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精辟地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深刻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实现条件和形式,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殊性的同时,马克思所提出的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如关于社会再生产必须在价值上进行补偿和实物上进行替换;关于社会生  相似文献   

2.
《唯实》1982,(1)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二卷在第一篇和第二篇中,从微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在第三篇中,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研究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当前,重温马克思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对指导社会主义的生产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学习这一篇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丰富的生产关系理论,可以从“资本不是物而是以物为中介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拜物教性质”,“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说’的关系”四个方面来把握,从而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生产关系理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花费了毕生心血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理论巨著,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集中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完美统一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发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坚定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灭亡论",预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通过对三种典型错误理论的驳斥证明《资本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蒋海益  张炜 《唯实》2009,(6):41-46
运用马克思的概念演化分析法解读《资本论》,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是复杂的,其中资本家占有相对剩余价值不是剥削;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复杂的,它实际上是价值演化论;马克思的市场经济价值观也是复杂的,它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生产方式自然演进和内含矛盾的必然性。这些都是马克思演化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三个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重新认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的启蒙价值,有助于重建马克思的演化政治经济学,有助于深化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应当也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这是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个空前的新课题,我们必须也只能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而又妥贴地解决好这个历史性的课题。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是对资本主义的深刻的、辩证的、历史的剖析。这个剖析,揭示了社会的大生产发展导致的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也勾划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则是言简意赅地对整个《资本论》的方法论作了概括,重温《序言》所阐述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对于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探索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资本论》第2卷第三篇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贯彻国民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这部分理论,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只要大家集中精力,刻苦钻研,这个理论“堡垒”是可以攻克的。现将我讲授这一篇内容的点滴体会,向同志们作一简略的介绍,抛砖引玉、求师受益。一、学习马克思再生产的理论,首先要搞清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把社会总产品从使用价值(实物形态)的最终用途上分为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Ⅱ、消费资料;二是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这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础。这样划分的原理,对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因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中最主要的比例关系也是两大部类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之上。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大成,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然而这部科学巨著从一问世就遭到了敌对势力的诋毁,今天仍有人想通过否定《资本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对此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本文就《资本论》中最遭敌对势力攻击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谈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宏著。它不仅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把握时代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商品经济的科学分析,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科学分析,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基本功能的科学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信用理论对我国正在深化的国有企业改革,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是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信用产生的前提是借贷资本的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资本的借贷关系,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资本主义形式,是货币资本家为获取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商品,是一种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资本。借贷资本的流  相似文献   

10.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11.
张玉 《世纪桥》2013,(3):77-78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部经典巨著,其中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到社会主义能否实行市场经济这一问题,但是它间接地阐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本文从《资本论》第一卷所阐述的三个理论,即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来分析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区别,从而得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并不是始于《资本论》第三卷,而是始于第一卷。这个问题之所以有必要澄清,就在于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的"价值转型"是在《资本论》第三卷才开始的。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马克思专门讨论了市场价值向生产价格的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价值转型"始于《资本论》第三卷。问题的要害在于,市场价值并非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劳动才是价值转型的逻辑起点。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随着价值形式、资本、剩余价值等范畴的出现和演化,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发生过程;在《资本论》第二卷中,从资本循环与周转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深化过程;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随着市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价值转型的定型过程。基于这样的逻辑线索,本文批判性地讨论了斯蒂德曼、鲍特基维茨等人在这个问题上对马克思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思想,我国要不要实行股份制,只能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需要来探索和论证,不可能从《资本论》中“引经据典”。 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认识问题和研究工作都不能从已有的原则出发,而必须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确没有提出社会主义股份制的思想,他甚至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商品、货币,《资本论》中也没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人们措手不及。惊恐之余,纷纷从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中探寻究竟,出现了一个世界性的“《资本论》热”。通过研读《资本论》,人们发现,尽管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其本质没有逃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预测。《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论证,又一次为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所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永远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论丰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徐加胜 《理论学刊》2005,25(12):68-69
虚拟资本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阐述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至今仍未过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对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内涵的理解究竟什么是虚拟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虽然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这一范畴,但并未下一个明确的完整的定义。我们只能从其论述中予以概括和抽象,以理解其基本内涵。按照马克思的原意,对虚拟资本的内涵可作如下理解: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其具体形式一般包括股份公司的股票、国家发行的公债券、企业债券等。从广义来说,它…  相似文献   

16.
对于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关系的论述,是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石。其巨著《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灭亡的规律,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关系本质剖析的基础上的。一方面,阐述了劳动和劳动关系的特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特征,另一方面揭示了劳动和劳动关系一般的理论。正确把握和领会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关系一般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及劳动关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在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和其他重要著作中,他对劳动和劳动关系一般的论述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1.…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开辟了发展哲学的新范式。在这一范式下,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述《资本论》及其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中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商品——货币——资本运动中人的生存境遇的角度探索马克思经济学文本中的发展思想,对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拓展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所阐明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不仅包含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殊内容,而且揭示了以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生产为特征的一切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内容和共同规律,例如,把社会再生产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把扩大再生产划分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上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为C、V、m三个部分,把生产资料划分为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把消费资料划分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了毕生精力完成的宏篇巨著。长达三百多万字的《资本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解剖,而且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科学的预见。这对于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为我们留下的一座宏伟壮观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犹如光芒万丈的灯塔,照耀着各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一)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发现,解决了分析社会经济形态的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是马克思光辉的经济学经典著作之一,马克思的供给理论贯穿于《资本论》中。《资本论》第一卷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供给及其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力的供给,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及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论证了资本主义供给相对过剩的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理论论述了资本供给,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如何改善供给,实现有效需求,在动态中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是马克思供给理论的核心。当前,我国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马克思的供给理论为基础,充分地发掘《资本论》中供给理论体系,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见成效,实现预期目标。同时,深入研读马克思的供给思想,也是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