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制度的不断发展,各单位普遍存在多种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并存的现状。如何和各类职工签定规范的劳动合同并妥善解决所发生的劳动争议,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维权·保障     
正一、什么是劳动争议?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又称劳动纠纷。其中有的属于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有的属于要求新的权利而出现的争议,如因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虽然是现实中较为常见的纠纷,但它并不是与"劳动"一起产生的。劳动争议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源于产业革命,没有产业社会便没有劳动争议。在我国,劳动争议概念可溯源于20世纪20年代,"劳动争议"以及"劳动争议处理"就正式成为法定和学术用词。  相似文献   

3.
维权·保障     
<正>共同当事人的种类怎样划分?共同当事人可分为以下两种:(一)必要共同当事人,即当事人为2人以上,其争议标的是共同的,并向同一个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诉,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认为必须合并处理的,称为必要共同当事人。如某公司多名女工因用人单位未执行国家生育保险规定,集体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诉。由于这种集体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而发生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政方面或个体工商户,另一方是职工(个人或集体)。下列争议属于劳动争议。  相似文献   

5.
杨瑞华 《实践》2014,(12):33-33
<正>杭锦旗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为证明其主张,向法庭提供了4份证人手书的证言,但是证人均未出庭作证。被告代理人称,由于所证明的事实发生在农村,开庭时正处于农忙时节,因此证人不能出庭作证。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九条规定,对其提供的证言不予认定,对其所证明的事实不予认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证人负有在人民法院进行法庭审理时出庭接受询问的义务。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可见,对于证人证言的作证方式,法律做了明确规  相似文献   

6.
杨光 《求贤》2010,(12):38-38
司法上对劳动争议的定义.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换句话说.劳动争议就是劳动关系双方因劳动问题引起的纠纷。劳动争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属于既定权利的争议,即因适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既定内容而发生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母亲改嫁后,年老体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亲生儿子有无赡养义务,该不该赡养?最近,泸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改嫁母亲与亲生儿子之间的赡养纠纷案件,判决亲生儿子对改嫁母亲应当履行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8.
维权·保障     
正什么是调解协议书?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书是劳动争议双方达成调解的书面证明,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文书。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应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名为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协议书应包括哪些内容?(1)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劳动者的姓名、年龄、民族、住址、工作单位、职务、身份证号码、代  相似文献   

9.
维权·保障     
<正>确定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原则是什么?劳动争议仲裁管辖应当根据方便劳动争议当事人仲裁,方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案件的原则确定。所谓方便当事人,是指劳动争议仲裁管辖的确定应以为当事人申请仲裁和应诉提供便利、减轻当事人的维权成本为原则。所谓方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案件,一方面要求根据各地劳动争议的实际情况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总体布局合理地确定各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理案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仲裁,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自愿将劳动争议提交劳动仲裁机构,就其争议的事实与责任,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做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判断和裁决。它是劳动争议处理的  相似文献   

11.
维权保障     
正调解协议书有什么样的效力?根据(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这一规定明确了调解协议的效力。经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其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调解协议具有民间合同的效力。调解协议是由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的,类似于民间的合同,且有调解委员会的居中调解,以当事人的诚信作保证,故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事人不应随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报载: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当事人不服环境保护部门经济行政处罚的案件。原告是上海化工物品汽车运输公司,被告是吴淞区人民政府,被告的法定代表——区长孙金富出庭应诉。  相似文献   

13.
一、仲裁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一)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纠纷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由第三者作出对争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和方式。根据仲裁的定义,其构成应具备以下要素:(1)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争议;(2)解决争议的第三人是当事人选择的;(3)非司法机构的第三人为解决争议作出的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仲裁是一种重要的非司法诉讼解决争议的方式,除民商事领域外,还广泛地应用于其他方面,如我国常见的劳动争议仲裁、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本文所述的仲裁,如无特别说明,均指解决财产权益纠纷的民商事仲裁。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08,(8):35-35
问:哪些人是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当事人?答: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问:劳动争议第三人参加仲裁活动有何规定?答: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  相似文献   

15.
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机制的完善是预防和解决劳动争议,尤其是解决群体性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我国现行的2007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我国原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对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但仍存在亟待完善之处。劳动争议的解决应区分争议类型建立不同的处理机制,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选择权,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制度,构建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加强与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之间的衔接,平衡保护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劳动仲裁,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自愿将劳动争议提交劳动仲裁机构,就其争议的事实与责任,根据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做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的判断和裁决。它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建国后,随着劳动部制定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工作规则》和《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办法》两个法规的颁布,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政策顾问     
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新规定:六种纠纷不属劳动争议2006年10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开始施行。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六种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范围。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闵…  相似文献   

18.
《当代工人》2011,(19):27-27
问:辽宁尚予 ——请问我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预付劳动者工资的栽决不服,能向法院起诉吗?如果起诉的当事人有一方撤诉了.案件还继续审理吗? 适用文件:《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法释[2006]6号 答:如果你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预先支付劳动者部分工资或者医疗费用的裁决,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亦称劳动纠纷,即劳动关系双方因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而发生争议的总称。劳动争议处理,是对已发生的劳动争议,由国家规定的专门机构依法解决的全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十章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根据《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实行“调解一仲裁一诉讼”或“仲裁一诉讼”的体制。因调解程序当事人具有选择权,故笔者将主要针对“仲裁一诉讼”的体制实践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08,(9):40-40
问:仲裁过程中。对于专门性问题如何鉴定?鉴定机构是否需要参加开庭?答:仲裁庭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