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8月23日,被国民党关押了近5年的陈独秀走出了牢房,他以满腔的热血立即投身到全民抗战中。然而,陈独秀怎么也没想到,就在他为抗战四处奔波之时,一场欲陷他于“托派汉奸”的阴谋却在暗中滋生。  相似文献   

2.
祝彦 《党史纵览》2010,(11):52-54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南京局势越来越危险.陈独秀于1937年9月9日匆匆离开南京.14日抵达武汉.租住在华中大学校园后侧一所旧式的四合院民房。陈独秀虽然不能亲自操戈上战场.但他对抗日满腔热情.积极鼓动宣传民众抗战救国。期间.除了遇上王明、康生制造的“汉奸”冤案干扰外.陈独秀的生活基本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3.
<正>陈独秀是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以来,对于他1937年出狱后为何没有回到党内工作一事,社会上流传着多种说法。那么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毛泽东和张闻天提出有条件地让陈独秀回到党内工作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8月,中国共产党于洛川会议上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其中包括释放一切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这成  相似文献   

4.
江波 《党史博览》2002,(4):49-50
倔强的陈独秀没有接受中共中央的条件 1937年8月13日,被国民党关押了近5年的陈独秀终于获得了释放.这位早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就写文章支持全国人民抵制日货和对日宣战,并在国民党政府的法庭上大声斥责卖国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抗日斗士,出狱后拒绝了托派组织要其去上海重整旗鼓的要求,而是在南京、武汉等地为抗日奔走呼号.他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与文章,主张"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使政府能够抗战到底".  相似文献   

5.
正1932年10月15日,上海租界中外警察发布了一则令国民党当局"欢欣鼓舞"的特大新闻——他们抓获了住在岳州路永兴里11号的中共大头目陈独秀。虽然此时陈独秀已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另成托派",但还是让蒋介石高兴万分,立即电令上海市长吴铁城将陈独秀押往南京。之后,陈独秀开始了漫长的监狱生活。从被捕的1932年10月15日至1937年8月23日出狱,陈独秀在狱中度过了1771天。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陈独秀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  相似文献   

6.
金妍 《党史纵横》2007,(10):42-42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误,重振起老战士的精神,再参加到革命的行伍中来。"陈独秀  相似文献   

7.
金妍 《党的建设》2008,(1):61-61
陈独秀1937年8月出狱后,中国共产党表示欢迎。1937年11月20日出版的党中央理论刊物《解放》,还发表了时评——《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以尊敬和期待的口吻说:"当独秀先生恢复了自由以后,大家都在为陈先生庆幸,希望他在数年的牢狱生活里虚心地检讨自己的政治错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自青年时期起,直至1942年病故四川江津,虽命运坎坷,道路曲折,但无时无刻不热爱祖国,反对外国侵略,自始至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他以民族利益为重,抛弃前嫌,积极宣传全民族抗战思想,投身抗战洪流,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点。 出狱伊始 投入抗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和全国人民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强大压力下,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9.
正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抗战,多数媒体甚至教课书中都是"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算起,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而很多学者历史学家则认为,抗战不止8年,因为东北军民抗战经历14年,是从日本关东军制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37年9月到1942年辞世,陈独秀先后在武汉、重庆等地演讲10余次,发表论文16篇,著述40余篇(包括讲演稿).在上述演讲和著述中,以及在这一期间约见记者和一些政治团体成员包括国民党有关人士的谈话中,陈独秀多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抗日战争的思考与见解.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陈独秀的抗战思想进行解读,目的是让人们对其抗战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揭露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种种侵略,揭示了七七卢沟桥事变及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经过,表明了国民政府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心路历程,最后郑重声明:"中国绝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7,(5)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序幕。193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7月,就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一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7周年。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为全国人民指明抗战的前景,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的历史责任。进入1938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件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怎样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毛泽东的结论是:"兵民是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13.
三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接着又于8月13日大举进犯上海,对中国领土开始了全面进攻。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抗战。抗战全面爆发后,从1937年至1941年,海外华侨焕发的极大民  相似文献   

14.
贺伟 《党史纵横》2015,(4):16-19
<正>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其"夏都"——庐山正式发表明确抗战的讲话(后被称为《抗战宣言》),宣告中华民族的存亡已到"最后关头","如果放弃尺寸土  相似文献   

15.
"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提出,衍生了党史分期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究。党史分期应以社会主要矛盾和党史的阶段性特点为依据。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标志难以界定,土地革命战争和反抗日本侵略都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党史阶段性特点;所以,应将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调整为"土地革命战争与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将原"抗日战争时期"表述为"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为宜。这样有利于更好诠释"十四年抗战"概念,充分体现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的区别和联系,凸显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鹏  唐静 《党史文汇》2006,(11):38-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每次在政治上遭受挫折以后,便埋头于学术,潜心著书立说。 1932年10月,陈独秀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被押送南京,拘押在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不久,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以“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之罪,将陈独秀判处有期徒刑13年,后改为8年,监禁在南京南仓巷旁边老虎桥模范监狱。后因抗战爆发,时局紧张,迫于国共合作已经实现的形势,国民党当局于1937年8月将陈独秀提前释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晚年则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生活十分凄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陈独秀走出南京模范监狱大门,一路逃难回到四川江津老家。 陈独秀在江津期间,除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很不固定的稿费收入外,主要靠亲友的接济,有时不得不靠典当度日。 即使这样,陈独秀对人家的赠款并非都接受的:国民党官僚(以“北大同学会”的名义除外)或共产党的叛徒赠送的,他坚决拒绝;“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历史人物蒋介石一生中有两次演说被视为经典之作:一是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抗战演说;二是1945年8月15日的重庆抗战胜利演说。两个演说皆与抗战有关。蒋介石的抗战角色随着国民党正面战场史实在中国大陆逐步获得平反,作为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抗战角色是否也将难以回避?或者进一步说,蒋介石作为全中国抗战领袖此一事实是否终获确立?由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7月的全面抗战刚好10年,这是蒋介石逐步巩固权势的时期,中国国运依旧坎坷,内有大规模的“中原大战”以及共产党革命,外则是日军持续对中国鲸吞蚕食。无怪东京大本营(…  相似文献   

20.
《党史文苑》2005,(11):56-56
20世纪中国历史人物蒋介石一生中有两次演说被视为经典之作:一是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抗战演说;二是1945年8月15日的重庆抗战胜利演说.两个演说皆与抗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