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20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力和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统一,保障了民族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民族观念和法制观念,切实提高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被消灭了,但民族之问的差别和矛盾依然存在。“差别和矛盾”可以成为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并成为“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完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时远 《传承》2011,(13):64-66
政策是国家意志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政治理念、人民利益、法律精神、权力限定和权益保障等效应,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指导原则和工作行为规范。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国家根本大法宣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指导民族事务的宪法原则,也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体现了我国政体的结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民族事务各方面的政策原则,这一制度的法律化,也使民族政策具有了依法制定、依法执行的特点。因此,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在实践中完善民族政策也就成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大论坛》2009,(7):8-10
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发展和进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把经济搞上去,这是解决民族问题,真正实现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于是,各级人大和政府把帮助、支持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乌兰夫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方针与主张,体  相似文献   

6.
郝时远 《传承》2011,(5):64-66
政策是国家意志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体现了国家意志的政治理念、人民利益、法律精神、权力限定和权益保障等效应,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指导原则和工作行为规范。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国家根本大法宣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指导民族事务的宪法原则,也是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体现了我国政体的结构特点,也集中体现了民族事务各方面的政策原则,这一制度的法律化,也使民族政策具有了依法制定、依法执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确立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抓住民族团结这个重要问题,并将之贯穿于民族地区的实际工作中。1949年10月23日,毛泽东就新疆问题给彭德怀和西北局拍电  相似文献   

8.
王萍 《新疆人大》2010,(2):44-46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澄清了许多理论上的模糊认识,这对于我们坚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继续前进,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过程中,要加强党的民族观教育,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加快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对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统一战线,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边疆省份,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解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尽最大努力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民族在越来越多地分享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相似文献   

13.
保定召 《今日民族》2004,(10):57-60
摇摇一、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自治的历程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把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最终确立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则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2年7月至1936年5月,党的民族纲领承认民族自决权,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例如,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提出:“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生活在这片辽阔富饶的国土上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我党依据这一基本原则,针对我国民族众多且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五十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在解决民族关系、化解民族矛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少数民族自治权的行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勿庸置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巨大的优越性已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要随着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是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作用下历史地形成起来的人们共同体。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一般说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也不是组织起来的社会实体。在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和国家具有同位体的意义,民族在这里成为一个有政治组织形式的实体。  相似文献   

16.
《西藏统一战线》2004,(3):20-21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举.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而后慎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对中  相似文献   

1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西部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现行经济体制在资源开采、国有企业、农产品流通、财税、金融、贸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保证民族地区真正能以不平等的手段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8.
陈琛 《传承》2011,(10):12-13,15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为中国共产党独创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在中国实施几十年,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56个民族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欣欣向荣,和睦相处。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在实践中独创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呢?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又是怎么样在中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论探索、形成、成熟三阶段来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实践。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该在经济发展、民族问题处理及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以实现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民族理论是其有创新发展的方面。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的民族理论,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