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重光教授新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作为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之一,于2003年9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闽台文化自成系统的大背景下,着眼于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的特殊密切关系,把它作为闽台经济文化关系的一个个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阐发了对这一区域内文化同质性和某些特殊性,特别是对闽台客家亲缘关系的独到见解,读后深感立论有据,论述严谨,资料翔实,得益良多。本书首先探讨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闽西(即宋元明清的汀州)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及闽西客家在客家大本营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本书认为,客家民系在闽西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2.
汀州人刘国轩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麾下的得力干将,是有史可查的最早赴台的闽西客家人。他辅郑治台,为宝岛台湾的早期开发立下汗马功劳,更为台湾第一次回归祖国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为后来大批闽西客家人赴台踏平了万顷碧波白浪。胡焯猷等闽西客家文人、官员则为台湾的文明教化、开拓垦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客家民系在台湾的拓展立下了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3.
闽西是8000多万海内外客家人公认的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区域和重要祖籍地。闽西不仅是著名侨区,也是台湾近500万客属同胞的主要祖居地。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协重视发挥客家优势,加强同台湾客家同胞和海外客家侨胞的联谊工作,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6-18
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是汉族客家民系?在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闽粤赣边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这个民系和文化融进了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但汉族的血统和文化是主流,不影响这个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的地位,这就是考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是中国历史上客家人大迁徙的中转站,是举世公认的客家人总祖地和朝圣中心,也是黄慎、郑文宝、李世熊等客家历史名人的出生地。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民系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经过从东晋到南宋的900年而孕育成熟的,位于宁化县西部的石壁村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  相似文献   

6.
唐宝洪 《台声》2007,(6):53-54
在最近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举办的“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上,一位来自客家祖地闽西的女学者关于海峡两岸客家血缘关系的学术论文,引起了与会客家学学者的巨大反响。许多台湾学者纷纷主动向她提出到客家祖地闽西实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寻根活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代代相沿,流传至今。一把小巧的剪刀、一叠裁好的色纸,双手默契地配合,折线与剪线交错,刀锋沙沙划破薄纸,好似灵蛇遨游水中。很快,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且不说那些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亭桥风景,光是一个"福"字,就有好些花样。  相似文献   

8.
钟河林 《两岸关系》2013,(10):61-62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在近现代中国的史册上光彩夺目中国近观代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轨迹,打下了深深的客家烙印。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曾随全国人大代表团视察过福建西南的龙岩地区.龙岩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我在那里找到一些有关客家的资料,也访问了李登辉、吴伯雄的祖籍地永定县,大致弄清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台湾客家的由来.客家民系的形成大陆客家聚居地区在闽粤赣交界山区.据记载,客家先人为中原一带汉族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们向南迁徒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汉族进入南方开始于秦代“征蛮”,而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是东晋(4世纪)到南北朝(6世纪).据考证,这次南迁人口大致有90万左右,约占后来南朝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从河南北部、河北、山西等地  相似文献   

10.
中共龙岩市委提出创新闽西文化的发展战略后,龙岩市政协发挥人才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闽西文化建设谋篇布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抓住特色,挖掘闽西历史文化资源闽西历史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闽西儿女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区域,客家文化和河洛文化、老区文化和侨乡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互相激荡,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表征。根据龙岩市政协主席会议的安排,文史委近几年加强对闽西历史文化的研究,把客家文化和红土地文化作为重点研究课题。2002年9月,提交…  相似文献   

11.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有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客家民系的主体来自中原河洛,既有从河洛地区直接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移民,也有更多从中原先迁徙江淮流域,再辗转迁徙闽粤赣边地。  相似文献   

12.
与中国南方的汉民族其他支系一样,客家民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汉民族的南迁、特殊的地域和聚居地特殊的人文环境。客家民系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是中原汉人南迁。众所周知,秦汉以来,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引发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中原汉民族有过多次大规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龙岩市长汀县汀州客家首府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长汀县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不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增进历史共同记忆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长汀是世界客家首府,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客家先民自汉晋开始向南方迁徙,在宋代时形成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古汀州是客家形成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14.
寻根     
郭鹰  林晨 《福建乡土》2010,(3):29-30
从小,客家人总是称我们为“河洛嬷”。带着儿子回永定婆家过年,邻居们微笑着迎出门来说:“河洛佬回来了!”福建龙岩是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界点,五县一市一区中,有五个属于客家民系,只有漳平市和新罗区属于河洛民系。两个民系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几千年的相处相容,早已经血肉相连无法分割!  相似文献   

15.
客家文化     
谭舯 《黄埔》2013,(1):89-91
客家文化是以客家民系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华文化诸多分支中,客家文化历史不算十分悠久,但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既存中原古意又纳南方春晖,被誉为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6.
客家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2,(6):50-52
客家文化是以客家民系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华文化诸多分支中,客家文化历史不算十分悠久,但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既存中原古意又纳南方春晖,被誉为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5-18
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其中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经过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漫长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客家先民和客家民系,也形成了与汉族文化血脉相连的独特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18.
张开龙 《台声》2001,(6):6-7
去年 11月,由闽西客家联谊会主办,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为客家人在新世纪的大团结、大联合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特别是为两岸客家人的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会期间,台港客家名流云集,对客家历史文化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吴伯雄: 振兴中华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闽西隆重举行,看到大会的盛况,看到龙岩客家乡亲的热情,感到非常高兴。”祖籍福建永定下浮,现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世界客属总会会长的吴伯雄先生说…  相似文献   

19.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被认为是北方汉人南迁中的一支,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地,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一亿两千万左右,其中,在香港的三分之一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人口是客家人。  相似文献   

20.
张开龙 《台声》2000,(8):35-35
由台北县“客家族群促进会”理事长黄金明为团长、台湾华视传播公司董事长陈盛雄为荣誉团长、“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汤绍成为荣誉顾问的“台闽客家乡亲交流访问团”一行13人 ,于6月28日到福建龙岩市进行了为期3天的交流访问。在龙岩期间 ,访问团与闽西客家联谊会、闽西文化交流协会和龙岩电视台就如何加强两地客家文化交流、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进行了座谈和研讨。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副主任委员曾耀东向访问团介绍了有关今年11月在龙岩市举办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的筹备情况。访问团黄金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