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起中的中间阶层虽然负有维护社会与政治稳定的期望,但在发育、壮大过程中存在功能变数。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将中间阶层简单地看作阶级或群体都不适宜。界定中间阶层的标准要突破传统的资产局限,赋予中间阶层多元的社会属性。中间阶层是社会骨干阶层,而不应当将它看作社会精英阶层。对这些理论问题进行辨析,关键在于把握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分化不断深入这两条社会转型线索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市场状况与制度分割两大维度,利用相隔十年的两个时点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中间阶层在性格特征和功能取向上的异质性及变异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两类新中间阶层地位获得的代际延续性有增强趋势;高阶层地位认同由之前的体制内中间阶层"一枝独秀"转变为由体制外中间阶层领衔;体制内中间阶层的政治取向保守,而体制外中间阶层则由相对"激进"转向平缓持中;生活方式上分化明显,两类新中间阶层高档消费特征突出,体制内新中间阶层生活相对安逸,而体制外和边缘型中间阶层的紧张焦虑感较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总体呈现出不平衡、不协调的特点已引起一系列的结构性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在政治结构上就是政治距离.政治距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度、对政府的信任度和各阶层获取敢治资源能力.从社会资本视角切入,社会资本对各阶层政治距离的影响因素表现为:信息交流与获取决定了各阶层间的流动性,高阶层的影响决定了各阶层间的政治距离,阶层社会信用决定了阶层之间的政治距离,阶层间的政治距离强化了身份和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逻辑起点.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得到较好的调整,政府与执政党积累了较好的政治认同基础.现阶段,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阶层分化明显,不同的阶层、同一阶层内部不同的群体因为利益实现的程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认知和评价.基于利益分化与获得,可将我国人民分为既得利益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利益阶层.既得利益阶层中既有基于信仰形成的价值认同,也有基于利益获得与维护形成的"赞同"却"不认同"的政治态度;中间阶层其政治情感表现在认同中有挣扎、在肯定中有迷茫、在否定中有期待,还有一小部分中间阶层政治情感走向极端;弱势利益群体因为社会支持不够、参政能力和参政渠道有限等问题,其政治认同总体走低.  相似文献   

5.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在急剧分化的过程中,在利益关系、权力关系、观念关系方面还不协调。我们应坚持公平正义和双赢互利的理念,协调阶层关系,优化社会结构,在阶层关系和阶层结构的相互建构中构建和谐阶层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间阶层”这一概念,是当今中国社会学和经济学界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关键字。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概括出中国中间阶层的概念,探讨了当前中间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中间阶层的政治特征。由此进一步探讨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中间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中间阶层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中间阶层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场域,资本和权力是社区治理场域的主线。资本和权力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这种动态关系生成了四种不同的治理形态,即双向互动治理形态、权力主导治理形态、资本主导治理形态和双向缺位治理形态,其中双向互动治理形态是社区治理的理想状态。而实现社区良善治理形态首先需要理顺场域内诸要素的关系,使场域成为一个良性的动态关系网络,还需要促进场域资本培育和完善场域权力结构,实现资本与权力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良性治理惯习的养成,培育社区治理场域的道德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8.
陆望 《学理论》2015,(8):161-162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建筑英语口语是高等建设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怎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建设英语口语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在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口语应用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并呈现出稳态化的态势;不同阶层之间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整合,协调各阶层利益,减少阶层冲突,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依据,着重分析阶层分化带来的影响,探讨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具体机制,以期为当前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社会分层研究是西方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论题。在一个不以阶级分析为主的社会中,分层理论是分析社会结构比较好的工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我国社会已有明显的阶层分化。分化的结果就是阶层不同的消费实践、生活方式、价值态度、社会组织、社会运动。其中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又是把握社会脉络、引领社会潮流、消除社会矛盾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会抗争关系到利益表达与维护,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形式,国内的抗争诉求多集中在"权利与利益"方面。社会抗争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场域之中,场域中包含抗争者、管控者、制度、规则等内容,场域具有非"是非"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性的"半闭合"状态。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产生离不开政治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塑造了抗争场域,在场域中放置了政治机会与政治限制。当然政治机会结构是政府"过程学习"的结果,虽然政府有"内生性"学习目标(为人民服务),但是政府的学习也会出现偏差,因而社会抗争行为的场域——政治机会结构——政府的"过程学习",这一衍变过程即是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所在。展望未来,逐步构建回应性政治,在政治吸纳上做功课,遵循社会抗争行为场域的逻辑,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潘科 《理论探讨》2006,(4):35-36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和谐的社会结构,也就是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要求将贫富分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中间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从而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这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的存  相似文献   

13.
论中间阶层对和谐社会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的经济政治带来深刻的变化,而且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重大的变迁和分化,新的中间阶层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中孕育而生。中间阶层的壮大与发展,对和谐社会的建构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目前转型期的中国,中间阶层仍处于初步成长阶段,中国社会并没有完全形成由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中间阶层更多的理解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逐渐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特殊时期,在激荡变化的过程中,原有社会阶层产生了新的分化,这种分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快,私有阶层不断扩大,中间势力不断增强,与之而来的分化给各个新分化的阶层之间带来了种种矛盾,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期,应协调现阶段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推动政治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和推动阶层分化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和谐的社会结构,也就是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要求将贫富分化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使中间阶层成为社会的主体,从而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的存在是这种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一、构建和谐社会结构的  相似文献   

16.
武海荣 《学理论》2010,(11):5-6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承受着巨大压力,一部分人认为,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中间阶层能够以其强劲的消费拉动中国经济,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文章认为,在金融危机下,这不是一种理性的对待中间阶的态度,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感三个角度,分析了在当前环境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随后,从不能正视中间阶层的现状,忽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情以及对中间阶层理解的偏差性等方面分析了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社会资源的代际传承与阶层的"内卷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导致阶层的"内卷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精英阶层的父代把自己积累起来的各类资源通过合法与非法的途径传递给子代时,就会出现阶层利益固化现象,从而构成一种不平等陷阱。因此,我们必须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通各阶层上升流动的通道,构建和谐的阶层利益关系,优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信心是人们基于现实认知的未来预期,包括个体事项信心与社会事项信心两个层面。基于上海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城市青年对未来五年的社会信心预期较高,但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其影响因素而言,城市青年"个体事项信心"的决定机制包括"阶层地位"、"社会资本"和"相对剥夺体验"三重因素。较高的阶层地位、丰富的社会资本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是获得较高"个体事项信心"的基础。但对于"社会事项信心"而言,客观阶层地位的效应不再显著,社会资本只具有一定提升作用,而较弱的"相对剥夺体验"才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民众健康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政治稳定性和民众社会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影响政治稳定性的良性社会心理表现为理智成熟的社会价值取向,开放忠诚的社会情感体验,求稳怕乱的社会心理需要,较为普遍的主观幸福感受。影响政治稳定性的不良社会心理表现为社会群体敌视情绪滋生,各阶层弱势心态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困境,社会认知与情感困惑冲突。为此,提出设计惠及全民的公平经济制度,推进化解官民冲突的廉政制度建设,实施切实改善民生的保障政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教化,构筑有效的社会疏导与支持网络等矫正措施,以实现民众社会心理的优化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中间阶层培育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就是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也就是社会中间阶层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间阶层利益实现机制的建立健全至关重要。为此,应当从供需机制即劳资均衡机制的建立、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入手,着眼于存量、增量、质量三个方面全力构建社会中间阶层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