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章月娥 《党政论坛》2011,(22):36-37
印度佛学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弟予抓一把盐放在。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投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  相似文献   

2.
稀释痛苦     
牛军 《党政论坛》2010,(2):24-24
一位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禅师派这个弟子到集市买一袋盐。当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相似文献   

3.
距离     
大师问他的弟子:"为什么在愤怒的时候,我们会大声喊叫?为什么在烦恼的时候,我们要彼此喊叫?"一名弟子说;"因为我们不够镇定,所以彼此喊叫。"  相似文献   

4.
1942年,姚少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自幼秉承家学喜爱书画,最初拜王静庐先生为师主攻山水、花鸟,后由于钟爱画虎投身画虎大师胡爽庵先生门下,也是张大千、张善子先生的再传弟子。他现任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会长,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教授, 国家一级美术师。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我们能看见什么?”大师问。 弟子们纷纷回答:能看见蓝天、白云和彩霞;看见江河、湖泊和海洋;看见鲜花、青草和树木;看见世上一切美好而温暖的东西…… “还能看见什么呢?”大师继续问。弟子们又开始答起来。  相似文献   

6.
尊重的境界     
陈勇 《党政论坛》2011,(16):21-21
一次,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的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一怔,连忙表示感谢,很快将纽扣系好。那位观众走后,他又悄悄把纽扣解开。这一幕正好被一个记者看到,他问卓别林:“您这样做,何苦?”  相似文献   

7.
有这么一首诗:“拂拭尘埃暗自吞,留得净饭供先人,一心虔诚祭如在,谁料吾师隔户嗔。”说的是孔子家祭时子路被误会的事。孔子家祭,让几个弟子帮忙并习礼。因孔子常说,要做到“祭如在”,所以学生们特别虔诚。子路端饭走过甬道时,不小心把一些饭粒掉在地上,他诚惶诚恐地拾起来,饭粒已沾上尘土,不好再放进碗里上供,出于对粮食的爱惜,就拂去尘土吃了。恰巧此时孔子在门外偶一回头,看见子路在半路上正把饭  相似文献   

8.
黎东方谱名智廉,“东方”是他留学法国护照上用的名字,以后就一直未改。他说,以“东方”为名,含有对东方文化好好研究,努力保存的意思。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黎东方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电学,为国学大师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后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师从法国史学大师马第埃教授。  相似文献   

9.
金子与人才     
大师问弟子:“在金矿里,看到最多的是什么?”金子。”弟子答。  相似文献   

10.
去年,由60多位中外画家撰写的回忆徐悲鸿大师的《美的呼唤》一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大家争相传阅,赞佩悲鸿大师高超的艺术成就,感念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力量。许多艺术家把悲鸿大师当作加强自身修养的榜样。 最近,记者拜访了悲鸿大师的夫人——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廖静文女士。她向我介绍道:“悲鸿已逝世44年,给我最深的印象可以概括成一  相似文献   

11.
大师的桂冠我是从不轻意送人的,但李洪才例外。因为他在岫岩玉器厂乃至全省玉雕行业堪称高手。他的作品既精又绝,无人可及,因此我才把这“大师”的桂冠恭恭敬敬送给他。李洪才身体虚胖,态度谦恭,言语迟缓,语调绵软,与温润朗透的岫玉相似。但他的作品却与其外表截然相反。他的获得辽宁省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十佳产品一号的玉雕作品“俏色蝈蝈笼”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全党面临的新课题。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但近些年来,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把精神文明当成“虚功”,认为精神文明不足道,不必要,在实际工作中,物质文明“实抓”,精神文明“虚抓”,物质文明“大抓”,精神文明“小抓”,物质文明“先抓”,精神文明“后抓”,物质文明“不抓不行”、精神文明“不行再抓”。另一种是把商品经济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本与末     
jlanan 《党政论坛》2012,(8):35-35
有位弟子,总爱在人前炫耀自己。一日,师傅把他带到一棵树前,问:“这棵树的枝头美吗?”  相似文献   

14.
张宁 《瞭望》2004,(36)
“抓拉丹”是“9·11”事件后的国际热门话题之一。最近,巴基斯坦又展开新一轮针对恐怖分子的抓捕行动,“抓拉丹”再次成为此间媒体的热炒话题。让人感到即使拉丹不能马上被逮。起码也会又抓获几个“恐怖大亨”。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使拉丹或者他的什么重要手下落了网,也不会导致国际反恐形势马上发生好转。  相似文献   

15.
辛悬 《党政论坛》2012,(22):14-14
法国科学家汉克森做过一个实验:用人工方法同时孵化出一群家鹅和一群天鹅,他把一只家鹅雏放进天鹅群,又把一只天鹅雏放进家鹅群,让它们在一起生活半年后,出现了令人惊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个青年,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小超市。可是,开局不顺,连连遭遇到一些困难。青年很苦恼,不知该怎么应对,在心理上就先败了下来。这天,青年看电视,刚好看到星云大师来本城佛教协会访问,于是青年特地去拜访星云大师,向星云大师诉说了自己的困惑。星云大师没有说什么,只是到室内拿出一张纸和一盒彩笔。星云大师说:"请你将这张纸全部涂红。"青年很纳闷,不知星云大师是何用意,但他还是照做了,他  相似文献   

17.
力平 《瞭望》1990,(21)
二、殚精竭虑 保护干部 林彪、四人帮利用“文化大革命”篡党夺权,他们的首要一着,是打倒一切党政机关领导人。因此,保护领导干部还是打倒领导干部,是当时极为尖锐的斗争焦点。在这暴风雨般的年代中,周恩来身处中央岗位,他殚精竭虑,努力保护一切他力所能保护的同志。 1965年8月《人民日报》被迫转载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后,周恩来一面主张要说理,一面曾对吴晗说:“吴晗老,我给你换个工作怎么样?”这种保护措施,后来由于形势迅速发展而未能实现。“文革”之初,周恩来就要北京卫戍区司令傅崇碧对罗瑞卿“保护好,要保密,不要被人抢走”。他指示吴法宪把罗瑞卿安排到空军医院,吴法宪请示叶群后予以拒绝。罗瑞卿只好被送到另一家医院。当有人要罗瑞卿参加批斗会时,周恩来指示:手术期间不能批斗。有人要把罗瑞卿揪走,周恩来说:“绝不能让抓人。”当一些人还是把罗揪走后,周恩来反复作工作,终于把人要回。“文革”中周恩来对于老帅们的保护,更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两手抓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最近讲话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坚定两手抓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早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不久的1982年4月,他就提出我们要有两手,以后又多次提出坚持两手抓的问题。其丰富的内容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又要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  相似文献   

19.
报上登过这样一件事:公共汽车上两名女乘客先后发觉自己的钱包被掏了,顿时车上议论纷纷。这时售票员说话了:“大伙儿挣点钱也不容易,积点德把钱包扔出来吧!”说罢随手关了灯。片刻,灯复明,售票员说:“请大家都往地上找找。”什么也没有。售票员见状,又“叭”的把灯关了:“再给您一次机会!要为这判两年就太不值了!”灯再亮时,一位失主在自己脚下找到了钱包。当灯第三次打开时,另一只钱包也找到了。(见《北京法制报》)售票员两次喊话是在反复做小偷的思想工作,三次关灯是给小偷三次暗改的机会。为什么不开着灯让小偷把钱包交出来呢?看来这位售票员是懂得一点儿心理学的。他知道那样做小偷不可能承认自己是窃者,更不可能把钱包交出来。正是因为有晓  相似文献   

20.
高荣伟 《侨园》2012,(1):49
世人只知胡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生获35个博士学位,而不知他还是一个幽默大师.胡适性情随和,宽容隐忍,温文尔雅,其幽默风趣的谈吐常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爱国人士杨杏佛同样幽默,是胡适的关门弟子,此人鼻高嘴阔,绰号"杨大鼻子".一天,胡适去他家,适逢杨不在.等得无聊的他忽然掏出笔写下一首《致杨大鼻子》的诗贴在门上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写毕,适逢杨杏佛回来,看见后连呼:"好诗,好诗!"紧接着对恩师就来了一个响亮的喷嚏,"蒙蒙雨丝"洒满胡适的长袍马褂,二人捧腹大笑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