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凌频 《学习导报》2008,(12):33-33
古丈山清水秀,总人口14.3万,国土总面积194.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59.4万亩,占81.9%,林木绿化率达73.32%。近年来,古丈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魅力古丈。大力保护生态资源,做优特色生态农业,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做精民族生态小城镇,全县生态产业越来越强。山水风光越来越美,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
吴凌频 《新湘评论》2008,(12):33-33
古丈山清水秀,总人口14.3万,国土总面积194.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59.4万亩,占81.9%,林木绿化率达73.32%。近年来,古丈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魅力古丈。大力保护生态资源,做优特色生态农业,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做精民族生态小城镇,全县生态产业越来越强。山水风光越来越美,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温江区自2001年在西部率先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来,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再次在西部率先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全面达标。在7月15日召开的“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斌点经验交流会”上.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向温江授予了“国家生态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4.
正德化作为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辉煌的斗争历史。从1927年1月德化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德化支部成立,到1949年11月德化解放,德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用生命和鲜血奏响慷慨激昂的革命战歌,留下一处处蕴涵着伟大革命精神、可供后人瞻仰凭吊的遗址遗  相似文献   

5.
西部是东部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西部的生态效益惠益全国,因此国家有责任对西部实施生态补偿。然而.法律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及生态补偿的效果.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建立起权威、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促进生态补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为此,要修改、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科学制定西部生态补偿法.确立西部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将生态补偿的各个环节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6.
深层生态经济问题肇始的关键因素在于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采取的“人类中心主义”认识态度.导致了工具理性的日益张扬和价值理性的丧失殆尽。深层生态经济理念的内质表现为有机整体论、万物生命论和内禀价值论;完善与深化深层生态经济理念,应当积极地从中国古代智慧中汲取“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的有益精髓即宇宙统一论、法则统一论和发展协调论。至关重要的是.在于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技发展的生态化旨趣。  相似文献   

7.
刘禹箭 《学习月刊》2013,(16):83-83
目前,加强环境管理,遏制污染势头,治理环境污染.成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中十分紧迫、十分重要的内容。严重的环境污染就谈不上生态文明.环境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障碍。加强环境管理、保护环境,就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谢宗孝 《学习月刊》2012,(24):91-9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曹国志 《奋斗》2006,(11):44-46
大兴安岭林区不仅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区和纯天然绿色食品产区.而且是东北、华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天保工程实施后.加强了森林的保护和培育,大力发展接续产业.林区“两危”的状况得到缓解,在林木产量调减平均拉动GDP下降2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社会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5.8%.人均GDP达到10387元.位居全省第五位。森林有林地面积由1997年的648.5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65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77.65%.提高到2005年的78.94%。林区的生态也进一步好转,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林区从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09,(1):35-35
如果不能解决山区农民的吃饭问题,保护生态的措施将不会有持久的动力。北京市通过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兼顾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的新路。2004年北京投资1.92亿元,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确定给管护人员月人均补偿400元。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09,(5):F0004-F0004
近几年来,北碚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3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荣誉,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相似文献   

12.
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培养和发展个体的生态价值观.强化生态意识,是学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还处在发展中的学生,其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稳定。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完善的生态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当代学生生态意识和生态修养的提高,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功玉 《学习月刊》2012,(24):47-4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必将为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开辟人民福祉的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提升.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新提升.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是顺应全国人民的新期待.也为南漳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新机遇。  相似文献   

14.
生态和谐体现了人类对安居乐业生活的向往和对宜居环境的追求。然而,目前城市社区生态问题非常严重,生态和谐遭到破坏,出现了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资源供需失衡和环境污染两方面。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话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廖平玥 《学习月刊》2012,(24):94-9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近年来.恩施市新塘乡坚持尊重门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单增庆 《奋斗》2013,(12):38-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省生态资源丰富,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黑龙江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地位重要,有能力、有条件、更有责任和义务高举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在林业系统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江淮》2012,(8):1
◎建设生态强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重点,必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态竞争力综合指数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求和途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代有效载体。生态城镇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论传统和实践经验.并在国内外出现了颇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为此,生态城镇建设应把握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专项建设与城镇化综合建设统筹起来,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城镇化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中共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这与其后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相契合。安徽打造生态强省,让安徽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全国前列,不仅是推动安徽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不仅是改善、保障民生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如何打造生态强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战略目标?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的江苏和浙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安徽应学习和借鉴苏、浙经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加快安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面对当今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自然生态观。当前的生态危机及其危害已经逐步显现,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意义重大.金社会应更加重视和谐社会的生态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