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纪回眸     
1968年──1971年 中国掀起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热潮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60年代,中央和各地成立了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这一工作,使规模不断增大,当时仅上海市就有10万知识青年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以后,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截止1978年底,总计已达1623万余人,国家和企…  相似文献   

2.
1978年12月,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在此之前,全国知青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知青政策。在此之后,大批的知识青年返回城镇,到了1980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传承》2006,(Z1)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市人口积压,单一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1950年代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此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同时,许多城市有志青年也渴望到农村去,希望有一番作为。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如果说“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劳…  相似文献   

4.
“知青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李玉琦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知青日记选编》和《知青书信选编》引起关注。两本书收录了1968~1979年知识青年写的400余篇日记和100余封信件,从不同层面真实再现了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关心﹃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刘文杰1955年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经延续了1/4世纪,涉及全国城镇几千万个家庭。知青运动涉及面如此广,必然影响到政策的方方面面,这也和当时的统战政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身不好”的下乡知青,在农村受到不...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答录(下)问/边彦军,张素华答/张化高涨与扭曲提问人:到“文革”时期,知青上山下乡又掀起一个高潮。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呢?张化: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知青上山下乡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成了那场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要研究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刘晓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当知识青年散布到广大农村后,又使为数众多的...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始于1969年的这场运动席卷了几乎整整一代中国青年。在这场运动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经历各异、心态也各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所谓的“知青情结”。人生中的这一段插曲,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的印痕是那样的深刻,永远都无法解开……  相似文献   

9.
有位曾是省级“知青模范”的社会学家这样评说:当年的1800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本世纪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  相似文献   

10.
记得10年前,我的一本书《绝唱老三届》要出版,那是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30周年而写的。当时的封面设计者、老三届知青吕敬人先生,特意将毛主席那段著名的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需要深化■李玉琦“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从这段语录正式发表算起,到1998年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整整30年。受这条语录的感召上山下乡的城镇知识青年们,也基本上回到了城里。虽然这条语录深深地印...  相似文献   

12.
30多年前,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在中华大地顿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全国当时有1700多万“知青”到农村插队锻炼。今天的老“知青”,一定还记得福建省有个小学教师慨然向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了  相似文献   

13.
丁世华 《春秋》2012,(1):34-35
1963年6月至7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大区精减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决定将大规模“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实施。自196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动员组织非农业人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把上山下乡确立为城镇青年学生就业的一项长远方针,制定了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锐 《春秋》2014,(2):29-31
正1978年8月,根据领导安排,我来到历城县遥墙人民公社(今历城区遥墙镇)渔场,开始了一年的知青带队干部生活,那年我33岁,便成了18个知青的"家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有的历史事件,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不论是干部的孩子,还是工人的子弟,当时的初中和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15.
徐大华 《春秋》2009,(4):32-34
1968年下半年,我作为滕州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被安置到原滕县龙阳公社沙土大队李家沙土生产小队落户,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两年多的知青生涯使我受益匪浅,虽然距今40多年了,但那段生活经历终身难忘。由于是第一批的缘故,为了扩大影响,推动上山下乡运动进一步开展,1968年9月9日晚,  相似文献   

16.
"文革"期间,曾有数万北京知识青年赴延安地区插队落户.7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又一批知青离开延安,但在"大退潮"之后,仍有少数知青留下.他们的现状如何?1990年7月,笔者带大学生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宜川县做社会调查.就这个问题在宜川县走访了几位知青以及有关领导干部.1969年1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口号下,第一批3千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宜川县.1975年,又有一些北京知青到来.这些知青来自北京城区和近郊区,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知青场队"的兴衰与前景徐飞(特约撰稿人)"知青场队"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后一种主要的安置方式,它有过兴盛的辉煌与荣耀,也有过衰落的困惑与忧伤。它生长过程中的那部分积极因素,是值得我们今天认真研究与借鉴的。今天,发展乡镇企业式的"新知青场队",不失...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30周年,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知青话题,忽然又热了一阵,又出版了一批知青题材的图书。遗憾的是,除了知青老照片的选本能火爆一气,文字为主的大抵炒冷饭。报纸上的评论文章,多是冷言奚落。总是插队那点儿事,像祥林嫂反复叨唠孩子丢了:“我真傻……”听者越来越少。有位著名的知青作家,在这一年勉强写下一篇有关知青的文字,然后郑重声明:就这一话题,从此封笔。没有新意,他们谈腻了。不让他们再谈知青话题,他们会感恩戴德。十年前,《北大荒风云录》出版时,声称知青话题是“超世纪的话题”,终于到…  相似文献   

19.
插队知青“侃”当年“返城者”的眷恋冯强“返城者”的眷恋忘不了那份艰辛为了生存山村旧事·编者的话·60年代末期,中国突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千万个家庭在大潮冲击下摇曳,上亿人卷入了狂澜之中。白山黑水,城镇乡村,荒野边疆,辽阔的神洲大地上留下了整整一代知识青年充满欢乐、痛苦、悲壮的奋斗足迹。时隔25年,人们开始思考这一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知青潮”现象,它的兴起和衰亡,它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及利弊,特别是对当年一代青年人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人们可以加以研究和探讨的。本栏目这期以“知青侃当年”为题,发表当年置身上山下乡大潮中的青年,如今已步入中年人的几位知青读者的来稿,这些充满憧憬与欢乐,带着悲怆的叙述,将会给我们以一种新的启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随着领袖一声号令,我们来自北京4中、铁路2中、36中学的500多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陕北延长县插队落户。我们当年年龄小的不足16岁,大的仅20岁。那年初,天寒地冻,我们带着一身稚气的北京知青乘上一辆辆帆蓬军车,向荒芜的黄土高原深处驶去。我们一个个无言地蜷缩在卡车上,茫然地注视着车外的千沟万壑,想像着今后命运的归宿。黄土高原迎接我们的不是那彩旗和锣鼓,而是陕北老乡那黑油油脸膛上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知青史》的初澜■定宜庄在我与刘小萌合著的《中国知青史》中,我承担的是《初澜》部分,内容从1953年写至1968年。这就是说,在全书的12章中,有10章讲述的是“文革”之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过程,而在这本书出版前后,已有不止一个我的同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