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深刻影响。沿线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通过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抓住重要历史机遇,通过民族文化与品牌建设的密切结合,大力宣传推广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发展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表演艺术产业,有利于朝鲜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延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表演艺术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培育壮大延边朝鲜族民族文化表演艺术产业。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是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生态被破坏、文化资源流失以及文化创新动力缺乏而提出的。强调文化资源的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倡导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证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与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5.
浅谈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中,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本文以强塑产业理念,探索先进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运用产业理念,不断增强先进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动力;融合产业理念,全力打造先进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载亮点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阐述了文化产业经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仅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以经营的理念,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对增强国家和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使其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关系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关系民族文化根基的稳固,关系先进文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云南丽江自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旅游产业发展双赢的“丽江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为主要手段,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丽江模式”不仅为困惑许多地方的古城保护事业探索了新路,也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示范。它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这样,历史文化遗产就可以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  相似文献   

8.
乐山是一个多民族的市,“两县一区”在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眉山成立地区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地位更加突出。如何加快我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是关系我市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是关系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一个政治问题,而经济发展则是民族地区一个核心问题。 一、行政区域划分后对我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影响 行政区域改变后,我市的市情发生了变化,对我市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民族地区区情的相对变化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影响: 1.民族地区地域面积占全市的比重增大,乐山的民族特点更加突出,民族地区人口占全市的比重上升。行政区域改变后,我市民族地区行政单位没变(县级),其区域面积5376平  相似文献   

9.
文化对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发展起重要的基础作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缺一不可.针对广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采取推进文化创新、发展龙头和支柱产业、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立文化投资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等六方面措施,促进广东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广东文化大省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对如何充分利用和挖掘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品牌,破解目前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困局,加快发展连南民族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可以为西部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发展基础、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新世纪 ,必须采取措施将西部地区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变成推动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西部地区物质文明建设 ,全面推进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文化产业带来了直接的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软硬实力均衡的融合发展之路。以广东省为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强文化产业意识,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做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项目为载体,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孙子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黄河三角洲文化影响力——这是深度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文化资源,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促进黄河三角洲文化经济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并逐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延边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面临许多难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开发区经济实力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成文化实力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开发区经营的主导方向。横琴新区的文化是新区吸引力和魅力的灵魂,要从保护横琴新区的传统文化,构建时代文化,培育现代市民,增强人文魅力等方面构筑特色文化新区。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发展与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抓手。金融危机形势下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出新的战略方向.文化产业在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也将充分发挥出来。加快发展广东文化产业,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推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突破。通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来运作的方式,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促进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融合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延边地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而乡村振兴战略,将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行动遵循。本文从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培育技术及其产品市场发展等方面,对万宝镇的文化旅游产业和现代生态农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展开剖析,探寻了两大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和解决路径,期望能够为延边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参考,努力构建延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略分析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若干特点后,进一步分析现代信息服务业在延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及其对地区工业、农业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发展信息服务业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特别是经济发展步入一定阶段后,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特别需要通过发展服务业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为此,研究探讨加快服务业发展及对策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延边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这一重要转折期,延边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延边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为加快延边服务业发展,需要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支柱产业,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基因和经济特性的特殊事物。本文结合印江实际,探讨民族文化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挥优势,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