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苏贞昌,台湾著名的政治人物,号称民进党“四大天王”之一,曾担任过民进党主席,先后担任台北县长、“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长”等。由于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和不断参加选举,苏贞昌对自己家族在祖国大陆的祖居地,从来都是讳莫如深。但是,水有源树有根,苏贞昌家族从祖国大陆迁徙到台湾的历史过程是可以勾画出一个大概来的。  相似文献   

2.
李秀莹 《台声》2023,(2):73-74
<正>1月15日傍晚,李女士带着11岁的女儿小沂飞回台湾,结束在祖国大陆78天的“暖心之旅”。临别之际,她满怀感激:“谢谢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让我们见证了奇迹,这些天,真的感受到处处有温情。”回想2022年10月29日,她和丈夫鼓足勇气,带着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女儿,从台湾飞到厦门,再从厦门到东莞,终于在11月10日住进东莞市妇幼保健院。  相似文献   

3.
从1997年9月新学期起,岛内初中一年级采用了《认识台湾》系列(分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新教材。该教科书从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肆意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刻意美化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从而沦为宣扬、落实“台独”谬论和李登辉“两个中国”、“~中一台”政策的工具。一、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与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认识台湾)以大量的篇幅,否定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一)以“我们都是台湾人”的鼓噪来误导学生“不做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两岸还没“三通”,医疗体制也没有衔接,这让在祖国大陆患病、受伤的台胞不得不忍受诸多不便。如今,厦门长庚医院移植了台湾的医疗服务模式。台胞患者到了长庚,就像回到台湾就医一样。  相似文献   

5.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这个本不成问题的事实从李登辉时代,到今天陈水扁执政三年来,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极力推行从文化上“去中国化”,且愈走愈远,越来越荒唐。他们妄图从历史上与文化上把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开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警觉“文化台独”对台湾民众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中华五千年  相似文献   

6.
逗点 《台声》1999,(11)
受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之邀,以祖国大陆“中华炎黄书画院”秘书长丁玉来为团长,陕西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崇人为副团长的祖国大陆书画名家一行13人,于9月18日至10月8日赴台,参加由祖国大陆“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主办的,台湾《传奇报道》杂志社承办的“1999年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暨两岸中国名家书画展览会”。未曾想到,活动伊始,便逢台湾百年不遇的大地震。访问团全体成员,经劫后余生之洗礼,冒不断余震之危险,一致决定:继续留在台湾,并将文化交流活动改为义卖赈灾。在台湾的20多天里,从北到南,访问团共举办了7…  相似文献   

7.
1998年11月19日,“’98中国豆制品科技文化研讨会”在台北举行。应台湾“中华豆腐文化发展协会”邀请,祖国大陆“中国国际商会”对外经济合作处马巍处长率团一行8人赴台与会。在台访问期间,大陆同行还参观了台湾的相关企业及民俗文化,与台湾业界、学界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98中国豆制品科技文化研讨会在台北举行@王义信!台湾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台湾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共同维系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在三919年祖国大陆爆发“五四”运动之时,台湾已被[1本霸占了24个年头。当时,澎湃兴起的世界新思潮和祖国大陆磅榜的“五四”文化革命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隔绝封锁,传入台湾岛内,迅即掀起以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为核心的文化启蒙运动。1919年,在日本留学的台湾知识分子,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运动团体“应声社”,表示要同祖国“五四”运动“同声相应”。不久,台胞在东京成立的“启蒙会”扩展为“新民会”,出版《台湾青年报》,弘扬民主、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9.
尹赛楠  张玲 《台声》2023,(2):66-67
<正>“在祖国大陆种出台湾的茶叶,就像祖辈们远赴台湾生活,而自己如今又回到这片土地,落叶归根,一脉相承……”从当初对茶一无所知,到如今与“茶”相伴二十载,42岁的台商二代黄启荣,也从那个初出象牙塔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两岸茶文化的“传承者”。黄启荣的父亲黄群和,出生于台湾台中,最初在岛内从事建筑行业。“受台湾经济危机的影响,父亲于2000年选择来到祖国大陆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几百年前,大陆人“从唐山过台 湾”,落地生根,建设台湾;50年前起,海峡两岸隔绝达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约15年前,台湾当局开放岛内民众到祖国大陆探亲;而今天,台湾人纷纷到祖国大陆当“台干”、做“台劳”,经商,工作,生活,寻梦。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随着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发展,台资企业越来越多,从台湾岛内到大陆台资企业工作的台籍干部与工程技术人员也不断增加,于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出现这就是所谓的“台干”。目前在大陆的“台干”是越来越多的趋势。 过去,尽管大陆“台干”的工资待遇较岛内高得多,但毕竟是远离…  相似文献   

11.
厦门作为祖国大陆对台交流的主要窗口,近年来发挥对台的区位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对台经贸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外经贸部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已连续举办了3届时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沟通两岸工商界的往来,扩大对台出口,缩小两岸贸易逆差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实践表明祖国大陆对台出口市场前景广阔,两岸贸易产品结构性逆差正在改变。自两岸恢复间接贸易以来,由于祖国大陆产品加工层次、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而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带动大量设备的进口,台湾当局限制对台出口等原因,两岸贸易虽然逐年增长,但始终是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多…  相似文献   

12.
祁春玉  刘嘉 《台声》2006,(4):58-59
2006年2月8日上午,由全国台联主办,吉林省台联协办的“全国台联2006年台湾少数民族大学生冬令营”在长春开营。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致开营词,代表主、协办单位对前来参加本次冬令营的125位台湾营员表示热烈欢迎。梁国扬会长表示: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是台湾乡亲在祖国大陆的爱国民间团体。联谊、服务、团结是我们的宗旨。二十多年来,全国台组织了许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联谊交流活动,传递乡情、服务乡亲、为两岸交流交往,为岛内和海外的乡亲实地了解祖国大陆的发展情况,亲身感知中华悠久历史文化提供帮助。每年的夏天我们都举行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两岸交流     
《台声》2006,(6):8-9
福建“海交会”全力打造对台经贸平台,近70家台湾农业组织将参加海交会,岛内医疗业踊跃西进抢地盘小医院相中农村医疗,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论坛期盼合作交流,台百货业龙头挺进北京两岸联手主攻精品市场,厦门举办“海峡两岸青年大型篝火晚会”,台湾“中华中等教育学会”林昭贤理事长再来山东交流访问,祖国大陆23名学子首赴台进修所修学分将被祖国大陆承认。  相似文献   

14.
朱建华 《台声》2001,(4):38-39
继今年 1月 1日《华夏故土地图》推广活动在台湾阿里山脚下举行取土仪式后,祖国大陆的首次取土活动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隆重举行。 2月 24日农历二月初二,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雪后的八达岭长城阳光灿烂,彩旗猎猎,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在银龙金狮的狂舞中,一只巨龙被点上了眼睛,画龙点睛,一个中国的传统故事,拉开了《华夏故土地图》北京取土仪式的帷幕。   大地哺育万物。中华民族对故土从来都有挥之不去的情怀。为此,“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隆重推出了《华夏故土地图》推广活动。它将从全国各地最富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  相似文献   

15.
来名 《统一论坛》2002,(3):30-31
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研究从两岸关系对峙以来就存在了,当时进行“大陆研究”的都是“情治人员”,其工作秘密,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反共。随着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及1988年开放祖国大陆探亲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文教、体育、经贸等的互动频繁,双边经济关系成长极为迅速,对大陆问题的了解与研究成为台湾各界讨论与关注的焦点。到20世纪90年代台湾出现了研究祖国大陆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至今方兴未艾。纵观台湾这些大陆研究机构,大  相似文献   

16.
在1992──1993年期间出现了台湾企业大规模投资祖国大陆的“大陆投资热”的形势下,台湾当局于1994年起提出并实施了“第一轮南向政策”,即台湾“行政院”颁布的“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该纲领实施的期限为3年,实施的范围为东盟7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文莱)。“第一轮南向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资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而抑制了台湾资本对祖国大陆的投资。1996年该纲领期满后,1998年1月,台湾当局将纲领的实施范围扩大到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并更名为“加强对…  相似文献   

17.
台商陈谈焕先生1993年有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在厦门创办“美格农艺公司”,二是把在台湾念中学的儿子接到厦门读书。时至1998年底,岁末回首,陈琰先生很为5年多前的决定欣喜──“美格农艺”正欣欣向荣;儿子陈岱明已是厦门大学国贸系大三的学生。“厦门美格农艺有限公司”位于厦门同集路边,与陈先生早在1989年就参与投资的厦门凯歌高尔夫球有限公司隔路相望,属福厦公路厦门段,“美格农艺”选址于此,陈琰先生是有深谋远虑的。其实,在祖国大陆另几个大城市,陈淡幌先生早有投资:北京有家涂料制品公司、大连有电脑和鞋业、广东有电…  相似文献   

18.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9.
肖军 《台声》2008,(7):71-73
随着北京奥运盛会的日益临近,岛内文艺团体也期待借由艺术表演形式为北京奥运奉献一份厚重的文化大礼。6月8日至18日,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相约北京2008海峡两岸艺术周”在北京上演,来自岛内5个艺术团体为祖国大陆的观众带来一场别具特色的宝岛文化盛宴。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告诉记者,文化周中来自岛内的5个艺术团体表演形式,从原住民祭祀文化到古代的历史故事,再到京剧新编和结合传统与前卫的现代舞蹈以时间为序,呈现出台湾独特文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檀江林 《台声》2002,(6):16-18
从“亚太营运中心”到“全球运筹中心”1995年前后,台湾李登辉当局为阻挠岛内厂商大量转移祖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制定“戒急用忍”政策,采取种种手段限制厂商西进,而鼓励他们“南下”东南亚投资,并进而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但随着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大批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血本无归,所谓构建“亚太营运中心”随之成为泡影。相反,那些敢于到大陆吃第一份螃蟹的台湾厂商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如统一、顶新、旺旺、汤臣等集团不仅在祖国大陆站稳脚跟,获利丰硕,而且也成为最受大陆欢迎的品牌。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