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的核潜力及日本政府核政策走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已经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近年来日本的核武化趋势令人担忧.本文试图分析日本现有的核力量,总结日本政府过去的核政策,比较日本发展核武器的利弊,推测日本政府核政策的走向.本文认为,日本当前还是会公开执行"无核三原则",但是,日本的核政策受日本国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内部因素中,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右倾政治势力崛起;外部因素中,美国政府将对日本的核政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原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长根 《国际观察》2001,3(4):41-44
战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最近一个时期尤其突出,其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主要是战后美国占领政策及至今日的怂恿与支持,日本政府战争前后的延续和继承,战争责任清算的极端不彻底,国民对政府右倾言行的漠视与容忍,整个社会深藏的民族优越感、皇国观念的精神传统,还有就是源于越来越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的民族自信等.  相似文献   

3.
90年代后,历届日本政府均推出了庞大的经济改革计划,但日本的改革始终在改革优先和恢复景气优先之间来回摇摆而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小泉上台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公布了两项政策报告。这两项报告表明日本政府政策调整有了重大变化,第一是开始注意在长远目标的指导下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第二是其短期对策有长期化的趋势。由于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追赶型经济体制与处于成熟期的经济之间的剧烈矛盾和激烈碰撞,因此这一调整对于日本经济最终摆脱低迷,恢复增长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日本选择泰国作为重点援助对象的主要原因,着重分析日本对泰国援助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指出随着日本对泰国援助领域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援助方式的逐步改变,援助不仅促进了泰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实现了日本政府的战略目标。尽管日本的援助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但它也有助于泰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50年朝鲜战争中,日本政府违反和平宪法和《波茨坦公告》,派遣扫雷舰队实际参与发生于日本国领土之外的战争。其目的是讨好美国,尽快地恢复日本的国际法主体地位和权利,重返国际社会,为日本的重新崛起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事实上,日本政府的这一构想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2002年6月25日,根据经济财政咨询会议的建议,日本政府通过了《2002年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提出了经济活性化的六大战略,并规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六大战略及其政策措施是日本政府振兴经济的重大举措,它不仅有助于日本经济摆脱当前的困境,而且对日本经济的长期走势以及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也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政治右倾化和钓鱼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政治的右倾倾向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日本政治体制的演变、外交政策、军事、许多日本政治家多次“失言”等方面。公然挑起钓鱼岛争端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结果。地理条件、历史文献、国际法等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人民决不允许日本把中国的钓鱼岛据为己有  相似文献   

8.
东史郎诉讼案引起了人们对日本司法制度的关注。握有铁证的东史郎的败诉是冷战后日本司法危机的表现 ,其深层原因是日本政府为推行“行政大国”、“军事大国”战略 ,而对日本官僚司法体系进行的干预 ,破坏了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9.
曹阳 《东北亚论坛》2011,(5):123-129
日本二战史观的形成,是由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决定的。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正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才造就了日本偏执的历史观和错误的二战史观。要想使日本政治文化朝着有利于反省战争罪责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日本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其途径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和日本内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战略由来已久,但近年来,特别是岸田政府上台以来日本推进经济安保战略明显加速。目前日本正逐步形成战略目的清晰、机构设置完善、经济控制能力增强、对外合作日益紧密的全方位经济安保战略。日本政府加速推进经济安保战略有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亦有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日本希望借经济安保战略实现经济、安全等多方面战略目标,但囿于多方面因素制约,其战略效果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11.
自1991年5月开始,日本经济跌入了历史上罕见的萧条期。对此,日本各界纷纷做出了多种解释,如周期性因素论,结构性因素论,“经济泡沫破灭”论等,但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事实上,导致日芩长期萧条的真正原因在于经济存量与流量的失衡,而萧条前的“平成景气”经济又是导致这种失衡的原因。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刺激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试图恢复经济景气,然而这反而导致了日本巨额的不良资产,进而也阻碍了经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针对活跃于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的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津田左右吉(Tsuda sokichi,1873-1961)的"国民思想史观"、"日本文化史观"、"东洋文化史观"等学问理论的主张,解析其对近代日本文化"独自性"意识的形成及"国民思想"对日本社会之影响,进而探讨其"东洋文化史观"的形成与学问转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北方领土”外交是日本对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2日,小泉“巡视”了北方四岛,日本对俄政策发生新的转变。总的来说,在今后较长一时间内,日本政府的北方领土外交不会有大突破,受领土问题的制约,日俄关系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领土问题优先同时辅以经济合作,仍将是日本今后对俄政策主轴。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危机不断扩散的形势下,日本经济持续出现负增长、失业率上升、部分外资撤资等状况。日本经济的波动对东北三省的进出口和投资都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中日长春丰越汽车项目已搁置。从近期来看,我们应关注日本经济长远发展战略调整以及日本政府如何加大对外贸易融资援助力度。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州和附属地仍然处于日本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在日本的经济侵略中起着核心作用。回答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地经济政策从酝酿、策划到制定的全过程是弄清日本侵略的本质、动机和目的所必需。日本在伪满州国推行的经济统制是贯彻日本的国家目的,日本的需要高于一切。日伪的经济统制首先服务于军事需要。统制经济实质上是日本国家资本和日本金融资本的垄断。农村已被罩入伪满政权和垄断资本编织的大网之下  相似文献   

16.
日本政府通过实施能源多样化政策,将能源开发与能源供求、经济增长、环境保护齐抓共管,不断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等措施,确保了能源的稳定安全供应。同时,瞄准中东能源基地,抢占里海能源市场,全力争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力争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出于日本对能源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日本政治发展战略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周永生 《东北亚论坛》2013,(3):25-33,127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社会思潮逐渐右转,右倾化思潮泛滥,在日本政坛、舆论、社会思想意识中,右派势力普遍得势。公开或者暗中否定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情况具有相当广泛性,牵制右倾化的社会力量日趋减少。民主党执政后,严重的右倾化政策成为日本社会近两年来右倾化的集中反映。安倍晋三率领的自民党再次夺取政权,日本社会政治右倾色彩进一步增强。日本二元社会与政治结构是推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要因。日本经济长期衰退、舆论片面宣传以及日本政府、政党和政治家的狭隘战略等也是促进日本政治、社会右倾化的多重因素。日本政治右倾化具有危险的前景,但在中短时期内,日本还不至于走上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和平发展仍然是目前日本社会发展的主流,但不排除在右倾化社会潮流的推动下,日本将可能滑向同中国全面对抗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对日谈判目标不能简单地要求"承认争议"、"取消购岛合同"乃至"恢复原状",而是直接要求日本放弃殖民主义侵略思维,遵守《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归还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尽管这种目标在目前还无法达到,但中国必须明确提出这个总目标,然后再提出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07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的出台,是日本政府传统侵略观的深刻继承及其对外侵略扩张战略不断膨胀、逐渐明晰的集中体现。日本《帝国国防方针》集中体现了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进攻型世界战略。它确立了日本“攻势国防”,明确了假想敌国,突出了对华扩张战略,是日本后来参与、发动世界性战争的根本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日本金融机构间的大型重组事件不断发生。日本政府实施的金融安定化措施与金融体制改革政策、企业金融体制的变革、金融领域国际竞争的激化等都是促成日本金融业出现大重组的主要原因。日本金融业的大重组不仅将使日本主要金融机构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 ,而且也将对其传统的企业集团体制及金融业的雇拥人事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略论日本政府对华贷款与直接投资问题周启元1989年日本政府对外贷款,包括参与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总额超过了美国,居世界首位,约占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的30%。早在1985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就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而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