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信息综合     
<正>南京市保密局积极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在现场考核阶段,市保密局认真查阅被抽查单位的保密审查制度、审查流程和书面记录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当面提出整改意见;在考核评分阶段,保密局又承担了组织推进、保密审查、工作保障等4项任务,圆满完成了近80家机关单位的评审打分。  相似文献   

2.
警钟长鸣     
<正>某县机关网站违规发布机密级国家秘密2013年9月,某县发展和改革局根据上级要求,组织该县有关专项资金网站公开相关文件。该局办公室主任谢某委托临时工作人员汪某搜集材料。汪某擅自到文印室扫描1份机密级文件,并在未履行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程序的情况下,将扫描件上传至网上。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汪某作出辞退处理,给予谢某党内警告处分,对分管副局长代某进行诫勉谈话。  相似文献   

3.
案例通报     
<正>某市发改委网站违规刊登涉密文件2015年6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政府网站违规刊登涉密文件。经查,某市发改委综合科接到市政府通知,要求其门户网站开展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该市发改委办公室具体负责文件存档的闫某疏忽大意,误将3份秘密级文件混在可以公开的文件中,交给办公室副主任曲某,曲某直接将文件交给电子计算中心主任文某,由于闫、曲、文3人均没有严格履行保密审查及信息公开批准程序,导致电子计算中心工作人  相似文献   

4.
<正>本书为2009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保密须知》(图文版)最新修订版。主要依据新修订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制度规定,对原有内容作大幅修订,并新增涉密网络、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手机使用、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方面内容,方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了解掌握相关保密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褚松燕 《新视野》2003,(3):31-33
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各国建立透明政府的热点和趋势。我国当前推行的政务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初级形式,公开程度较低,偏重于保密;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针对这种现状,我国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首先应当在公民本位思想指导下摆正责任位置,之后在公民参与下从修改现行的保密、档案法律入手,建构系统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金城出版社最新推出本书为2009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保密须知》(图文版)最新修订版。主要依据新修订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相关制度规定,对原有内容作大幅修订,并新增涉密网络、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手机使用、信息公开保密审查等方面内容,方便机关、单位  相似文献   

7.
监督检查     
<正>河北邯郸市开展全市政府门户网站保密检查。近日,邯郸市保密局组成两个检查组,利用10天时间对全市68个政府门户网站开展保密检查,重点检查在门户网站上发布的信息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和敏感信息,公开的信息是否经过保密审查机构审查、是否经过主管领导审批。通过检查,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顺利进行。河南禹州市开展政务服务大厅计算机使用情况保密检查。近日,禹州市政务服务大厅改造升级后,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为切实做到政务服务有提升、市民办事有保证,市保密局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对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跨越,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具有了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信息公开与保密是政府信息化工作中两个同等重要的课题,公开是为了促进政治民主,社会和谐,保密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商业、私人利益。政府信息公开的豁免虽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例外,但在大力倡导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发展民主政治的国际形势下,信息保密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保密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是统一设置网站政务公开栏。巴中市各级政府、政府部门、中央和省驻巴单位、公共企事业单位在网站首页设立了“政务公开”栏目;无网站的单位和乡(镇)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在县(区)政府网站上设立了“政务公开”网页。二是统一建立墙上政务公开栏。巴中市制订了《巴中市墙上政务公开栏建设标准》,全市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名称、统一位置、统一形式、统一规格质量。三是统一实行信息审签制度。为确保政务信息规范统一公开,巴中市统一设计了《xx单位政务公开信息审签单》,规范了政务公开信息审签流程。凡未经审签的信息一律不得公开。  相似文献   

10.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豁免公开的情形作了简单规定,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豁免公开理由的频繁使用及法院在司法审查中的艰难作为,使得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成为近年来数量上升快、引发争议多的一类新型案件。文章在分析信息不存在、信息内容涉密、信息为过程性信息等政府豁免公开理由的基础上指明,法院应加强在政府信息公开案件中的司法审查力度,加强行政机关对各种信息公开豁免理由的说明和举证义务。  相似文献   

11.
提高政府透明度主要是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但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使政府信息公开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化,必须实行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并举;推进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体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先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一家之言     
<正>司法公开导致审判秘密泄露的原因主要是法院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保密素质欠缺,或是相关部门管理不严、审查力度不够造成的。做好法院司法公开工作,遏制泄密事件发生,必须对症下药,提高相关人员素养,完善信息送审机制,建立泄密事件上报制度,并严格追究泄密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英国没有建立市场准入性质的保密资质或者保密行政许可法律制度,但依据有关政府采购法律,承包商需要接受政府部门的风险评估,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密审查。换言之,英国也有企业保密审查制度,只是作为政府采购的一个环节,在政府采购的制度框架中予以规范和调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第八条要求:"纸介质秘密载体应当在本机关、单位内部文印室或保密工作部门审查批准的定点单位印制。"根据该条规定,我国对机关单位复印涉密文件资料实行"双轨"制,即如本机关单位具备印制条件,可以在内部文印室复印涉密文件资料;如  相似文献   

15.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保密知识普及力度,国家保密局组织编写了《保密知识简明读本》,就党政机关和涉密单位日常保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70个问题进行了解答。本刊选择典型问题进行刊登。1.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确定应把握什么原则?机关、单位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属于法定义务,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确定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2.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人员管理有哪些保密要求?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工作人员上岗前要进行涉密资格审查和保密教育培训,审查合格的应签订保密承诺书,并定期进行在岗保  相似文献   

16.
<正>涉密文件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主要是按照档案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档案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涉密文件资料在立卷、归档或者向档案馆移交时,应当对其密级和保密期限重新鉴定。属于本机关本单位产生的密件,凡是可以解密、降密或变更保密期限的,应当按照保密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解密、降密和变更保密期限,再移交档案馆馆藏。不属于本机关本单位  相似文献   

17.
廉政广角     
《先锋队》2011,(18):36-38
资讯中央要求抓好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开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提出,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措施,认真做好涉及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工作。  相似文献   

18.
从行政伦理上讲,政府是公民联合聘请的大管家,公民申请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就好像主人要求管家报一下账,说说钱都花哪儿了,这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亦有明确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应当主动公开。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非但没有做到主动公开,面对公民申请还充满了傲慢和偏见。河南省南阳市青年王清对当地181个政府部门,提出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7项信息公开申请,许多部门没有实质性回复,他本人反而被当成了间谍跟踪和监视。  相似文献   

19.
<正>进一步规范机关、单位保密自查自评工作,是"十二五"时期全国保密事业发展规划确立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全面加强保密工作、巩固保密工作基础、筑牢保密防线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和加强机关、单位保密自查自评工作,推动建立保密工作长效机制,2014年,国家保密局印发了《机关、单位保  相似文献   

20.
刘丽 《共产党人》2008,(14):37-38
法治社会之中,司法对政府行为拥有最终的审查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会因被管理者的不服而被以诉讼方式提交司法进行审查即引发行政诉讼。我国于1989年按照世界众多国家普遍的做法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现实社会生活中,行政机关会因其具体行政行为不当或违法造成被管理对象的财产权益和人身权益的损害而招致诉讼。如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确实不当或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