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手机短信犯罪的惩治与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短信犯罪是指以向不特定或多数手机用户发送短信为犯罪手段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短信犯罪因为发送的内容不同可以触犯较多的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应依相关罪名定罪处罚;同时相关单位应加大预防短信犯罪的立法和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2.
手机短信犯罪的认定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信犯罪是指以向不特定或多数手机用户发送短信为犯罪手段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短信犯罪因为发送的内容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犯罪;它应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加大预防的立法和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3.
手机短信犯罪是指以手机短信作为犯罪的手段和工具,向不特定的多数手机用户发送严重危害社会的短信。手机短信犯罪因为发送内容的不同可以触犯不同的罪名。本文主要是从手机短信犯罪的特点、种类以及预防三个方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短信诈骗犯罪虽历经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但其犯罪形式却更加"丰富,"犯罪手法更加"智能,"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在一些地区短信诈骗更是呈现出"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持续高发态势,而且由于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犯罪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危及群众的财产安全。短信诈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此类犯罪多发是社会管理不到位的集中表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为有效遏制短信诈骗高发势头,必须改变传统"为打击而打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模式,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从短信诈骗的各个环节入手,剖析制度漏洞和管理缺位原因,并从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管理、强化案件侦破、提高群众自防能力等多个层次,填补漏洞、斩断源头、阻断环节,寻求减少和预防短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和途经。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手机垃圾短信广告进行了法律分析,就垃圾短信广告侵权行为在客观上的表现形式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由于短信的多种发送方式,导致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因而责任承担的主体及承担的方式也多样化。文中分别从短信广告发送方、移动通信运营商及行政机关的责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疆出入境证件短信提醒系统>是综合运用SMS短信猫以及.NET与ORACLE数据库之间的通信等技术设计开发的查询系统,解决了符合条件记录的查询、短信内容的生成和其自动翻译多语种短信的发送等问题及数据库管理等模块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根据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设计了一种由短息猫和短信服务器组成的实用手机短信通知系统,探讨了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业务流程和数据库,最后实现了短信发送和短信接收等主要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8.
手机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手机犯罪越来越严重,其中不良短信是制造手机犯罪的罪魁祸首.手机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3G时代,手机病毒的危害最为严峻.遏制手机犯罪应落实"实名制",完善立法,严格管理,技术防范,并对群众进行广泛宣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型网络犯罪数量显著上升、种类不断翻新,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本文以"短信轰炸"为例,对新型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等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具体案例、法律依据和治理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对新型网络犯罪"短信轰炸"的长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手机虚假短信诈骗犯罪,是目前诈骗犯罪案件中的一种新的作案方式和手段,公安机关通过调取手机信息痕迹进行分析研究,查找犯罪线索,拓展情报来源。手机信息之所以能够被用来侦查破案,其主要原理是手机信息与案件信息的相互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黑社会性质组织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社会性质组织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犯罪集团,也不同于典型的黑社会组织。应当在准确界定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科学分析当前犯罪态势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其构成要件,划清与其他有组织犯罪形式之间的界限。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时,客观要件上应注意其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体要件上应注意其组织严密性和成员众多性,其构成人数至少应当3倍于一般犯罪集团成员底数;主观要件上应当引入犯罪人格的分析。在遏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总体战略中,对其重点打击的“圈”不宜划得过大,“稳、准、狠”的方针中,关键在“准”。  相似文献   

12.
知识产权犯罪成因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原因表现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上,客观原因主要涉及到经济、体制、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等几个层面的因素。为防范和减少知识产权犯罪,应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立法,增强司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3.
涉众型经济犯罪主要是针对不特定社会公众实施诈骗犯罪,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容易引发群体性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公安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坚持工作前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坚决遏制犯罪。  相似文献   

14.
现行刑法没有限定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由此产生许多争议,其中包括行人是否能够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问题。认真分析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法表述的细微变化,会发现理论界将行人纳入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违背立法原意,无论是从外国立法考察,还是从法哲学进行分析,行人都不是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同属财产型犯罪,而目前司法实践中,由于两种罪在实施时一般均有暴力行为存在,使得司法部门在定罪上困难重重。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区分的关键在于"暴力行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交通肇事犯罪作为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高发的犯罪,我国刑法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虽对其作了较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然而对其的处理仍然存在着诸多争议.交通肇事罪法定刑的设置;逃逸行为应属定罪情节还是加重情节;逃逸行为与责任认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下可否成立自首等问题都值得理论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追求物质享受的公务人员的生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之间产生了“社会紧张”,加之我国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种种缺陷,导致贪利型职务犯罪的统计特征呈现出多种“高原”现象。削减贪利型职务犯罪“高原”,必须树立正确理念,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方略和对策。阻断犯罪发生机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讨薪”犯罪作为攻击型私力救济,其现象背后有着诸多社会因素,如社会严重不公,公力救济途径的不完善,对农民工正当权益保护乏力等。建立良好的社会政策来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与生存状况,完善权利表达机制,完善权利救济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农民工“讨薪”犯罪。  相似文献   

19.
毒品犯罪司法实践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有迅速蔓延之势,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宁,同时也引发大量其他类型的刑事犯罪.在毒品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中,由于一些疑难问题的存在,导致处理此类案件存在一定的困难.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取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