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流动、土地流转"被视为当下中国农村最富历史性的变革,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政府、市场等多种力量的推动下,一些地方的农地流转市场开始形成.其农地流转中呈现出的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式的灵活性和利益的多元化等特点,对新一轮林权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杜姗珊 《法制博览》2013,(2):222+192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地征收面积日益增大,目前农地征收补偿方式实行一次性货币补偿为主,在重新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偿不能落实,拓宽补偿方式并使其行之有效,以满足不同被征收农地农民的不同需求,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3.
陈凌 《法制博览》2022,(15):99-101
我国《民法典》肯定了农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成果,确立了土地经营权及融资担保问题,释放了土地的金融功能.而针对土地经营权抵押中的现实问题,目前法律规范尚不全面.笔者通过对农地经营权抵押纠纷司法处理进行实证考察,从而提取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以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问题,结合法律及制度的力量进行不断完善.希以助力发挥我...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多种形式流转"以来,关于农地流转的讨论有渐成两级分化之势。今年全国"两会"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工作报告中,将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的制定,列入本年的工作重点。3月12日,本刊和华南  相似文献   

5.
谁来养活“80后”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继权 《南风窗》2007,(22):44-45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8%的农民认为土地调整是合理和应该的;只有13%的农民认为"不应调整土地"。还有近半数农民虽然反对大面积调整,但可以进行"小调整"。对于农地调整的原因,农民最普遍的回答是"如果不调整土地,有的家庭人多地少,有的家庭地多人少,不公平"。  相似文献   

6.
李昌平 《南风窗》2013,(25):55-57
在东亚小农农业主体的市场逻辑里,农地抵押权不可能在正规银行实现,农地抵押权和成员权变现的充分实现只能以集体经济及其内置金融为基础。今天的不少人,强调土地私有属性的理直气壮,强调土地公有属性的羞羞答答,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现在要想把问题说明白,必须从农地制度说起,后说"农转城"或"农转非"制度,再说城市建设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7.
30年承包无限顺延下的农地矛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凯 《南风窗》2007,(22):32-35
2004到2006年进行的完善土地二轮延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在羿树林这里,一些细节仍然历历在目。羿树林是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聂河村村支书,在村里前后做了30多年的村干部。去年因为聂河村在完善土地二轮延包、确权发放农业部统一定制的土地承包权证时,调整了村民的承包地,和《土地承包法》及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紧急通知》[国  相似文献   

8.
郭凯 《南风窗》2007,(22):30-31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十七大报告中对今后一个阶段内,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概括性表述。这个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自1970  相似文献   

9.
胡锋 《南风窗》2008,(8):28-29
前两年进城务工农民的农地成为抢手货,租金一路看涨。而今年据笔者的调查,农民对土地的热情大为下降,农地租金也随之下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分析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卿 《台湾研究》2001,(1):56-62
台湾土地制度改革前,在“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殖民地政策的长期统治下,农地成为投资的主要对象,而极不合理的租佃条件成为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抗战胜利初期,台湾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5%以上,总农户中佃农占36.1%,若包括半自耕农,那么农户总数中有60%以上与租佃制有关,总耕地中近半数为租耕地。可以说,租佃经营是台湾土地改革前主要的耕作型态。此外,战后初  相似文献   

11.
国外农村建设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国外农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涉农金融体系建设、农地与农地流转制度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政治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建设、农村城市化的路径选择等方面积累了不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农村建设工程,有力推进了发达国家和部分重要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了解并借鉴国外农村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对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南风窗》2006,(10)
农地流转的台湾经验现为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顾问的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今天农村的很多问题,你以为你是对的,到了下面就未必如此。我们在出台很多政策法规的时候,应该尽量把权力往下移,不要全国一体化。比方说税收的社会保障功能、调整社会结构功能等等,如果只指出农业税只是多收少收农民几个钱,那就错了,那就很可能把农业税看得太简单了,但既然它有这么多功能,取消农业税后,这些功能用什么去替代?假如没有东西替代它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李认为,大陆在三农问题上要向台湾“取点经”。台湾农会有很多的财产,…  相似文献   

13.
卓勇良 《南风窗》2007,(21):72-74
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造成一块土地三种价格:农地征用价格、工业用地价格和商业用地价格。同样一块土地因为土地性质的转换就会产生大幅度的土地增值,形成巨额的利润空间。而巨大的征地利润,形成圈地冲动。  相似文献   

14.
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鸿伟  魏晨 《南风窗》2010,(6):42-44
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成都市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限设定为"长久不变",为日后土地有序流转、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奠定扎实可靠的基础。农村产权改革实际上是艰难的利益调整。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作为在中国民事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是成为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之后中国民事立法的又一里程碑,尽管从立法角度来说,"留有余地、留待后决"的立法范式在宅基地流转、农地入市等传统民事领域的规定,不过它对《物权法》在规定范畴上的精益求精未产生消极作用,也没有削弱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和创新性地位及意义。《物权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财产关系的一  相似文献   

16.
邬琼 《南风窗》2010,(2):19-21
对于二次房改而言,其面临的更大压力则是整个房地产制度的调整与建设,而从土地流转制度到物业税等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域。二次房改重提议程似乎是为实现中国"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寻找现实路径,但道路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出台的税制改革是宏观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的一次较大调整,税收负担的变化主要是结构性的,在总体上企业流转环节的税收负担与改革前基本持平,但具体到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个别地区,税收负担可能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18.
土地信托流转是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中一种新兴的模式,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流转问题,也为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所以本文对土地信托制度的优势和运行中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郭月莎 《法制博览》2015,(8):293+292
家庭农场作为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发展具有适度规模效应,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利用。而当前土地流转、资金问题以及经营者的文化水平严重限制着家庭农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建议通过构筑畅通的土地流转渠道,搭建稳定良好的融资体系,并积极通过培训教育提升农场经营者专业素质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墨宁 《南风窗》2012,(23):39-41
流转对官民关系、政府的权力边界有更高的要求,确权这个地基要真正打得非常稳固。如果不以确权为前提和基础,贸然发动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那么这个流转的主体就不可能是农民,而很可能是其他权力主体,从而使土地流转成为其他权力主体侵犯农民财产权利的又一轮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