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自由裁量的“自由”与“不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德铸 《行政与法》2004,3(6):69-71
尽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不断扩张为有识之士所担忧,但迅速发展的社会要求赋予行政机关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当然,这种裁量的自由是法律控制下的自由,超出法律界限的自由将不复自由因此,为保证法律赋予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初衷,自由权力的行使应受到权力和权利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3.
4.
5.
王洋 《犯罪研究》2002,(5):72-73
就人类活动而言,法律主要表现为规范、引导和限制人的行为;自由则是满足人行为的自主与自为。两者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我们怎样认识和理解这对矛盾呢?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自由行为的主体——人和自由行为的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看成是“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真正共同体”。同时,全体的人又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阶层和阶级,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因此,那种用超社会、超阶级、超时代的观点来界定人的自由概念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自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由不仅是教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自由本身是一种教化价值.自由赋予每个人不断获得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的动力、理想和责任.在教育中,自由是造就良好的个体的核心条件.教育不仅保障个体的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而且必须促进自我实现的积极自由.教育自由是人接受教育中所享有的独特的自由.教育自由为了保证个人通过教育生活而实现自我引导的精神成长,既维护求教育者自我创造的责任,又解除任何为个人的自我引导和自我创造设置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卢梭和马克思都是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卢梭与马克思的思想联系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卢梭自由观与马克思早期自由观的简要介绍,阐明卢梭与马克思之间的思想联系。卢梭和马克思都对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和积极自由予以了关注,但他们对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和自由、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论述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遗嘱自由的限制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嘱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做出处分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无论古今中外,各国都不同程度上确立了遗嘱自由,并使遗嘱继承成为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继承方式.基于私法的伦理性因素和私有财产的功能.需要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主体及其法律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言论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 ,出版自由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 ,新闻自由的主体是法人。法律应当对言论区别不同类型给以相应的保护 ;对出版自由 ,法律既要保护 ,又要限制 ,但二者的界限尚有待明确 ;法律对新闻自由在保护的同时 ,要注意它与公民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与公众人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采取不同的调整手段。  相似文献   

10.
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 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的产生与演进瑞典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新闻出版自由和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 ,其新闻出版自由和信息公开制度是瑞典历史上王权和国会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近代瑞典国家形成于 1 6世纪初期 ,此前瑞典是中世纪建立的由丹麦、瑞典、挪威组成的卡尔玛联盟(KalmarUnion)的部分。联盟长期为丹麦人所统治 ,后来又为德国人所控制。从 1 5世纪中期开始 ,瑞典人认为联盟是一种外来的压迫和束缚 ,试图从中解放出来。一批下层贵族首先起义 ,召集了四大阶层(贵族、教士、城市自由民和农民 )全国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瑞…  相似文献   

11.
走入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精神世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有时会很痛苦,甚至是不可能的。而要想走入其精神世界,首先要读懂其文章著述;但读懂其文章著述又谈何容易?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早就为我国的学者所熟知,但真正读懂了其著述的人恐怕寥寥无几,这或许也正是萨特所以能成为思想家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法律实务工作者,潘志恒律师此文,通过对萨特代表作《存在与虚无》的潜心研读和用心追踪,通过对“虚无”、“否定”、“选择”和“超越”的分析解读,对他认为是萨特存在主义精髓的“自由”的“存在”作出了个人的评价,同时也将其本人解读的“存在”的“自由”作了阐发。其所用功力显见于存在之中,其所作立论亦飘荡于自由之中。是虚无抑或存在,是选择抑或超越,读者自可断之。本刊荐之以乐见。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How should one define the legitimate reach of individuals' institutional obliga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ir right to freedom of religion? The most divisive settings for this question involve exclusions from certain jobs and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some fundamental issues of ethics and law lie in the background. One of the most central concerns choice. On one approach, if there are other sources of work or education that do not make the same demands on the objector then she should choose between conforming and taking up that alternative. On another approach, even if there are such alternatives, people should not be confronted with such a dilemma: they should be entitled to stay in their preferred institution, which must make its best effort to accommodate them.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se two views arises from underlying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free choice itself; about the obligations borne by institutions in civil society; and about basic right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notions are investigated, and a way through the disagreement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平等自由的法理念在劳动法上的实现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劳动者的自由权因为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而在合同法的框架下被消解殆尽.严格限制甚至剥夺劳动者的自由是当时资产阶级朝野的共识.然而,这样的法律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后果使资本主义政府逐渐认识到,"正义"在劳动关系中的实现不能简单依靠劳资双方的个别自由谈判,它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劳资团体力量的相互制衡.劳动法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虽迥异于西方国家,但劳动法理念的缘起与制度变迁的理性脉络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The attention on stalking – willful and repetitive, sometimes dangerous harassment – and the ways in which legislation can address this issue is investigated. Since the attention on stalking is only a recent development a review is give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as well as several opin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talking  相似文献   

20.
无隐私即无自由——现代情景下的个人隐私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特 《法学杂志》2007,28(5):21-24
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的奢侈品.隐私权从无到有,隐私权话语的背后到底蕴藏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科学技术、大众传媒、公共权力、消费主义文化使现代社会的个人隐私濒于死亡.隐私权旨在合理划分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保障私生活自由.隐私权的实质是私生活的自由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