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映林 《唯实》2022,(8):89-92
方孝孺(1357—1402),明初一代大儒,杰出思想家。他在认真总结历代王朝兴亡规律基础上写下的10篇《深虑论》,反映了其对历史、政治、经济、法治、人才等问题的认识。其中,《深虑论》的一、三、七3篇,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对王朝兴衰的认识;九、十2篇则集中反映了他对用人之道的思考。方孝孺的文章,论析透彻精辟,行文高屋建瓴,气势磅礡雄迈。《明史》说他“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  相似文献   

2.
方孝孺及其家族亲友之死难是历史上的一大惨剧.围绕方孝孺之死,史上以正面的肯定性评价为主,但不乏争议.迄至现代,争论更趋激烈,有人认为他是愚忠,没有看清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本质;有人认为他对家人族人不负责任;也有更多的人称赞他的节操和骨气,如此等等.我们认为,“求一个是,是孝孺之死的坚定选择,但造成“灭十族”如此巨大的牺牲,与他一味书生意气,不注意策略和方法密切关联.这是孝孺之死留下的深深遗憾.  相似文献   

3.
方孝孺一生治学广博,对历代典籍皆有考究,尤其是对汉代典籍剖析甚多,从实学的角度质疑《史记》所载,从治世角度论析《盐铁论》、《申鉴》,从反对苛政的角度批判《政论》。在研究汉史典籍的基础上,方孝孺又从为君之道和为臣之法方面论述汉史的借鉴功能。  相似文献   

4.
廉洁·清明·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洁、清明、公正,古人对此是很注重的,《书·洪范》云:“无偏无私。王道荡荡。”《荀子》曰:“公生明,偏生暗。”方孝孺《杂铭·牖》言:“大其牖,天光入;公其心,万善出。”成语有“正大光明”、“公私分明”、“弊绝风清”、“两袖清风”等词,也是形容为人为政的廉  相似文献   

5.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6.
刘立祥 《唯实》2022,(2):83-86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因其故里旧属缑城,故称"缑城先生",又因蜀王朱椿赐名其读书庐舍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人.历任汉中府教授、翰林侍讲、侍讲学士等职.方孝孺是明朝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有"明之学祖"和"天下读书种子"之誉,因为拒绝为燕王朱棣起草即位诏...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9,(1):25-25
天津,意为“天子渡口”,自1404年明成祖朱棣设卫,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19世界60年代,西方列强纷纷在此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  相似文献   

8.
杨文衡 《新湘评论》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9.
杨文衡 《学习导报》2008,(12):46-46
郑和(1371—1433),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因他立了战功,赐姓郑。郑和不仅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庞大船队首次下西洋。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在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相似文献   

10.
朱棣的和平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6):102-106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1403—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熄改为“成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朱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展示了其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11.
提案一:野蚕结茧,建议开庆祝会。明永乐初,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皇帝:今年山东一些地方野蚕结茧,缫的丝送到礼部,请率领百官庆贺此事。明成祖一句话就把礼部官员打发了,他说:“野蚕成茧亦常事,不足贺。”此外,还有官员曾提出,因出现阴云遮住日食,山谷中传来“万岁”声。天上见到寿星的现象要求庆贺,均被否定。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13):124-124
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推翻建文帝,登上了皇位。 第一次例行朝会时,朱棣对于即将到来的永乐新政信心满满,要求那些建文朝的旧臣们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彼时兵部尚书齐泰、大儒方孝孺等人因为与朱棣作对,刚刚被株连九族甚至十族,整个南京可谓充满了肃杀之气。大臣们噤若寒蝉,不敢多言。  相似文献   

13.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14.
静海寺警世钟长鸣杨磊南京下关区热河路北端的静海寺,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在此议约成为国耻纪念地。规模宏大的静海寺系明成祖朱棣为表彰郑和航海的功德而建,赐额“静海”,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却屡遭战火洗劫,到1983年重建时仅存偏殿数间。1840...  相似文献   

15.
郑永华 《前线》2020,(5):90-92
南苑又称南海子,在永定门以南二十里,今大兴国际机场以北,南六环到南四环之间。南苑为明清时期北京重要的皇家苑囿,历史悠久,见证了北京从军事重镇逐步迈向统一多民族国家都城的历史进程。其真正地创建成型,在明初的永乐年间,与明成祖迁都北京、力图振兴武备这一重大时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明文化的开放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传 《党建》2010,(12):44-46
明成祖以他的自信与气魄而开创的明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开放和恢弘的特征。 永、宣时代的文化主体是官文化,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由官方组织倡导的文化工程和文化活动;二是以官员们为主体推动的带有官方背景的各种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7.
林亭口高跷起源于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葫芦窝村,现分布于宝坻及周边地区。林亭口镇是著名的京东古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迁都北京时,一些随从人员在此安家,以捕鱼、耕种为生。镇区在明代设立集市,商贾往来、贸易繁荣,  相似文献   

18.
澳门虽然是弹丸之地(市区6-5平方公里,总面积1994年为23-5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40多万,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却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明成祖朱棣曾有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的光辉一页,但是到了明朝中叶,由于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明王朝就宣告“海禁”。到了嘉靖年间,又作出“片板不得入海”的规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从15世纪到19世纪前期,欧洲经历了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等一系列巨大变革,地处东方的中华帝国的明清两朝统治者却对这种剧烈变化一概不知…  相似文献   

19.
《江淮》2008,(1)
一个人只要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定盘星,为人处世就有了标准,就会注意用法纪和道德约束自己,就会对违规、越轨之事不想干、不敢干,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可以说,常怀敬畏之心,亦是人生重要的课题,是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明代著名学者方孝孺,曾写过一篇《家人箴》,从正伦、笃行、自省、绝私等方面论述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中第八条就  相似文献   

20.
朱棣与北京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初封燕王,夺位后又迁都北京,他的许多文治武功,都与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建立明朝,并派右丞相徐达率师攻占元大都,改大都为北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