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侵略的继续与扩大,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端。1937年6月上台的日本近卫内阁立即接受了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意见,利用对日有利的国际形势,迅速扩大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2.
李鹏  唐静 《党史文汇》2006,(11):38-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3.
叶挺是一员战将,平时写诗并不多,但有一首写于狱中的《囚歌》却极有名。说起这首诗的面世,与郭沫若有直接的关系。叶挺与郭沫若结识很早。北伐时期,郭沫若担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行营秘书长等职;叶挺则是一战成名的"铁军"独立团团长。战争的紧张和残酷,使郭沫若与叶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友谊。1927年3月,郭沫若写出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后,不得不亡命日本。1937年返国后,国内局势已发生很大变化。郭沫若到武汉后,叶  相似文献   

4.
谁是策动日本大规模地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是天皇裕仁或是东条英机。然而邹身城在《历史知识》一九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指出:更大的罪魁祸首却是近卫文磨。其理由如下: 一、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在日本一连三次主持战争内阁的是近卫。战前进行了二十年发动战争宣传和组织准备战争的是近卫:卢沟桥事变时执  相似文献   

5.
1937年10月至38年1月,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本国政府之命,斡旋于中日战争,是为“陶德曼调停”。蔡德金、杨立宪在《研究·资料与译文》上发表了题为《浅析抗战初期陶德曼“调停”及其失败》的论文,就这一事件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作了分析。文章指出,日本之所以在中日战争正在激烈进行时要求德国出面“调停”,是有其深刻的国际和国内原因的。首先,从国际形势上看,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直接损害了英美等帝国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生态文明立法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1972年,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规定生态文明权、代际正义,开创国际生态立法之先河,为生态立法提供了价值导向与理论基础。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1992年,"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各国发展战略和生态立法指导思想。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倡议:建立一个崇尚人性、公平和相互关怀的全球社会。2012年,可持续发展大会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  相似文献   

7.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近卫第一次内阁在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华采取政治诱降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史学界只注重近卫内阁对华武力进攻的一面,忽视了它企图利用“和平工作”对华诱降的一面。王辉在《辽宁大学学报》今年第4期上撰文,对这一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剖析。一、近卫第一次内阁的对华诱降外交,其核心是以诱降蒋介石为对象,目的是迫使蒋投降,早日结束对华战争。其诱降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错综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从“七·七”事变到“八·  相似文献   

8.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上显示,中国提交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共分三部分,分别包括1937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9.
<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司法的细节》一书汇集了刘仁文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司法现状和法律制度的观察与研究,围绕如何遏制公权之放纵,提高执法公信力;构筑制度之藩篱,防止冤假错案;审视现实之弊端,杜绝潜规则;思考未来之良法,推动司法改革;探讨正义之精髓,强调法  相似文献   

10.
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城,在6个星期中,屠杀了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30万人以上。无数妇女遭凌辱,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焚烧和破坏,全市约三分之一的建筑和财产化为灰烬。这起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就是南京大屠杀。完全是一种有预谋的行动 为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日本军国主义很早就企图采取恐怖手段,迫使中国屈服。1937年9月5日,近卫内阁的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的演说中就宣称:“我国为了使这种国家反省它的错误,而决心予以决定性的打击”,“日本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社会公正的理论阐释社会公正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开宗明义的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P1)Willoughby在《Social Justice》一书中指出"所有文明国家的人民都要把社会和经济状况交由合理性和正义性的标准加以同等的检验,就如同他们曾在过去对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提出质疑一样。"要理解社会公正,首先要为其正名。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认为社会公正就是社会的一种良性的结构安排。我国学者吴忠民指出,公正就是每个人得到应得之物。  相似文献   

12.
正《八月的乡村》是著名作家萧军创作的抗战文学作品。小说真实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感人场景,展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小说于1935年7月问世后,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效应,被誉为"抗战文化的奠基石"。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对上海地下党送来的《八月的乡村》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赞这部小说对抗击日本侵略者的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的正义思想产生于自然与习俗的对立。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习俗主义者辩论而提出城邦正义即各司其职,灵魂正义即理性在激情辅助下统治欲望;进而以洞喻展现灵魂认识真理的上升及重返洞穴的下降。柏拉图以此暗示灵魂进入光明的途径——爱欲,而哲学就是"爱"智慧。因此,正义首先是灵魂秩序,政治正义的根本是使灵魂转向的教育。在哲学"爱智慧"的意义上,政治就是"爱正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一、"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由来现在公认的"遵义"之名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尚书·周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为不偏不倚、秉持王者之正义。"遵义"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为遵义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本文作者是1937年入党的新四军老战士,曾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解放后任福建省科委党组书记、副主任.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了新四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将被俘的日本兵转化为反战同志,以及日本抗日战士成立"日本反战同盟"的一段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战争得道多助的政治威力.  相似文献   

16.
<正>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势力,一再对战后国际秩序发起冲撞和挑战。其主要行径表现在:1.修改教科书《波茨坦公告》要求战后根除日本军国主义。为制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国际社会要求日本教科书必须记载对外侵略的真实历史。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右翼势力就试图修改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入大陆"。1982年6月文部省审定教  相似文献   

17.
《党史纵览》2016,(4):57
正马林,1955年生于安徽省灵璧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灵璧楚汉画院院长。193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本科)1997年:国画作品《国魂梅花》参加中国文联批准的"中华魂艺术大展"并获得优秀创作奖。1998年:国画作品《大红牡丹黄河育》参加中国文联批准的"中国黄河魂艺术大展"或优秀创作奖。1998年:由16个书画部门认可并颁发国际书画名家荣誉奖。2002年:近50幅作品在广州白云宾馆展出。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10月15日,笔者来到浙江省杭州市大运河畔一幢高知楼内,采访了93岁高龄的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周大风,老人回忆起了他的音乐生涯,特别是创作《采茶舞曲》前后的一些往事。17岁创作《国际反侵略进行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在上海道一商科职业中学读书的周大风,被迫返回故乡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灵  相似文献   

19.
<正>继意大利法西斯覆亡之后,德国法西斯于1945年5月覆亡,陷于孤立境地的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和中国大陆战场也日暮途穷。7月26日,中国、美国、英国(后来苏联加入)联署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日寇色厉内荏,咆哮波茨坦公告"荒唐"、"无礼"、"不予考虑",并积极准备本土作战。为了加速日本法西斯覆亡,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提出了正义的公平机会原则,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获得公职和社会职位的平等机会。分析罗尔斯正义论的公平机会原则,从机会平等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弱势群体"没有机会"的社会原因,提出改变他们"没机会"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