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关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文章较多,但这并不是伊斯兰教的核心,《古兰经》中有诸多"和平"、"中道"的成分,大部分伊斯兰教众也是热爱和平的。通过分析伊斯兰教在文莱的推广与实施情况,作者认为,在文莱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的精神与原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文莱长期以来坚持伊斯兰教的"和平"、"中道"与"积极奋斗"等理念与价值,彰显了文莱的国家形象,增强了文莱的社会凝聚力,促进了文莱的反腐倡廉,从整体上带动了文莱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和社会动荡之际,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力量出现了新的政治复兴之势。在政治主张和策略方面,它们利用伊斯兰恐惧症,以穆斯林移民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提出对欧洲一体化的怀疑,主张重新民族国家化,同时寻求建立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欧洲联盟。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新变化从多重意义上影响了欧洲民主政治,使文化价值认同成为政治分野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在六八运动50周年纪念和右翼民粹势力崛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社会事件及其论述的公共话语的跟踪,梳理当下德国的"左倾"自由主义政治遗产。作为"左倾"政治一向特别关注的边缘群体,土耳其移民及其后裔为主的外来移民、犹太人以及东德人是研究以记忆、融合与认同为核心的德国话语的重要样本。当下的德国在厄齐尔事件之后已经无法继续维持多元文化主义的"酷德国"想象,维系战后德国认同的"历史反思"叙述必须回应对于文化中心主义的批评和来自新的犹太主体性的挑战,而愤怒的东部德国人也以正在形成中的"东德人"意识呼吁德国修正统一以来的历史书写话语。由身份认同纠缠展开的话语转向正在德国悄然酝酿。  相似文献   

4.
法国600万穆斯林中的大多数人在适应国家的世俗主义环境之时,依旧保持伊斯兰的传统色调,秉持温和与中道的伊斯兰价值观。法国穆斯林由于种族、语言、民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伊斯兰组织五花八门,呈现出分散化、多元化的态势,其中的"个人伊斯兰"和"穆斯林世俗主义运动"是法国穆斯林宗教实践中出现的独特的新思潮,这是启蒙主义和人权思想对生活在法国的穆斯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穆斯林中只有少数极端主义分子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打着"伊斯兰旗号"制造令人发指的恐怖事件。虽然穆斯林完全融入法国社会的道路还很曲折、漫长,但法国伊斯兰既是世界伊斯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兰西文化百花园里一朵奇葩的时代终会到来。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育是东南亚国家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伊斯兰学校在传承伊斯兰宗教文化、维系东南亚伊斯兰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以来,随着东南亚国家向现代化与世俗化的转变,东南亚伊斯兰教育也从传统的宗教教育逐渐向以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并重的教育体制转变.近年来,随着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在东南亚地区的复兴,以瓦哈比派教义为中心的原教旨主义思想也逐渐蔓延渗透到东南亚的伊斯兰学校,有的伊斯兰学校甚至成为传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的基地与中心,严重威胁该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当代东南亚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及其政治走向,已经引起学术界与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极大.其产生与东南亚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同时国际上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为维护本国的安定,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法国根据"政教分离"原则制定了"头巾禁令",严禁在公共场所穿戴伊斯兰头巾等特殊服饰。我国刑法第120条之五也增设了"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在中法两国面对恐怖主义的共同背景下,中国反恐立法应向法国"头巾禁令"学习何种有益经验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法国"头巾禁令"的立法历程、理念和依据进行述评,主张我国反恐立法应在坚持政教分离的基础上,明确国家认同这一抽象集体法益,努力通过综合治理措施来消除身份认同危机,并借助于柔性反恐的力量走出"信徒-公民"困境。  相似文献   

8.
外国人的选举权问题一直是法国社会中重要的政治与社会议题,近些年来支持与反对的舆论共存,其原因各有不同;随着欧洲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尤其是欧盟相关法令的实施,外国人在法国的选举权从欧洲公民这一群体上实现了突破,由此也在政治实践中进一步区分了欧洲公民与第三国侨民两个群体,后者选举权的实现一直是一个未能在立法上得以推进的问题。综观法国在外国人选举权问题上的考量与实践,可以看出,其问题实质指向于民族国家的主权与政治民主,在当代,民族国家作为公民身份认同与权利诉求的核心框架是基本不变的。  相似文献   

9.
受"伊斯兰国"的影响,近年东南亚的极端主义有所滋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武力打击只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极端主义的传播和危害。为了更好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有效抑制极端主义,各国需要制定更能治本的去激进化措施。在东南亚各国中,新加坡针对极端人员的激进化过程制定了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从心理、宗教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加强防范、干预和监督,取得了明显成效。相比之下,印尼和菲律宾的去激进化措施并不全面,执行效果也并不显著。总之,打击极端主义不仅要从武力打击入手,还应包含更有针对性的去激进化措施以及更有效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吉隆坡第一座清真寺佳米寺及其周围区域伊斯兰文化的变迁过程和现状,审视了族群多元化与宗教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城市化、全球化和移民对社区的影响.历史悠久的佳米寺正由单一的马来人社区中心变为多族群临时的互动场所,其带有族群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发生涵化,外来移民的离散型社区成为他们融入马来社会的实体边界.在解释多元伊斯兰文化社会中的族群互动和文化共生时,应重视内附于伊斯兰教义中的团结精神,而不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张金岭 《欧洲研究》2012,(4):123-136,8
自2010年以来,文化多元主义在欧洲多个国家"被宣告"失败,深刻地反映了欧洲社会在文化多样性问题上厚此薄彼的态度——积极支持欧洲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却消极对待以移民群体为代表的非欧洲文化的存在;文化纠结是当代欧洲文化多元主义实践中的一种真实心态,折射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认同层面上的价值诉求;欧洲国家不应当仍旧把持"单一民族"国家的观念去治理和应对一个实际上已经"多民族化"的国家现实,"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  相似文献   

12.
张浚 《欧洲研究》2005,23(1):101-115
"欧洲"是个历史概念,在15世纪之后才普遍出现在欧洲人的讨论之中。"欧洲"和与"欧洲"相连的一些观念同欧洲大陆上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欧洲目前的地理范围所展示的不仅是疆土,还暗示了欧洲人对自身的认同。理解"欧洲"观念的历史内涵,对于理解目前的欧盟东扩以及关于欧盟边疆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欧洲的地理范围、欧洲历史上存在的政治社会组织以及欧洲观念的文化内核三个方面,梳理"欧洲"观念发展的历史,并力图厘清"欧洲"观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以来,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之后,“伊斯兰恐惧症”在法国不断泛化、外溢,穆斯林群体和主流社会陷入双重困境。穆斯林群体生活更为艰难,对世俗社会的认同每况愈下;而法国政府在穆斯林问题上也面临两难境地。“恐伊症”或者说法国的穆斯林问题,反映和折射的是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问题和挑战,亟须整体性的认知和解决思路。本文认为,法国穆斯林移民群体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社会后果、移民融入模式的困境以及所谓两个“平行世界”的不平等,尤其是政治资源上的不平等,构成了法国“恐伊症”的重要根源。而化解现实存在的社会群体间政治经济差异及不平等,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富有希望的法国社会,才是解决法国穆斯林问题的正道。法国的“恐伊症”是欧洲穆斯林问题的一个缩影,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学理价值,更呈现出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储殷  唐恬波  高远 《欧洲研究》2015,(1):1-20,165
有关欧洲穆斯林问题的大量研究,往往都关注穆斯林群体在西方世界中身份的建构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紧张关系。但这些分析可能恰恰制造了某种盲区,因为它忽略了文明冲突表象下的阶级问题,也忽视了少数族裔的极端暴力行为所具有的政治意义。本文认为,今日欧洲的穆斯林问题,不仅仅是宗教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怖主义问题,而且还是福利国家中的阶级压迫以及西方代议制民主危机的结果。所谓文明冲突,很可能是少数族裔、移民群体无产阶级化的结果,而不是源于欧洲穆斯林整合困境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从阶级分化这一因素出发,我们可以摆脱将宗教视为自然属性的偏见,从而深刻认识到伊斯兰教对于外籍劳工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上的意义。宗教和身份与其说是人的自然属性,不如说是成长于特殊经济基础之上结合独特文化元素的产物。因此,以一种基于阶级、身份等多维度而展开的更为丰富立体的视角来分析欧洲穆斯林的问题,将有助于研究者摆脱简单的印象式、描述式研究的局限,从而避免倒因为果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受印尼国内伊斯兰化以及国际伊斯兰跨国运动的影响,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在苏哈托政府倒台后组建了许多极端组织,这些极端组织给印尼国家安全和东南亚地区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9·11"事件以后,美国通过"反恐"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并捣毁了"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组织在南亚的大本营,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南亚大本营为依托的"基地"组织被迫从原来的集中型向"去中心化"方向转变,从南亚向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扩散,并与东南亚本土的极端组织共谋发动恐怖袭击.印尼巴厘岛爆炸事件后,印尼政府在采取军事"反恐"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柔性的"反恐"措施,内容包括"识别""康复""再教育"和"重返社会"等.印尼的"去极端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警察据此掌握了恐怖主义网络的大量情报,还利用"改过自新"的前恐怖主义分子作为教育主体,到监狱教育说服其他极端分子放弃极端意识形态.此外,还为在押囚犯培养一定劳动技能,以便其释放后能自食其力,从而减少释放后因经济不能独立而重返极端组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在暴力恐怖犯罪中的根源性作用愈发凸显,旨在预防和消除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去极端化"方案普遍成为各国反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从2014年起先后推出三项反恐计划和四批"去极端化"行政举措,逐步构建起了涵盖面较广的一套"去极端化"方案。本文主要就法国"去极端化"方案的推出背景、形成过程与经验教训做一简要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和"反暴力极端主义"是美国国内防止恐怖袭击的两种战略模式。"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和"反暴力极端主义"分别旨在防止外来和本土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制造的恐怖袭击。由于美国反恐部门及决策者有关这两类恐怖袭击的威胁认知有所不同,导致两种模式在防止恐怖袭击的措施上存在较大差异,并进而导致政府作用在这两种模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美国反恐部门较为一致地认为,在当前反恐形势下,"防止九一一式恐怖袭击"模式仍有存在的必要,近年来对"反暴力极端主义"模式的强调并不意味着"防止九一一恐怖袭击"模式的过时或消失。目前上述两种模式并存于美国国内防止恐怖袭击事务。  相似文献   

18.
挪威曾两次拒绝加入欧盟,它是研究疑欧主义的一个重要案例。通过对挪威的政党疑欧主义、大众疑欧主义以及欧洲政策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独特的"挪威现象"。经济因素、民族认同和独特的民主传统是挪威人拒绝欧盟的主要原因。政治和社会中强大的疑欧主义使得1994年之后的挪威历届政府在欧洲问题上裹足不前,挪威入盟需更待时机。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威胁,新加坡于2003年成立"宗教康复小组",该小组是从宗教角度去激进化的重要组织。"宗教康复小组"纠正被拘押者的极端宗教思想,帮助他们在释放后重回社会,也对广大穆斯林社区进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的公共教育,鼓励穆斯林青年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避免极端思想对社区的渗透。成立十几年来,"宗教康复小组"结合政府、高校、社会的力量,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击极端组织对伊斯兰经典的一系列扭曲和误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国"给中东带来的乱局是当前该地区政治伊斯兰主义发展的突出写照,宗教极端主义必然混迹其中。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起新一轮空中军事打击行动,但囿于自身利益以及有关国家政局动荡,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决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还将延续。未来中东地区的政治变迁大体可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过往的政治发展中找寻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