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民心的向背是检验我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尺度,是党能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试金石。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必须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躬身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一、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能不能充分发…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我们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省进程,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明确地宣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并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的根本宗旨.工人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必须同时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全心全意地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这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了一个重要观点,这就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建设的最重要位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真心诚意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群众的全面发展,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发挥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党风建设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的任务。 一、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它同人民群众是血肉相连、鱼水相依、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关系。共产党只有依靠千百万广大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敌人,承担起领导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责任。共产党的力量就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广大人民群众也只有在共产党的指引下,才能把自发的斗争变成自觉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群众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邓小平的群众观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毛泽东的群众观一脉相承。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党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握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对邓小平的群众观进行了多方面的重申和发展,不仅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展示着党的群众观的时代特征,而且从党对人民群众的从属地位、服务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在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把落实党的群众观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人才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主义传播史,是一部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宣传史。一方面我们党勇于、善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也勇于、善于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理解它、掌握它,使之最大化地转化为群众的实践。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问题研究进行顾式梳理、归纳和和综述,为推动此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深刻地指出:“三个代表的本质在执政为民”。在新形势下,实现“执政为民”思想,就必须把为基层群众服务、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要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要从严治党,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相似文献   

10.
坚持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始终保持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政治道德修养,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保持清正廉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11.
执政党建设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和群众基础扩大后,要深入地研究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问题,实现工人阶级政党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辩证统一,把新世纪政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共产党员要始终做到带头服务群众,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领导方法、群众工作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理论启示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目标要求;在群众工作中要注重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要动态把握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改革和调整我们的惠民政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把顶层设计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时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恐怖统治的内战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实践,是党的历史上建立与建设政权的首次尝试,在党的执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们党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头,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党的各项事业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党群观作为处理党群关系的思想武器,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群关系的核心观点:人民群众是党的阶级基础所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领导革命成功和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党的领导是人民群众实现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相似文献   

17.
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遵守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8.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汇聚成强大动力,共同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深入理解这一根本目的,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工作具体地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切实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由于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党群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执政党的地位为我们党更好地维护、代表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新的条件。同时,执政地位、环境、条件、任务的变化也使党群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使我们党在处理党群关系方面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要求和新的考验。新时期如何做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需要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