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虐猫事件”显示了网络强大的道德强制功能,更引发了法律人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深度思考,特别是对道德的法律强制实施的关注.法律对道德的承担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但必须注意合理性限度。法律对道德的过多承担会造成法律对道德的取代,也会戕害法律本身。  相似文献   

2.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颁布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道德问题的广泛关注,道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道德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过多强调的是应试教育,教育的目标是层层的升学考试,对学生健康人格塑造起重要作用的道德教育却被忽略,造成高校大学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学术道德认知程度偏低、学术道德意识普遍薄弱、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学术道德意识和大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教育、制度、监督、奖惩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论职业犯罪的道德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犯罪有非常强的职业特点,因此对职业犯罪的道德调控应该是伦理学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职业犯罪也有深刻的道德根源,它是对道德的违背和破坏,也是社会道德力量弱化的一种表现。但是,人们职业价值观在当代的转变为对职业犯罪进行道德调控提供了可能性:对职业犯罪进行道德调控依赖于道德调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但道德的发挥作用不是孤立的,道德存在本身不是抽象的。因此,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等能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机制都可以用来作为对职业犯罪进行道德调控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冷漠成因及其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冷漠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道德形态转变的问题。道德冷漠与道德拯救问题更是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各行各业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当下中国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针对我国近几年道德冷漠事件频发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法律追求和平,道德追求和谐;法律着重形而下,道德着重形而上;法律关注人与人,道德关注人与神。法律将让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道德将人与上帝区别开来。笔者认为,中国的刑法承载了过多的道德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正当性来源于道德的认可性,但道德一旦僭越、侵入法律的领地,出现道德立法与道德司法,将使法律不堪重负、收效甚微。因此应当将刑法中的道德因素厘清出来,让法律的回归法律,让道德的回归道德,为我国刑罚轻缓化的顺利转型进行铺垫。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道德必然引起关注。在新时期,行政道德具有政治性、示范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和行政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加强行政道德的法制化建设;二在公务员的奖惩任免中引入道德机制;三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四注意发挥行政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件折射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就是青少年的道德素养不容乐观 ,尤其是道德情感的淡漠、麻木甚至是冷酷。道德情感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道德情感的养成和培养机制方面 ,移情是道德情感养成的重要机制 ,“双主体模式”是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重要德育模式 ,美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当前,公共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主体的行为道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些地区的行政主体的行政道德失范影响了社会秩序,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本文剖析了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对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对策。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社会和谐,提高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执行能力,实现"以德治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在特定的道德生活环境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意识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文章从分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入手,认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优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道德建设的在要求,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优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中西法律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中西法律思想家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法与道德都有观点、制度、秩序三个层次,两者区别主要存在于制度层次,而联系主要存在于观点层次。文章对其联系和区别作出一定论述,最后得出法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对政治道德,尤其是对领导干部政治道德问题的研究是时下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刘秀芬同志所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其成果《政德实现论——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一书,面临政治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在不断总结政治道德研究的基础上,力图从全新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索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失范及其对策,无疑为这一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突出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取了一个较新的切入视角。该书以领导干部政治道德失范为切入点所作的探索,可以说是作者的一个创见。这不仅在于领导干部道德失范现象十分…  相似文献   

13.
律师由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这个物质功利主义兴起的社会里,律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理想困惑,出现种种职业道德缺乏的问题。律师在关注法律的同时,应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觉醒道德意识、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自己的最高道德理想和责任目标。  相似文献   

14.
启蒙运动以来,崇高如何沟通人的审美与德性成为一个历史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不是一种对于与崇高领域相关的审美问题或道德问题的孤立疏解,而是与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自然领域的先天基础的先验阐明、在《实践理性批判》对人的真实道德状态的关注和对道德自律的论证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实现了从美学崇高向道德崇高的过渡,而且沟通了自然美与伦理美,确立了人的崇高生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人的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心理发生了深层面的变化。在道德心理方面,道德情感的变化尤为突出。如果我们仔细关注一下当代人的道德情感,就会真切地发现我们这个具有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传统的民族,当代人的耻感淡化趋向正日益凸现出来。在道德生活中,羞耻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情感,人若是丧失了羞耻感,道德就很难对他发生作用。因此,培养健康的羞耻感是道德情感培育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当代中国耻感淡化的现实原因及疗治对策作一论析,从而为现实道德生活提供一种理性视角。一、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现实原因羞耻感,是个人道德…  相似文献   

16.
由于道德义务感的存在,人们自觉地从事道德善行,摒弃道德恶行,这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虽然履行道德义务并不是以获得权利为前提的,但是道德义务并不能否认道德权利即道德回报的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不和谐、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广泛的存在,道德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善恶因果得不到有效循环的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机制并以此来激励人们行善的积极性、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势在必行。本文从道德行为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道德回报的含义、意义以及如何实现道德回报等方面论述了道德回报与道德回报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道德回报机制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道德建设问题是人们当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我国现阶段道德问题,分清道德主流和支流。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着重抓好青少年群体和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起源于西方的公民不服从理论以研究政治权威与政治义务服从之间的关系为对象,至今仍是西方法学、伦理学、政治学界关注的焦点和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民不服从理论愈加关注。公民的道德权利是证明公民不服从正当性的核心依据,对公民不服从的道德权利证明在中西方语境下体现为不同的内在逻辑。德沃金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发论证道德原则是法律的基础;罗尔斯从契约论角度主张公民不服从是公民提出申诉的一项道德权利;国内学者则偏重于从公民作为个体的道德感培养引申出公民的道德权利,并指出公民不服从理论可以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培育、法治理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底需不需要共产主义道德?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就为我们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冲突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道德素质倍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提升道德水准的重要心理过程,大学生的道德内化阶段势必存在一定的心理冲突。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学校与家庭以及大学生本身都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形成强大的推力,消除大学生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