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稳,天下稳,农业兴,天下兴。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农村法治环境。本文从我国目前农村法治环境的现状出发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剑秋 《世纪桥》2008,(7):21-21,27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因素是多样的,诸如农村法律信仰危机、农村法治建设条件稚嫩。要实现农村法治建设,必须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着手,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因素是多样的,诸如农村法律信仰危机、农村法治建设条件稚嫩。要实现农村法治建设,必须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着手,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影响我国法治建设的因素是多样的,诸如农村法律信仰危机、农村法治建设条件稚嫩.要实现农村法治建设,必须从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着手,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历来是我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点。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和谐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为了适应和谐农村建设的需要,应全面贯彻法治原则,在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健全农村法律制度,整顿司法秩序。  相似文献   

6.
涂玲 《党史文苑》2007,(12):67-68
法治是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必须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一是树立依法执政观念,提高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民诉求表达机制,把农民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渠道;三是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在广大农村地区体现党和政府民主执政的要求;四是把握我国农村民情,正确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必须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预防和处置农村群体性事件:一是树立依法执政观念,提高基层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二是完善农民诉求表达机制,把农民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渠道;三是推进农村民主化管理,在广大农村地区体现党和政府民主执政的要求;四是把握我国农村民情,正确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晓萌 《世纪桥》2015,(3):45-4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彰显了法治尊严。但人的发展及社会进步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和教化,当前法治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相对成熟,但对于法治文化环境却鲜有成果。本文将法治文化环境的内容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进行浅析,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软环境要以硬环境为基础,软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前提,形成合力构成法治文化环境,并且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主体。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和习惯法在农村法律实践中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地区,大量习惯法仍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法以“法治”名义介入广大农村乡村是艰难的,这是农村社会处理具体法律事件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农村法律实践中相互冲突的具体表象和主要成因为着眼点,具体论述国家法对于农村社会的重要前景作用,同时对现阶段习惯法存在的相对合理性及其局限性加以辩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转型时期的基本特征,对构建农村地区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均衡互动模式提出基本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关注乡村法治建设,在推进乡村法治进程中处理好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习惯法植根于乡村社会,它影响着国家法,同时也受国家法的影响。研究习惯法及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可以减少乡村法治进程的阻力,推动乡村社会法治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一、大国法治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立法速度不断加快,司法改革不断推进,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学教育不断发展,公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这些都表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正在当代中国轰轰烈烈地推进,标志着当代中国正在大步迈向法治社会。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离完备的法治状态还相去甚远。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当代中国法治理论的薄弱,法治理论的发展滞后于社会现实显然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大国法治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应当沿着法治的轨道进行,应当以法治为基础,探寻社会管理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共太原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省城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为改变和优化省城人居环境描绘了美好蓝图。笔者认为现代宜居城市与法治环境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宜居城市建设涵盖了法治环境的内容,法治环境又为宜居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因此,我们必须为宜居城市建设研究法,制定法,利用法,依法规划、依法治理、依法建设、依法推动,打造良好的宜居法治环境,为尽早实现宜居城市建设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邬沈青 《学习论坛》2010,26(8):77-80
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公共权力的运作必须符合主权在民的要求,反映人民的意愿。但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与人民意愿的冲突和背离却一直是难以摆脱的困境,法治的诞生使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开拓了新的历史进程。法治开启权力的理念之门,法治是权力监督的基础和核心,法治蕴涵着权力监督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环境变迁视野下的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兵 《探索》2008,1(2):158-161
农村大学生面临着一个由相对传统、单一而稳定的农村环境向现代、复杂而多变的城市环境变迁的问题.这种变迁给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观念、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教育者应该采取优化环境和适应环境并重策略,提高教育者素质,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本,帮助学生认识复杂纷繁的社会现象,消除思想上的城乡壁垒.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发 《世纪桥》2007,(1):34-35
“新农村”背景下的我国农村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村的需要;二是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需要;三是建设“新农村”的长远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法治教育存在以下障碍:一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二是乡村干部在普法执法中身教不严;三是群众学法用法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四是农村法制教育活动开展难、落实难。为此,强化我国农村法治教育的对策:首先,全面普法,突出重点进行法治教育;其次,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进行法治教育;最后,形式多样,生动活动进行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余青 《学习论坛》2002,(11):47-48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传统的道德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信用危机引起世人关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重塑信用经济,就必须依靠法律手段,而不仅仅是借助于道德手段来调整。目前,我国法律已经和正在建立起诚信的保障机制。相信通过法律规范的调整,诚实信用的法治环境一定会建立起来,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的法治保障是法治的现实功能的具体实现,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在西部实现法治是同一过程,没有法治,就不会有西部大开发的成功。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的法治环境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以法治促进、规范、保障和服务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能否实现。在现阶段加强西部大开发的法治保障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快立法,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以保障西部大开发高效、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重点论述了法治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法治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法律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滥用职权,导致了无法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因此,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难以根除.针对于此,文章提出了大力加强法治,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并呼吁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重点论述了法治对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诸多问题,而法治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法律不健全和执法不严、滥用职权,导致了无法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机制,因此,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难以根除。针对于此,文章提出了大力加强法治,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并呼吁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同时,大力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