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9,(5):59-59
毛志成在2008年第1期的《文学自由谈》上撰文指出:眼下.中国的文学生产速度,包括作家的写作速度。出版社的出版速度,各式文学团体、文学机构的组建速度,文学活动的举办速度,特别是“名作家”、“名作品”的出现速度,都当得起“快节奏”。据说有的诗人、作家、评论家、学术家,一部“名著”从写作到定稿,到出版,到获奖,到出名,用的时间多则一两年,少则几月几天。就是这些未经时间考验、未被有识读者严肃认定的所谓“名作”,  相似文献   

2.
正之 《前线》2013,(11):81-81
古人在论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认为文学与文风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古人把这种对应关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把文风视为社会政治的“睛雨表”,于是就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虽然把文风和社会生活直接对应起来有夸大的嫌疑,但文风如同时代的皮肤一般,可以反映政治状况、社会习俗、官吏的工作作风等丰富内容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相似文献   

3.
吴涛 《求是》1999,(10)
散文自古就是汉语文学的主体类型,20世纪以来,现代散文更以其多姿多彩的创造丰富着现代汉语和文学。小说和诗歌等其他文学体裁,均有比较明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而惟独散文,如长河奔涌,浩浩不息。90年代以来,由于小说诗歌等类型的相对岑寂,散文一再受到人们格外关注,所谓“散文热”始终不曾大幅度降温。但是这股“散文热”也没有热到令人热血沸腾的地步。原因在于,十年来的散文,大体是以闲适为主流的。闲适的散文并非就不好,闲适文章也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蕴涵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所谓闲适散文大多属于格局和气…  相似文献   

4.
李青 《世纪桥》2008,(8):90-91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而这一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士不遇”主题的凸显。由于“不遇”文士身份的不同,其作品表现出来的“不遇”之情绪也有差别。西汉“士不遇”文学主题的突出,既与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从而引起的士阶层地位变化有关,也与士人有着强烈的干预现实意识和中国文学中的‘‘风雅”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涛 《理论学刊》2006,(1):118-120
文学含义的演变是文学发展的体现。唐代以前的文学含义由混沌趋于明晰,主要体现于“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变化上,反映出文学观念发展演进的轨迹。“骈文”注重对偶,与单行的“散文”相敌对,“古文”指古代意义的散文,而现代意义的“散文”则是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心时代命运,用自己的作品对现实改革中的艰难与困惑进行深入思索、大胆揭示的一个文学群体,目前受到关注。这些作家是:被称为河北“三驾马车”的何申、谈歌、关仁山,曾以小说《凤凰琴》享誉文坛的刘醒龙,以及陈源斌、邓一光等人。《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编者的话”,以《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为题,对当今小说写作中出现的这股新的文学潮头,给予肯定和回顾。此前,有论者对他们的写作已经注目,指出这些作品出现的时间相近,揭示的矛盾和思索的问题竟也像事先约好了一样的相似,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阵势,可以称为“一股现…  相似文献   

7.
兰湘平 《新湘评论》2012,(16):30-30
随着微博的迅速普及和日益火爆,“微小说”、“微电影”、“微信”等一批“微”字头文化品类也随之粉墨登场。尤其是微小说,因其门槛低、传播快、创作量大,成为网站热推、网民欢迎、市场火爆的文学“新”样式。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惹人注目。可以说,女性文学写作已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这个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尚属“星星之火”的现象,到九十年代不断发展蔓延,眼下似有“燎原”整个文坛之势。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相似文献   

9.
兰湘平 《学习导报》2012,(16):30-31
随着微博的迅速普及和日益火爆,“微小说”、“微电影”、“微信”等一批“微”字头文化品类也随之粉墨登场。尤其是微小说,因其门槛低、传播快、创作量大,成为网站热推、网民欢迎、市场火爆的文学“新”样式。  相似文献   

10.
周征强 《学习导报》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1.
闽西“红土地文学”略论湖洋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崛起并非偶然。众所周知,闽西是中国汉民族之一脉──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古时闽西,曾有过河州府的辉煌,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一代伟人曾在这里度过风云岁月。从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闽...  相似文献   

12.
周征强 《新湘评论》2012,(14):41-41
他,研究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和哲学等诸多领域,被世人誉为“全能文化冠军”,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发展历程的“标本”。他,就是现代中国作家——郭沫若。  相似文献   

13.
张玲玉 《当代贵州》2011,(30):34-34
自21世纪开展“非遗”普查工作以来,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正在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强烈兴趣和多方关注。如何让民族民间文化百花常开常艳,更加绚丽多姿?我几番思之,随意言之。花朵与根脉。“非遗”有诸多表现形式,比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组成了我省民族民间文化的百花园。  相似文献   

14.
张晓光 《理论学刊》2006,1(6):119-122
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型,都是伴随着语言及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言文疏离”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形态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样式;现代以来,白话文的文学范式体现了具有“言文合一”特征的现代精英文学传播形态;大众媒体出现之后,有了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报刊文学,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催生出以电子传媒为载体、具有“精英”与“草根”相融合特征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6.
享有“岭南文学的一座丰碑”和“珠江文学的典型代表”之誉的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陈残云,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文学和戏剧文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代表作之一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反映了解放后的珠三角水乡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急切愿望,展示了青年农民改造大自然的昂扬斗志以及他们纯美温馨的爱情,描绘了一群具有浓郁地域风貌的活生生的人物,为我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群无可替代的南国水乡新型农民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文人受外国文艺影响,有不少人对电影充猪憧憬,田汉拍《到民间去提著名一例。另一位湖南籍作家丁玲也有过一段类似经历,其因缘就鲜为人知了。1926年春,身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的供深受公司委派,携带“明显”刚出品的《空谷兰》到北京举行献映宣传活动。丁玲那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因为胡也祆的关系,她经常参加一些文人的聚会,和沈从文、凌叔华、庐德等都有来往。他们围绕文学和人生的话题,经常进行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畅谈。那些当时已略有一些文名的朋友都劝丁玲:“你有文学才华,该写小说。”而丁玲却总是回答:“写小…  相似文献   

18.
湖州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经典诗词过级课是一门实践课,没有课内学时,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针对这一难点,本人尝试使用“古诗词诵读”APP、“汉林新苑”小程序、“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有效加强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在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课程作业等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提倡实践性课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促进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血与火的文学记忆——读旷新年的《1928:革命的文学》○魏泉“30年代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与特色。各种相容与相斥的文学观念与理论主张在这里激烈交锋,既充满火药味,又充满戏剧性,其中著名的文学论争如“创造社”与“语丝派”的论争;“...  相似文献   

20.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阶段性中国文学,它“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又明显地烙上了时代和阶级的印记——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而且作为文学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文学的写作对象的主体性是非常关键的,它必然是具有阶级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