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推进到逐步完善的艰难过程,政府和社会的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让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接受了全民乃至世界的检阅。在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我们有必要回顾和反思,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在近年来接连不断的突发事件面前,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有了哪些长足的进步?要提升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王建楠  楼佳 《共产党人》2013,(15):59-59
为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宁夏电力公司建立应急救援协调机制,积极开展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日常运行管理工作,通过加强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响应处置、恢复重建等阶段开展突发事件救援行动,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在安全大检查期间。  相似文献   

3.
袁振龙 《新视野》2012,(4):67-70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收集、流通、筛选、整理、分析、判断、预警、保障等能力。针对当前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工作面临的推进难、操作难、预警难等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健全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网络、细化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化解的网络、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应急预警工作机制、健全应急预警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产业经济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还很薄弱,应急处置装备欠缺,反映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应急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建设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城市化、信息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目前,城市应急产业巳经成为一个可规范化应用的产业.  相似文献   

5.
周赛保 《新湘评论》2020,(10):34-3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近期,我们对应急管理工作运行现状和突出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如何改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经济应对突次性事件的能力还很薄弱,应急处置装备欠缺,反映了我国应急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应急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建设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城市化、信息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目前,城市应急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可规范化应用的产业。  相似文献   

7.
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在要求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明确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职责使命、策略举措。习近平要求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法治方式,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鲜明的为民导向,以及系统全面性、科学规范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现着政府的负责任程度和管理的有效性。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定性、决策、组织、指挥和善后处理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处理的成效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提升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树立各级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岳静 《理论建设》2013,(6):96-98,95
社区是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承载体,是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前沿阵地。社区应急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社区和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建立常设的城市社区应急组织,包括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以及应急管理专家库;做好城市社区应急管理准备,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应急预案体系;注重危机教育的阵地建设,培育良好的城市社区应急文化,加强社区居民居安思危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0.
蔡亮 《揭阳论丛》2009,(4):51-56
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检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本文论述提高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重点从培养领导干部的应急决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方面提高领导干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11.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周东昶  张琰 《世纪桥》2008,(5):36-37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应急处突能力关系到能否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的安定平稳,更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紧密相连,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突能力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对领导干部而言,应急处突能力是一种政治要求,更是一种素质本领,不仅需要从政治高度严肃对待,更要从具体能力层面把握梳理,谨防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应对局促、措施不当。  相似文献   

14.
张建  李杨露  张溢洋 《先锋》2020,(3):50-51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区域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是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石,首都北京的基层应急管理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基于北京市应急管理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结合基层与社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实际,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首都安全为目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建设水平。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方式方法创新思路,建立适合首都特点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强首都安全稳定堡垒,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首都应急文明。  相似文献   

16.
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地处打击"三股势力"前沿、各种自然灾害较频发的南疆喀什地区,各种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以促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李雨思 《奋斗》2020,(5):110-110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经济应对能力、社会管理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大考",社会各方面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冲击,越在这个时候,越要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待此次疫情。灾难和机遇总在同一时段,疫情作为一面镜子,势必促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全面的审视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海洋渔业应急管理部门的现有系统为执行型系统,偏向指挥调度功能,存在决策能力低,缺乏公众沟通功能及功能重叠等问题。为提高政府的工作能力,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应建设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决策型系统。考虑到系统的处理能力、工作范围及所处理事件的性质,强调了重点突出、易集成性和较强的安全性三点设计原则,进而从体系架构、业务流程以及组成和工作流程方面对系统进行了基本的设计。最后重点指出了系统建设在改革措施推行、现有系统整合和建设人员素质上应具备的条件和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江西省积极构建了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主体、各相关力量密切配合、其他应急救援专业队伍有效联动的综合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田恃玮 《奋斗》2008,(7):12-12
现代社会发展,有很多突发事件,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及机制建设,是评价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国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是一次全面检阅,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经验弥足珍贵,当然也有一些教训需要汲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