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精神障碍者犯罪之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刑法第18条第1款中的精神病人还是第3款中的精神病人,都包括患严重精神病的人和患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人.辨认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和后果的能力.不能认为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未发作时实施的任何犯罪都属于在精神正常时的犯罪,从而使其都承担刑事责任或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在醉酒前对其在醉酒后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具有犯罪故意或犯罪过失,应负完全的刑事责任.反之,应依其醉酒后的实际精神状态确定刑事责任,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的则不负刑事责任,处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则应负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对"被精神病"的直接责任人规定了刑事责任,这是我国精神卫生立法历史上的一大突破。在现行刑法框架内,对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的责任人,可以以"非法拘禁罪"追究刑事责任;医疗机构或者精神障碍司法鉴定机构故意或者过失将非精神病人鉴定为精神病人的,根据其主观方面可以以伪证罪、诽谤罪、非法拘禁罪等罪名定性。此外,忽视公民的医疗自主权以及医生职业道德的下滑是"被精神病"乱象迭起的重要原因,国家应从立法上加强对公民医疗自主权的重视和保护,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谐可信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刑法第十八条沿用的"精神病"这一概念,由于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狭窄性,形成了刑法立法和司法实践之间的矛盾,需要进行立法用语上的修改.以"精神障碍"取代"精神病",是刑法立法适应精神医学的发展,科学地吸取和应用其研究成果来解决自身理论与实践中有关问题的需要,不应当任意扩大"精神病"概念的内涵,国外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刑法第18条的规定是评定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法律依据,但该条文中继续沿用的“精神病”这一概念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狭窄性,由此产生了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的矛盾,出现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乃至需要进行立法用语上的修改。以“精神障碍”取代“精神病”一词,是刑事立法适应精神医学的发展,科学地吸取和应用其研究成果来解决自身理论与实践中有关问题的需要。该条文中确立的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三级划分则较旧刑法更为科学和合理,具体评定须坚持医学条件与心理学条件相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精神障碍与刑事责任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我国刑事立法中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问题的创立和发展考察 (一)刑法草案的酝酿与第一部刑法典对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的确立 我国1979年刑法典中精神病人刑事责任的制度,是建立在司法实践和立法起草工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刑法第18条的规定是评定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主要法律依据,但该条文中继续沿用的“精神病”这一概念的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和狭窄性,由此产生了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的矛盾,出现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乃至需要进行立法用语上的修改。以“精神障碍”取代“精神病”一词,是刑事立法适应精神医学的发展,科学地吸取和应用其研究成果来解决自身理论与实践中有关问题的需要。该条文中确立的精神障碍人刑事责任能力的三级划分则较旧刑法更为科学和合法,具体评定须坚持医学条件与心理学条件相统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精神病人犯罪是刑法学犯罪论中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命题。本文仅就精神病人的作案特征,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以及伪装精神病等问题进行了大胆地探索,论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利于刑事司法实战。  相似文献   

8.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强制医疗前临时保护性约束制度内容含糊、疑窦丛生,而在精神病鉴定环节,又缺少精神病人的鉴定羁押制度,这不利于精神病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做法,建立专门的精神病鉴定羁押制度。同时,根据我国强制医疗制度的需要,发展出鉴定羁押的自动延长制度,替代目前的强制医疗前临时保护性约束制度。我国的鉴定羁押制度应当包括适用范围、实体要件、形式要件、运行程序、延长制度、救济程序等部分。  相似文献   

9.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在第四章中规定了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该规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刑法》第18条有关精神病人强制医疗仅有实体法规定但欠缺程序法规范的不足。同时,强制医疗司法化的转变也更有利于兼顾精神病人的权益及社会的公共安全。但是,强制医疗程序在适用对象、决定权的归属、权利救济、检察监督等诸多细节方面尚有待更明确的界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强制医疗程序是刑法规范的诉讼法表述,强制医疗程序适用的案件对象是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案件,适用的行为人对象是实施了暴力侵害行为且有继续实施暴力侵害行为可能而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精神病鉴定是强制医疗程序适用的前置性条件,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机关是人民检察院,是否对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精神病人实施强制医疗的决定机关是人民法院。判断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是否应当适用强制医疗措施的内容是行为人是否有继续实施暴力侵害行为的可能性,判断依据包括社区/村民委员会对于行为人既往表现的详细材料,精神病鉴定机构和专业人士对行为人精神病类型的评价,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后的表现状态,以及行为人是否接受对其实施强制医疗审查的表现情况。现行强制医疗程序是兼顾保留公民权利行使空间、限制公权力、保障公众权利三种利益的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从理论上讲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它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指出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发展有一个明显趋势 ,这就是知识的经济化日趋明显 ,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和作用。这一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 ,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精神卫生法从1985年到现在历经十几年还迟迟未能出台,2009年的《精神卫生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有关精神卫生法的称谓和其他相关概念及其调整对象等基本范畴的内容存在问题,我国精神卫生法应采用国际先进立法及通行的理念,采用精神健康法的称谓,明确精神障碍者等其他概念,为切实起到促进国民健康、保障精神障碍者权益的立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于侦查主体遭受挫折比较大,耐挫力比较差,各种矛盾比较多等,因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心理障碍.其中有理智性障碍,情感性障碍,意志性障碍,焦虑性障碍等.对不同类型的侦查心理障碍,应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和对各种心理障碍都适用的一般方法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4.
心理测试技术与测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测试测试技木是一项新兴的刑事检验技术,而“测谎”则更多地出现在媒体上,为大众所广泛接受。“测谎”理论无法解释被测者在沉默状态下产生的情绪反应,而且容易引起被测者的反感,而心理测试技术理论,含盖了心理学中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从对谎言本身的探查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法理论将生命权归属于人身权的范畴,认为生命权侵权是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依据之一,然而,自然人生命权遭受侵害即为死亡,就不再具有民事主体地位,由此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依法由与受害人具有一定身份者享有,其基础只能是身份利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强奸行为精神赔偿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全国首例贞操权案”引发的话题从法理上探讨了给予强奸行为受害者以精神赔偿请求权的必要性。作者认为 ,给予强奸行为受害者以精神赔偿请求权符合“责任相当”的法律责任归责原则、符合不同法律责任的功能互补和请求权的特性 ,有利于被害人的人权保护 ;这也为国外立法和判例所承认。通过简短的历史考察 ,作者发现我国现有的强奸行为法律责任制度是伴随着源于清末修律的“法制现代化”进程而形成的 ,其移植于西方但其最终形成又有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17.
心理控制源与警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警察的心理控制源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某市112名干警进行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的调查。结果:干警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除人际敏感外,均高于国内常模,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也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心理控制源与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关系,心理控制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警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廖奔 《理论前沿》2001,(19):29-30
伴随着二十余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以及分配方式多元化结构的出现 ,我国国民收入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场革命 ,它在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打破社会群体的心理均衡。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 ,在对社会生产与分配进行调整期间 ,拉大收入差距是必然的 ,也是必要的 ,不如此不能够顺利实现和完成体制转轨与生产和分配方式调整的任务 ,也就不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刺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但是也要看到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国民…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心理问题,采取正确方式疏导,以促进研究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公安专业人才.辅导员积极参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主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阻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就产生情绪反应,这就是挫折感。挫折感受的强烈度,与主体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而主体对挫折感的忍受度也有差异,当挫折感超过了主体的忍受度时,就形成报复或渲泄的攻击犯罪心理,实施攻击特定或不特定目标的暴力犯罪行为。采取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利矫治因挫折而引起的情绪反应,避免攻击犯罪心理及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