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艺术反映     
对于客观存在着的社会现实生活,艺术的反映与科学的反映显然有着极大的不同。直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这种不同所作出的公认的概括是: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而科学则依靠抽象反映生活。显而易见,这样的表述侧重阐明是反映的方式、反映的手段,而不是反映的内涵;其所能够回答的,也主要是文学怎样反映生活,而不是文学反映什么样的生活的问题。这就可见,以“形象反映”定义文艺,未免失之笼统和大而无当。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大致经历了由社会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到生存意识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充满了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以启蒙主义的立场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实践。80年代初开始,文学中的文化意识逐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扬弃和对传统审美经验的重视,促使文学产生了质的飞跃。80年代末,社会生活由政治化向市俗化方向发展,文学亦从文化层次逐渐向生存意识层次推进。新时期文学的这一发展演进是符合社会历史运行逻辑的。  相似文献   

3.
正之 《前线》2013,(11):81-81
古人在论述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认为文学与文风的发展变化,和时代状况及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古人把这种对应关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把文风视为社会政治的“睛雨表”,于是就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虽然把文风和社会生活直接对应起来有夸大的嫌疑,但文风如同时代的皮肤一般,可以反映政治状况、社会习俗、官吏的工作作风等丰富内容则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相似文献   

4.
本章讲述了“什么是文学”这个文学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从三个层次来探讨;第一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着重弄清文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共同本质;第二个层次,论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着重探讨文学区别于科学和其它意识形态的特征;第三个层次,论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着重探讨作为一种艺术的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区别。在讲述上述三个层次的问题时,突出地讲到了文学的源泉问题、文学的审美特质问题,形象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和典型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6.
《前线》1986,(1)
文学从原始的形态发展到今天这样多姿多彩,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过巨大的变化、发展,文学的思潮、流派也有过许多兴衰更替。那么,文学的变化、发展、兴衰和更替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呢,还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关的现象呢?是不可知的呢,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认为,文学的变化、发展、兴衰和更替,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密切相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在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逐渐形成,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诗学流派,是一种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旧历史主义是研究历史(包括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历史哲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强调历史的总体性发展观,坚持任何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必须建立在关于人类历史的深思熟虑之上。然而,在本世纪初,这种“总体发展”的历史观遭到形式主义的攻击,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认为旧历史主义诗学只重视文学的外部规律,即只注重文学与社会环境、文学与政…  相似文献   

8.
刘洋  周珺  申水 《党建文汇》2007,(9):47-47
当代不少中国作家都陷入了或正面临着可持续写作的危机。从总体着眼,情怀的缺失,恐怕是一种根本性的因素。在文学史上,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作家,不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有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的。一个人内心安稳平静如一潭死水;他在世俗生活中品尝到了无限的快乐,沉溺于世俗生活中的他,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眼睛可以前瞻后顾,文学的耳朵可以兼听四方,文学的灵魂可以碧落黄泉、自由驰骋,但作为整合的健康的文学躯体,无论如何无法脱离生活与现实。文学的根本特性不是认识意义上的真实,它要能够唤起人们对事物、对生活的感觉和体验,产生审美感受。文学创作增强审美效应的基本程序就是“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使作为文学对象的事物和板滞化了的“标准语言”陌生化。  相似文献   

10.
记者:梁老师,您好!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一个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您为什么会回到农村,去写家乡?梁鸿:写《中国在梁庄》,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归乡,而是出于一种精神的困顿与痛苦。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学术生活被束之高阁,与现实失去了某种联系,我自己长期的研究方向是乡土文学和当代文化思想史,但对真正的乡土和时代精神的症结却似乎并不了解,这让我对自己的学术价值产生怀疑。所以,我想去看看乡村内在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1.
党史研究与文学表现形式──本刊编辑部召开专题座谈会编者按:史学与文学的关系本不是什么新问题,但党史与其文学表现形式在今天却值得议论一番。究竟如何使党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不失其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又有较强的可读性,1995年3月23日,本刊编辑部邀请...  相似文献   

12.
懒得做客     
我不是生活中的懒人,但却懒得做客。生活在缤纷多彩的社会中,有繁杂的交际与太多的应酬,诸如,三姑六姨的诞辰宴会,孙男弟女的婚庆宴席。同事工作调动的送别饯行.邻里问的红白喜事,吉庆日亲朋好友相聚,人家请了,情面难却,懒得做客又不得不做客,这便沁着些许难色。  相似文献   

13.
一位文学编辑曾对我说:如果不是工作,我决不读小说,现在的小说让我厌恶。不久前,也有人在报上以《不读文学》为题,撰文声明拒绝阅读当下的文学作品。我因一个时期远离文学而焦虑难安,为了回到文学的状态,我采取的方式恰恰是阅读文学,但我读的不是当下的作品,而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相似文献   

14.
人说隔行如隔山,文学与工程技术,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干。我因为不识时务,1957年后被送进劳动大学去读社会这部大书,未料收获生活阅历甚多,于是改行文学写作混充作家。从理工科闯进文科领域,便感到这两个文化圈各有千秋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你很熟悉的我很陌生,结果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奇特现象:文化“跛足”。 先说文学这个群体,很多人的科学素质就比较差。有位知名作家,一次给中学生授课,一再声称自己从小数学不及格,结果听讲的一名中学生忍不住站起来提意见,说数学不及格要留级,家长打屁股请你去代表我吧。我曾和一位剧作家…  相似文献   

15.
论权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是什么?古往今来,虽然人们对权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权力却毫不留情地将人类社会划为两个层面: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官员与百姓、当局与公众、干部与群众……谁拥有了权力谁就自然成了强者。因此,权力就成了无数人追逐的目标。它虽不是具体的物质,但却比任何一种具体物质更具诱惑力。戏文里不是常有“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的感叹么?有专家定义:“权力是与影响力、支配力、控制力与权威相联系的概念,它渗透于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可见,没有权力的约束就没有国家,没有社会。我们生活在权力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四千年上传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四十年小传统"的角度看,"当代文学"都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大转化",带有对前者的醒目的否定性。无论是作品的意识取向,还是作品的表层景观,都带有一种近乎脱胎换骨的"新意"。对于这种转化,如何下一个像样的定义,很多人都做了尝试,粗略统计一下,这定义就有:一、从农村文学转化为都市文学;二、从农业文学转化为商业文学;三、从政治文学转化为生活文学;四、从劳动者文学转化为消费者文学;五、从思考文学转化为消遣文学;六、从社会文学转化为人生文学;七、从群体文学转化为自我文学;八、从…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2,(2):50-50
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买卖物品要遵循市场规则,不能强买强卖;搞建筑也要遵守建筑规则,不能暗箱操作或层层转包。正是有了这些规则,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才有了可靠保障。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潜规则”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一些地方盖大楼、建桥梁,招标、竞标比的不是价格、质量而是“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快餐     
八十年代,以《班主任》、《人到中年》等小说为代表的新时期文学,在万马齐喑的文化废墟上,喷放出耀眼的光芒。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辉煌的严肃文学却逐日失去光芒,陷入被冷落的窘境。于是,有人发出疾呼:中国文学已经面临灭顶之灾,快救救文学。 文学真要人去救么?古今中外的文学,历来都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今日中国的文学,难道会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吞没? 观察一下社会生活,在图书市场,大部头的庄重的文学作品,确实乏人问津。但五花八门的“文化快餐”,却不乏观众,尤其引人瞩目的是,无论是在文化娱乐市场,还是在居家生活中,一支文学奇葩正日益迎风盛开怒放。无论是文人学者,还是体力劳动者,莫不倾心相爱。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失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昔日红红火火的文学,如今倍受冷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是当今文艺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文学失落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文学是一种非具像艺术,不但在感受上难以与视觉表达效果强烈的影视作品相比,而且要求文学受众具有正确识读语言符号的能力和一定的审美理解能力。这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就会制约文学为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同时,大量通俗艺术的崛起对文学的冲击力,也不可忽视。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失落是事实。文学批评家的注意力,也多放在上述原因的探究上。也有将文学失落的…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8,(5):55-56
郭剑鸣在2007年第5期的《理论与改革》上撰文指出:当前关于民生的议论可谓见仁见智,但大都把民生理解为纯经济性社会问题。其实,民生问题的根本乃为民本和民权政治。尤其在我国社会资源动员模式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的背景下,民生问题之解决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性社会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以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为导向。更新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