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江西派诗体甫始作为典范出现,就面临人们的不断反思并寻求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南宋人对唐音宋调两种诗歌范型及其风格差异逐渐自觉把握、对诗歌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尤以杨万里、刘克庄、严羽等为代表的诗歌观念和批评理论具有突破性.由于错综复杂的认识最终未能定于一尊,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也就相应呈现为江湖诗人依违折衷于江西、晚唐间的混杂状态,没能在唐诗和江西体之外构建出新的诗美范型.  相似文献   

2.
杜晶  ;张万鹏 《传承》2010,(24):82-83
南宋的饮食业在我国饮食业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安作为南宋的都城,饮食市场更是一片繁荣景象:饮食店铺分布广,营业时间长;食品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就餐环境及服务也极优质。探究其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广大的社会需求、丰富的物产、商业的进步和交通的便捷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4.
郭丽冰 《前沿》2008,(4):146-150
宋政府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了土地私有者之间田赋不均和国家赋税流失的现象。为规范土地产权管理,宋政府制定了较为严密的土地管理制度,南宋初年实施的经界法就是这种国家职能的反映。文章结合现代产权理论,阐述了南宋绍兴时期经界法的提出、实施的具体经过和范围,对这一时期的经界法做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陈君慧 《求索》2010,(7):178-180
西方的反对阐释学理论与南宋诗学中的反诠释思潮前后相距约7个世纪,但是由于艺术思维、艺术意识、艺术品质上的相通,他们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通过强调"风格"和"味"回避内容,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6.
谢放 《中国人大》2010,(9):52-52
科举制是怎样被彻底废除的?这经过了由改革到废止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从变通科举、分科递减到彻底废除这几阶段。变通科举是在保留科举体制的前提下适当变通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还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等人即主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相似文献   

7.
孔妮妮 《求索》2014,(7):163-167
作为道统的传承者,南宋理学家顺应时代发展,不再满足于对“道”的抽象探求,他们将义理阐发和现实政治紧密结合,通过对伦理纲常、君臣大义、王道理想的政治诠释,使理学价值观逐步固定为稳定社会秩序的不易之规。在理学的社会化进程中,各阶层的社会职责和行为准则部被明确定位。理学家以天理为依托,建立起宏大的政教体系,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董卓移都等原因,士人们举族流寓,形成辽东、河东、荆州、益州、交州等集中地。流寓士人"择明主"以保身,出现了士人反复流徙的现象。流寓士人的分化为曹操、孙权、刘备三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人才的大体均势,为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东汉末流寓士人在流动社会里实行教化和管理,充当了流寓社会临时管理者的职能。东汉末流寓士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三国历史的走向,其历史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常强 《现代领导》2011,(10):40-41
大厦将倾,独木难撑。这便是赵鼎的可悲处。 关于两宋臣工.有这么一种说法: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但在实际上,北宋不乏良将的存在,而南宋也并不缺少贤相。在南宋,便有这么一位文臣,他曾被后世史家视为南宋头号贤相,此人就是赵鼎。其地位之殊虽比肩王导、谢安、李纲等名相,但就知名度而言,赵鼎却是远逊于这几位名相的。故赵鼎事迹,应广而告之。  相似文献   

10.
宋金南北对峙时期,沿袭宋辽建立交聘制度,泛使是交聘中重要的使臣之一。与宋辽交聘相比,在宋金交聘中,不仅宋朝的泛使占据交聘的主动性,而且宋廷派遣泛使人次繁多,名目丰富。在不同历史时期,南宋向金国所遣泛使频率与数量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政治、军事政策;文人对遣使的不同态度,是其战争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当时诗坛曾出现过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涌现过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且诗论主张甚多,成为清初诗坛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一高峰的出现,与乾隆丁丑(1757)年科举考试制度减判增诗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但至今的各种文学史或诗歌史都未提及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12.
IN 1135,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ng Empire was occupied by Jin armies. Eight years earlier in 1127, Bianliang (present-day Kaifeng), capital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had been captured, and Emperor Huizong, named Zhao Ji, was taken prisoner and incarcerated in the small city of Wuguo (in present-day Yilan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on the frozen wastes of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After eight years of humiliation and torture, Emperor Huizong was barely alive. Clad only in a goatskin, he spent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讨论对象为"清代贵州少数民族科举",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政策的演变;二、学校教育的发展;三、公平的悖论;四、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清初的高度优待到后来的蔑视提防,充分反映出相关政策与政治形势的密切关系。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获得了一定发展,但相对的公平与优待背后,民族考生面对着隐性的不公平,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则充分反映出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盛夏,风光无限的北国凉爽宜人,第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6月30日至7月6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历史学界、教育学界、文学界、文化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文博机构、考试机构的人员100余人,从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科举与社会、科举与文化、科举与教育、科举文献与科举文物、科举人物等不同角度对于科举制与科举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雍正帝通过四、五年间盘查福建粮仓对全省官僚沉重打击和整饬.为整顿福建粮仓和吏治.雍正重用有行政过失的"藩邸旧人"沈延正和宠臣、贪官杨文乾.在利用两人整顿粮仓后,又迅速将他们调离.此后雍正又设福建观风整俗使对福建官绅严密监视.雍正朝对福建的整饬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基本上可以称为科举社会。从国家治理的层面,科举制度实现了王权与士治的结合,使贤人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读书人的角度,科举制度连接着内圣和外王,不仅关乎"权"、"名"、"利",更直接的就是个人的自我实现程度。科举这种考试权力,是一种规训权力。一方面,通过全景敞视建筑(panopticon)监视,使读书人产生"自我监视",在布衣卿相的路上无止境地奔竞;另一方面,通过对读书人身体苦行僧般的操演,不断从细微处雕琢读书人的身体和灵魂,创造着封建社会需要的主体。所有的人都在此游戏里乐此不疲,似乎对游戏背后的权力规训茫然无知。  相似文献   

17.
谭肇毅 《桂海论丛》2008,24(5):69-73
民团制度,是新桂系治桂时期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制度。它对巩固新桂系的统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彰显新桂系治国安邦的理念、路向和方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团制度对维持地方治安,稳定社会,动员民众反对外来侵略,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本质是军事专制,是反现代化的,体现了新桂系统治的军事专制性质。  相似文献   

18.
WITHIN Chinesethinking, thenumber "13" isnot an inauspi-cious omen, except in the case of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imperial family. The 13th imper-ial family tomb marks not onlythe burial ground of EmperorChongzhen himself, but also ofthe entire Ming Dynasty.16 Emperors and 13 TombsThe Ming Dynasty saw thereign of 16 emperors (excludingthe last three who lived in exileafter the downfall of the MingDynasty) over a period of 277years. Thirteen of them areburied in Beijing in what arekn…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宋朝家训文献中涉及的德教内容,并分析了宋朝家训文献注重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宗室禄饷收入丰厚,随着宗室人口日蕃,既有的宗室制度渐渐不合时宜,宗室耗费财富的增加,成为政府财政陷入窘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有司百计周转,最终还是增加税赋,小民负担加重,民土分离增加,宗室等阶层趁机占有土地及户口,揽取商税收入,国帑渐入私家,国家财政状况陷入恶性循环。虽有改革措施,但效果不彰。总的来看,明代宗室制度利弊兼有,但在后期,众所认同,弊端明显,积重难返,宗室随明王朝覆亡。明太祖朱元璋遗泽子孙太厚,积世而不斩,小民不堪,各种因素叠加,易流于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