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娴 《法制与社会》2013,(22):262-263
食品召回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一种食品安全事后监管有效措施,本文基于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严峻,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进行博弈分析,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切实解决目前我国实施食品召回难的问题,能更好地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从"卡斯尔伯里食品案"看我国食品召回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完善食品相关法律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由美国卡斯尔伯里紧急召回90种疑似染肉毒杆菌食品案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分析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出台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相关立法规定,认为我国食品安全召回制度还存在些许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规制食品召回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食品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无疑产生重大影响,切实保障了食品行业的规范运行,尤其是其设定的相关制度,如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从法律层面上对食品安全加强了规范和监管。本文主要分析第53条确立的食品召回制度,从这一制度的立法动因出发,介绍了有关食品召回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本条的解析和对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我国食品召回体系的确立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使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我国,由于食品安全法律方面存在缺陷,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迫在眉睫,而在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中,食品召回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从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分析食品召回制度建立完善的紧迫性,以美国为例总结国外食品召回制度的特点,以此为借鉴,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改革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配套制度革命性地变动了我国食品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我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在发掘食品召回制度学理、比较发达国家相关制度设计、缕析我国先前制度演进与实践之后,笔者对当下法律及相关规则中涉及食品召回制度召回主体、召回程序、召回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赔偿基金、食品溯源管理制度等内容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应当确立从"农田到餐桌"全时段、全过程、无缝隙监管,设立一个权威、独立、高效的协调机构,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划分并加强沟通协作;构建事前的风险评估预警、严格的全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制度;健全事中的食品召回机制;加强事后对监管人员的刑事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坚持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法》第53条确立了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地位,然而,从制度层面上看,尚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完备,监管体制弊端明显,监管机制尚未理顺,召回体系有待细化等问题。因此,应从各方面予以完善。同时,新《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出台,本文兼做述评。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及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我国食品召回法律制度体系。本文在剖析食品召回制度学理、比较发达国家相关制度设计、结合我国制度演变与实践之后对当下涉及食品召回制度召回主体、召回程序、召回责任保险等内容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戚建刚 《中外法学》2014,(1):70-102
食品安全风险属性存在现实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之分。两类风险属性模式对食品安全风险议题之形成、食品安全标准之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沟通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等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各个环节隐含着不同意义。作为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食品法律制度应当从整合两类风险属性模式优势之角度出发来设计,在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理性/科学与民主/公平之间获得恰当的平衡。以此为基础,我国食品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设计"超级食品安全风险监管机关",建构以"辩证对话"为核心的分析性和合作式监管程序,注重软法之治并倡导柔性监管措施以及建立并及时更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超级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2007年7月26日颁布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9条首次确立了我国的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召回制度为何建制,其存在的根基及其体系的支撑,都需要证成。以"效率"的角度从法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得出结论,食品召回制度对于"外部性"的有效处理,实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