,我去她家,从她父母的态度上,我感觉到不象从前那么热情了。人在那阵儿好象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10.
题目是由一件小事引发的。前不久,女儿英语口试,为此,她和一位同学做了精心的准备:编了很长一段对话,尽可能把学过的句型和单词编进去,并反复演练了许多遍。考试的结果,老师给了个“Very Good”,满分。但女儿回到家来,却耷拉着脑袋,一脸不高兴。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打分太宽,许多忘词的、发音不准的、语法不地道的同学也得了满分。“这么容易就得满分,以后我也不那么‘犯傻’了……”  相似文献   

11.
正我先编一个故事,不妨把主人公设定成冯骥才老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机还很值钱,冯老师家不但有电视机,还有很多字画和文物。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冯老师:"您家四门大开,好像被人偷了。"冯老师说:"惨了,我的字画!我的文物啊!"可是等冯老师赶回家中,惊讶地发现,小偷把电视机和录像机都搬走了,字画和文物一样也没动。冯老师对赶到的警察说:"给你一千元钱,抓到小偷的时候替我谢谢他。"因为小偷拿走的那些东西  相似文献   

12.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内江资中人骆成骧参加科考,被光绪钦点为状元,也由此成为清朝唯一一名四川籍状元. 1915年,袁世凯称帝.远在云南的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带护国军到了四川,和四川督军陈宦的北洋军队交上了火.陈宦是骆成骧的学生,看到举国讨袁的形势,原本是袁世凯心腹的他没了主意,就到老师骆成骧的家里找老师商量.陈宦说:“现在时局紧迫,我虽然受到袁氏重用,但对他称帝也很反感.我如果依从他,将受到天下人睡骂;如果反对他,我身边几乎全是袁世凯派来的人,随时都有生命之忧,请问老师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13.
人生三道题     
中专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要考试。"三道题目都很简单,"老师笑眯眯地说,"记得父母生日的同学  相似文献   

14.
荣仕星教授是我20年前读大学的老师,当时荣仕星老师给我的印象是:知识渊博、思想敏锐、逻辑严密、归纳性强、记忆力强、诙谐幽默。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最敬重的老师之一。加上后来的工作关系,在各方面常常得到荣仕星老师的指教,因此,20年来荣老师所写的书、文章,只要我知道,都认真的去拜读。作为一个学生,从情理上我应该对荣老师的书、文章写一些看法或评述,但是我却没有这么做,这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水平低,恐怕对荣老师的书、文章不能做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猴年将至之时,荣仕星教授的两部大作—《实用行政管理学》和《…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32)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同时,他们的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着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亲人、同学、老师、老乡、室友、班级、学校、社会以及环境,甚至网友等都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里。  相似文献   

16.
钟伟 《党政论坛》2013,(10):60-61
十八岁之前,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入,那时我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如果没有老师跟我的那次谈话,也许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知道周迅是谁。  相似文献   

17.
苏力 《瞭望》2003,(36)
在这次欢庆你们毕业,欢送一些同学离开校园的场合,我说两句话,也加入你们大学生活的尾巴。 第一句更多是说给马上要走向工作岗位的同学的,一句大实话: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 在校园里,个人努力也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实是天分。老师不要求你们的物质回报,只要你考试成绩好,人格上没有大毛病,基本上就会获得老师的欢心,就会获得以分数表现的奖励。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基本是一个“贤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环境,更像家庭,评价体系基本由老师来定,以一种中央集权的方式,奖励的是你的智力。  相似文献   

18.
我穿了五年警服,有许多痛快的事情,也有不痛快的事情。当兵,也有酸甜苦辣。 怎么想起要当兵的?记得高中毕业后一次酒会上,一位女同学说:好男要当兵。她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对我却颇具蛊惑力。几位同学也跟着嚷:“当兵去,当个将军才算好兵。”我的心里,就象喝了一口烈性酒,热乎乎的。你知道,天底下有那么一号人,总想做人尖尖。我就是这号人。 最初几天,我没敢报名。因为听说到北京当武警身高、体重等条件和其他兵种不同,特别是政审,要求更严格。一位同学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在电话里鼓捣了半天,我想,干嘛不试一试呢? 这一试,竟被录取了。我自己吓了一跳,一股当将军的“野心”又怦怦跳个不停了。 到了警营,我的妈,这哪象同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所有的老师都爱他的学生,他的每一个学生;我梦想所有的学生都爱他的老师,不是害怕,不是崇拜,不是感恩,也不是迎合和奉承,而只是爱,单纯的爱。  相似文献   

20.
一条热线引起了反响 2000年12月12日。家住北京朝阳区松榆西里的居民桑乃贤利用自家的两部电话(010)67330951和(010)67359456开通了一条无偿的、义务服务的爱心公益热线。这条热线是由桑乃贤和他的侄子晓彬共同创办的。故取名为贤斌爱心公益热线。此举得到晓彬的同学、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子海涛的全力支持。三个人遂成为这条热线的主持人。贤斌热线的开通,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北京丰台六中的许增文老师第一个打电话报名做志愿者。他因为双目失明。被迫中断教学工作在家休养。他说:“老桑叔侄俩开这条热线,正合我的想法。失明了干不了体力活,可我的大脑是健全的。我原来是教数学的。对金融、证券、体育、集邮、按摩都感兴趣。我还能为数学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孩子提供咨询。失明了,可是我有一颗明净的心。”不少人在得到贤斌热线的帮助后,深受感动,也纷纷报名做志愿者,决心尽自己的能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