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入欧盟三年后的波兰政坛明显向右转,亲美、疑欧、压俄的外交政策新变化及波兰在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使共同外交政策受到影响:一方面欧美关系一定程度上深化,另一方面欧盟共同外交政策也将受到美国因素更多的影响;欧盟的"东方政策"受到干扰,使欧盟在对俄共同外交政策上充满变数。欧盟共同外交政策本质上仍是政府间主义,对外政策一体化由于此特性而发展缓慢。与此同时,近期波兰因在欧洲的"边缘化"作为所带来的孤立局面也正在迫使其改变政策。因此,未来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在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两端间的摇摆方向将会更多趋向超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中欧信使"开通后一年内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透视新媒体环境下这一公共外交微平台的内容特点、影响力水平及其对欧盟与中欧关系的态度。研究发现,"中欧信使"微博开展的公共外交符合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典型特征,常规媒体很难涉及的却颇具人情味的软新闻和重要的中欧关系观点是"中欧信使"的内容亮点。该微博对欧洲的介绍客观中立,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外交部欧洲司积极促成中国对欧外交动态在新媒体平台上有效传播,介绍欧洲的风土人情,提升公众对欧洲的关注,培育民众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度,并力图通过网民交流互动拉近对欧外交与中国普通民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钟准 《欧洲研究》2016,(4):117-130,7
冷战后意大利外交政策受到国内政党政治影响,在多边主义和单边/双边主义之间左右摇摆。2014年中左联盟的民主党领导人伦齐担任意大利总理后,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再次倾向欧盟和多边主义,同时显现出实用主义的趋向。与伦齐同党派的意大利人莫盖里尼担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其外交风格与伦齐形成呼应。目前意大利正在加强欧盟对外政策中的影响力,以应对乌克兰问题、中东北非的安全与难民危机,以及欧盟债务问题。伦齐、莫盖里尼给意大利外交带来了正面影响,但其政策前景仍然受制于不稳定的国内政局。政党政治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理解欧盟成员国的对外政策及其与欧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面对一个更加联动、对抗与复杂的世界,欧盟推出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以凝聚共识、维护共同利益。该战略以有原则的务实主义为指导思想,确定了联盟的安全、在东部与南部地区国家与社会的复原力、对冲突的综合管理、合作性地区秩序以及21世纪的全球治理五大对外行动优先目标,力图建立一个更加可信、灵敏和整体的联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全球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成员国与外部力量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定位、取向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后 ,“加 (欧 )盟入 (北 )约”是中东欧国家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首要目标。从政治、经济、历史与地缘安全利益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东欧国家将采取“亲美不脱欧”的外交选择。同时 ,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在中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短期内这些国家将使正在形成的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受到大西洋主义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 ,中东欧国家将因与欧盟的利益融合而加快“欧洲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南海局势不断升温,欧盟于2012年正式将南海问题纳为《欧盟东亚外交与安全政策指南》中的三大安全问题之一。从欧盟南海政策演变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三大框架、逐步调整与完善以及稳中有变三个阶段,体现出政策的务实主义特征。尽管欧盟南海政策不断走向成熟,但成员国之间强烈的矛盾性以及外部压力迫使下的被动性是制约其发挥地区影响力的关键瓶颈。欧盟介入南海问题既有实现全球海洋战略转型的考量,也有对航道运输安全和经贸利益受损的担忧,近年来对中国影响力上升的警惕更是加速了欧盟南海政策的成型。在未来走向上,欧盟将在大方向上继续跟随美国,而具体方针则更具有欧盟特色;与此同时,欧盟南海统一阵线面临较大的内部压力,整体影响力将大为下降。事实上,欧盟核心成员国才是影响南海局势走向的关键因素。长远来看,南海问题将成为欧盟提升东亚安全事务影响力的备选牌,也有可能成为施压中国的"不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7.
挪威曾两次拒绝加入欧盟,它是研究疑欧主义的一个重要案例。通过对挪威的政党疑欧主义、大众疑欧主义以及欧洲政策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独特的"挪威现象"。经济因素、民族认同和独特的民主传统是挪威人拒绝欧盟的主要原因。政治和社会中强大的疑欧主义使得1994年之后的挪威历届政府在欧洲问题上裹足不前,挪威入盟需更待时机。  相似文献   

8.
反美是拉美左翼的重要特点和天然倾向。拉美左翼的反美主义主要是抵制拉美的"美国化"倾向,不认同美国理念的普世价值,不满意美国对拉美事务的干涉和霸权立场,抗议美国敌视和压制拉美左翼力量,以及反对美国对古巴的干涉和封锁。随着美国调整对拉美的战略,以及美古和美拉关系的逐渐改善,拉美左翼的反美立场会趋于温和。但由于美拉关系的基本面和实质没变,拉美左翼与美国在理念与政策方面的差异仍然无法消除,拉美左翼很难完全放弃反美立场,反美仍是其基本政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里斯本条约》在爱尔兰全民公决中遭到否决,爱尔兰与欧盟制宪进程的互动引起了广泛关注。①本文首先考察了解释欧盟条约改革进程的主要理论模式——自由政府间主义的基本假设及其在欧盟条约宪法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其次,在回顾爱尔兰参与欧共体/欧盟条约改革历史与逻辑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在欧洲制宪会议阶段爱尔兰政府的政策以及《里斯本条约》公决期间的辩论情况。最后,文章提出,小国爱尔兰参与欧盟制宪进程的案例对于自由政府间主义关于欧盟条约改革理论的完善发展,以及未来欧盟条约改革的实践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宏达 《欧洲研究》2012,(3):54-65,160,161
随着欧盟不断深化和扩大,又企图在全球事务上扮演重要角色,国际学界遂从原共同体法研究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研究中发展出一个针对欧盟对外事务法律研究的新领域,专门研究欧盟对外事务的法律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欧盟对外行为的影响。由于《里斯本条约》取消了三支柱架构,将共同体和联盟合并成一个新的欧洲联盟,并赋予法律人格,原共同体法也蜕变为联盟法,学界开始探索原共同体法是否可能因此渗入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运作。本文顺着制度主义的脉络,首先分析《里斯本条约》创设的新制对欧盟共同外交政策运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然后尝试聚焦法律的演变,来探究欧盟共同外交"共同体化"的可能,包括欧洲法院对共同外交政策的管辖权、共同外交决策在新联盟中的法律位阶,以及欧盟通过《欧盟运行条约》第352条径行扩权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欧盟共同外交的"共同体化"其实早已悄悄展开,《里斯本条约》则可能会加快这个发展,但是通过法律渗透而建立的一体化共同外交政策,并不能提升其效率,反而可能治丝愈棼,掣肘欧盟在全球事务上扮演一个更积极、更有影响力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欧盟通过雄心勃勃的气候外交战略获得了国际气候谈判领导者的地位。以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为起点,以国际航空碳税政策的失败为标志,欧盟的气候外交战略陷入了结构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困境。欧盟外交角色定位不明且行动效率低下、气候外交模式偏重技术官僚主导、经济基础存在结构性制约、气候外交与总体外交战略存在逻辑对冲是导致这一困境的主要因素。为巩固既有利益及重获气候谈判领导权,欧盟于2010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了若干转型政策。总体来看,转型政策呈现出重视中期战略、注重能源安全、维护伙伴关系以及强调规制主义等特征。这些转型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气候外交困境的影响,使欧盟更加接近其气候外交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贾文华 《德国研究》2023,(5):4-24+152
本文在系统考察联合国及欧盟自主性域外制裁案的基础上认为,欧盟半个多世纪的域外制裁实际经历了四种范式的转变,即罗德西亚范式、德黑兰范式、马尔维纳斯范式以及地平线范式。这四大范式虽然具有时空维度的交替性,但新范式的产生并未导致既有范式的消亡,其根源在于欧盟涉外行动长期面临的一个原生性难题,即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巨大的张力。一方面,欧盟本质上是一个区域性跨国家联盟,不像联合国那样具有规约域外行为体全球向度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事实上近似于1783—1787年美国涉外关系体现出的平等结构,权力重心落于邦联体系内的“国中之国”。有鉴于此,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合法性与有效性交互作用导致的双重困局都是欧盟域外制裁无法逾越的常态化难题。  相似文献   

13.
张福昌 《欧洲研究》2012,(3):39-53,160
欧洲政治一体化经历了"欧洲政治合作"、"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三个发展阶段,使欧洲国家外交政策的合作越来越紧密。然而因各国外交利益的不同道致欧洲外交政策无法步调一致,因此影响了欧洲联盟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里斯本条约》改变了欧洲联盟传统的外交与安全体系,创造了一个"金三角、两系统"的新格局,亦即建构"新人事制度"、"新外交决策体系"与"新外交行政体系"等,使欧洲联盟外交与安全体系焕然一新。这种新格局下可能创造出来的外交能量,极可能增强欧盟的外交能力,使欧洲联盟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全球角色,这项变革将大大增加欧洲联盟成为国际政治新强权的实力,未来欧盟亦将因此对国际体系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以上发展值得深入研究与观察。  相似文献   

14.
出于地缘政治、经济、安全、移民、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同时受欧盟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动机驱使,欧盟谋求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有意同美国的中东政策拉开距离。虽然中东和平进程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取得成效最多的领域之一,但由于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一直面临期望-能力差距的困境,欧盟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更多的是在经济援助上发挥主导作用,政治进程仍被美国主导。欧盟想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一个强有力的国际行为体角色,需要突破自身在外交与安全领域所面临的期望-能力差距的困境。本文从地缘政治理论出发,基于国际行为体属性和期望-能力差距两个分析概念,对欧盟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的动因、角色与困境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实验主义治理是有别于大多边主义治理模式的新型多元主义治理模式,强调治理的网络弹性、知识创新性和实验回归性。本文以跨国城市网络为研究主体,对跨国城市网络中的实验主义治理逻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作为全球实验主义治理的滥觞之地,欧盟开放式协调及多层治理模式推动了跨国城市网络的发展。通过比较四个欧洲跨国城市网络在气候治理中的表现,本文认为跨国城市网络的整体治理路径符合实验主义治理的基本逻辑假设。其中内部治理(信息交流、基准设定)和内外交汇式治理(项目合作、网络调解)促进了网络内部的实验创新性,为城市网络的实验创新和经验扩散提供了各种治理资源。外部治理(对外影响、相互依赖)和内外部交汇式治理开拓了实验治理的反馈渠道,有助于提升城市网络在欧盟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特别是促进政策评估的科学性以及政策框架目标的定期修订。而且,根植于欧盟的地区深入性网络比全球和地区号召性网络在实验主义治理上更具优势,全球深入性网络的治理成效则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瑞士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欧盟的双边主义战略。它不寻求欧盟成员资格,而是集中发展部门性的双边关系。瑞士的欧洲政策来源于其特殊的国内政治环境,力图在不受歧视地进入欧洲市场与国内疑欧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反对之间保持平衡。尽管如此,瑞士独特的欧洲化依然得到了发展,这使瑞士部分地融入欧洲。然而,在欧债危机时期,瑞士国内爆发了抵制欧洲化运动和反移民运动,这些都使瑞欧关系陷入困境。未来瑞士的欧洲政策将努力修补严重受损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史田一 《当代亚太》2015,(2):38-60,157,158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逐渐开展多边外交以作为对同盟体系的补充,其多边外交具有高度选择性、浓厚的结果导向和特定功能性导向等偏好,难以达到多边主义外交的标准,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及少边主义的色彩更为强烈。美国亚太地区的双边同盟体系与多边外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同盟体系制约了开放、多元的亚太地区架构的形成,并限制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选项,在客观与主观上都制约了美国采取多边主义外交的可能。另一方面,同盟逻辑贯穿美国亚太多边外交的始终,它积极与同盟及伙伴进行"俱乐部式"的小多边互动,利用同盟体系塑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多边秩序并日益在多边场合划分阵营,对中国进行多边牵制与施压。  相似文献   

18.
欧盟的能源议题,如能源政策一体化、内部能源市场、能源安全以及能源外交等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但有关欧盟对外能源政策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尝试通过剖析欧盟的对外能源关系考察欧盟对外能源政策的实施。本文认为,欧盟通过外交建立了一个外部能源关系动态的"三层结构",并将其对外能源政策纳入发展援助以及投资合作政策之中。欧盟通过与第三国签订的双边协议或"行动计划",将资金投入到能源及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项目上。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能源项目的投资正成为欧盟实现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手段。但是,欧盟对外能源政策的发展也受到内部能源市场改革、制度设计以及第三国的偏好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方学术界21世纪初关于欧盟力量的讨论出发,追踪了欧债危机背景下"规范性力量欧洲"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层面出现的新变化及其与"市场性力量欧洲"之间展开的辩论。文章认为,尽管两种理论模式在"规范"和"市场"何者是欧盟力量本质特征的问题上存有分歧,但二者间最终呈现的融合与互补态势反映了欧盟通过塑造国际规则和规范实现战略利益的对外政策常态。与此同时,规范性力量研究议程呈现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取向,特别是将经济自由主义和市场性原则纳入欧盟核心规范体系,欧洲中心论松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学术界反思欧盟力量相对下降和国际力量格局变化的新现实后做出的回应,对于我们理解欧盟在国际规范、国际秩序演变中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台湾"外交"顿挫,促使台湾检讨长期依赖美国的"外交"方针,加强对欧"外交",改变台湾对外关系"重美轻欧"的格局。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为台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相当进展。台湾发展与欧盟关系的基本方略,是将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绩效转化为"外交"资源,以争取欧洲国家承认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从而与欧盟建立有别于正式外交关系的"功能外交关系"。台欧关系的发展,为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变项--欧盟。台欧中三角关系的博弈和欧盟自身发展的态势将决定欧盟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