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芸 《理论探索》2011,(4):99-101
由于社会组织具有紧密联系公众、维护公众利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整合民间力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优势和功能,因此其在我国社会管理中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然而,发展规模滞后、缺乏独立性、行政色彩浓厚、客体化倾向严重等,制约了我国社会组织主体性的发挥。着力打造我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需要转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和监管力度,转变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完善社会组织的管理法制。  相似文献   

2.
刑法公众认同,是指一国刑法时空效力所及范围内的大多数人即公众对刑法规范及其实践运行的正当性和效力性等的认可与赞同。主体广布性、社会共识性和相对稳定性分别构成了刑法公众认同的主体性特征、价值性特征和存在性特征,而且这些特征相辅相成和相互说明,刑法公众认同之本质即"价值共同"。通过型构对话型刑事话语系统、响应共治型社会管理模式和加强对刑法的信仰,刑法公众认同就会突显其在当下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汶川地震恢复重建规划的分析可以发现,行政规划的确定将对众多社会群体的法律利益和事实利益产生重大影响。为此,有必要构建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序,作为公有制前提下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平衡器,并以主体性公众参与作为目标模式。在行政规划的公众参与过程中,容易因公众参与的无限扩张导致政府决策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决策,或因公众利益的分化和参与不平衡导致社会公正受损,或者发生公众意见对法律和政策目标的偏离,对此均应竭力避免和纠正。  相似文献   

4.
当下中国的信任危机,弥漫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各个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活跃于每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内部。公众与专家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为消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公众确实需要一些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权威人士来解惑释疑;另一方面,专家公信力却在不断下滑,专家与公众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公众对专家的信任,以食品安全事件作为研究信任的切入点。同时根据对信任概念、内容以及类型的具体定义,从经验和控制两个角度分析公众对专家的信任是如何发生的,从公众对专家角色期待的角度分析专家存在的能力不足和品德缺失,从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面向分析公众自身主体性的发展和话语权的兴起,进而得出导致公众不信任专家的各项影响因素,为重建专家公信力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智勇 《理论导刊》2001,1(8):33-35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和获得解放的。因此,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满足为我性、克服受动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主体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在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主体性能否健康发展日渐成为个…  相似文献   

6.
张婧 《党政论坛》2012,(17):37-39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参与者,也是活动开展的两极,他们主体性的发挥就是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显现的,并且在其互动碰撞中彰显其张力,适度的张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之间进行耦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作为检验立法实效、提升立法质量、促进法律体系完善的立法后评估制度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践。然而,在这种多方主体的博弈中,公众当前只是一种被动型或者功能型的“虚置”参与,无法发挥其积极性、主体性的作用。公众参与立法后评估的实践困境具体表现为:参与主体的构成失衡、参与内容的模糊、参与方式的“指令化”及参与效果的抑制。要突破这一困境,须正确认识公众参与评估的价值,从意识、制度、参与的指向及参与效果等方面构建参与路径,实现立法后评估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朱慧 《学理论》2010,(21):231-232
从主体性德育的研究角度,将中国学者对主体性问题、主体性教育及主体性德育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主体性德育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孙健 《理论参考》2008,(10):38-3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揭示了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实现了主体性原则向价值理性的回归,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杜铖 《学理论》2009,(27):252-253
本文从拉康关于主体及主体闻关系论述的角度,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原因进行分析。主体是无意识言说的主体,具有不断转换变动的特点,而主体性的确立离不开彼者的参与,主体在与彼者的欲望中获得主体性。因为哈姆雷特始终处于对彼者欲望的依赖中,当主体性受到冲击之时,重新确立主体性的过程导致了其复仇行动的延宕。  相似文献   

11.
发挥村民主体性作用是实现农村环境有效治理的关键。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中存在村民参与动力不足、参与深度和广度不够以及参与无序无效等三个层面的问题,村民的生态主体意识薄弱、村民参与渠道缺乏、参与机制不健全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是制约村民主体性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基于主体、动力、制度三个维度,可以从提升村民生态主体意识、提高村民环境治理参与能力、健全公众参与激励机制、组建农村环保NGO、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等九个方面构建农村环境治理村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胡满英 《学理论》2009,(30):77-78
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和对自身命运的关注,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性和主体性的内在关联进行探讨。启蒙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哲学奠基,现代性的核心观念和中心话题就是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对人的自由、意义、生命价值的追求成为现代性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冯春娜 《学理论》2013,(19):33-34
思想家们有关主体性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哲学家都把主体性思想仅仅局限于精神领域,因而抽象地去研究主体性。与此不同,马克思则全面地拓展了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思想在其思想中主要包括实践主体性、认识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等四个方面。其中,实践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在总结他之前的哲学家有关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很强的社会现实价值。例如,在当代中国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以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为视角便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9)
人的主体性发挥推动社会的发展,反过来,社会在其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对人的主体性发挥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分析主体性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主体性的关系,重点论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的双重影响:一是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促进功能;二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异化与社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人的主体性发挥;三是在结尾处对如何将社会发展对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影响转化为再前进的动力源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何明洁  古筝 《学理论》2009,(30):114-117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场表现是其主体性表达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一家酒楼的女性服务员为例,对她们日常工作中应对资本控制的反应策略展开讨论。笔者认为,服务员小妹对工场治理的反应混合了其农民工身份、性别和年龄特征的主体性表达,并被纳入其建构新市民梦想的一部分。本文对劳动者主体性的分析超越了传统研究局限于工场关系的分析思路,重视工场之外因素对劳动者主体性的形塑,体现出作者进一步还原劳动者主体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哲学在现代陷入困境的事实,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面貌作简要揭示,可以认识到:消解二元论这一主体性的内源性依据是后现代思想家的共同选择;而且,他们对现代主体、主体性的否定与其非中心化的思想取向密切相关。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贡献及其局限,我们完全有必要结合近20年间主体性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一个多要素、多结构、多层次,并且是有复杂系统的有机体。从时间绵延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流动着的时间进程;从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说,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一、社会历史过程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历史既不是脱离人的纯粹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也不是由人任意决定的纯粹主体性的过程,社会历史过程既有主体性和客体性,又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因为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就象一座桥梁一样,使立客体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是实…  相似文献   

18.
蓝江  方萍 《理论探讨》2006,1(6):166-170
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质疑并不等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抛弃,实际上,马克思已经深刻地批判了抽象化的主体性,从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只能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缺憾的主体性。但这种有限主体性并非人存在的永恒状况,对其缺憾性的超越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即实现一种真正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是客观向度和主体向度的综合,只有在两者的共同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才能被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构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民主政治社会,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依赖于政府因其良好的信用状况,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拥护。当公众撤回对政府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时,政府公信力也就相应地降到了冰点。因此,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信用和公众信任的统一体,它事实上涵盖了两者的全部内容。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因其良好的信用状况,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获得公民信任、拥护和支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