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又至。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午日等。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很多,如楚人崇屈原,吴人尊伍子胥,越人推越王勾践或孝女曹  相似文献   

2.
张昊武 《台声》2010,(7):30-35
<正>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中国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们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  相似文献   

3.
遥祭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歌 《公民导刊》2010,(5):53-53
<正>司马迁谋篇《史记》,隆重推出了一位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2000多年来,凡有爱国之心的华夏子孙,年年都在为这位杰出的古人祭奠。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打小记忆中,百姓们会在那天将传统节日的符号张罗打点,把龙舟、粽子与屈原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陈艾。这是中国百姓祭奠楚子千年不变的情缘。  相似文献   

4.
张永祥  张秀芬 《前沿》2009,(2):173-175
屈原作为一名弱质文人,怀抱着善良的愿望想重振楚国,可当时的楚国偏偏是一潭死水。作为政治家的屈原是不成功的,政治斗争上的失败迫使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倾注于诗歌创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楚国政坛少了一位不成熟的政治家,历史上多了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位悲剧诗人的天才诗篇里同样浸透着悲剧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5.
端午节当源自先秦的夏至节。端午节俗本以祈福禳灾为主题,以避瘟驱毒、防疫祛病等系列活动为表现形式。汉王朝确定了端午仪典,乃使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至晚在东汉后期,人们过端午"亦因屈原"而致端午节俗与纪念屈原相联系。历经汉魏至唐代的节俗演变,屈原成为端午节俗祭祀的主角,纪念屈原成为端午节俗活动的主题,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成为端午节俗的主要内容,同时端午节俗又因承了古老夏至节的祈禳传统,由此构成的端午节俗大概在唐代就大体定型。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是历史的造就和民众的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丰富了节俗内容及相关设施,使得节日活动繁多精彩,更加能够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士热情参与并传承发展;二是改变了端午节俗的主题,升华了端午节俗的意义,使得端午节俗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三是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富强,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民导刊》2012,(7):2
端午节本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但今天的人们似乎除了买粽子、买艾叶、搞搞龙舟赛,就没其他内容了。当集体的哀思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了伪形文化,  相似文献   

7.
旧时的文人们,失意时便找到两个精神偶像,一是屈原,二是贾谊。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很受汉文帝器重。这二位都怀才不遇。文人们遇到不得志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凭吊”一番,好像小孩子受到了委屈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地方,把委屈吐出之后,还要该做啥做啥。民间有一个俗话叫“算盘打了一整宿,天明还要卖豆腐”,本是做不了大事的人,空有一肚子计策,梦是好梦,但一觉醒来还要做自己能做的事。  相似文献   

8.
任志强 《传承》2006,(2):12-15
2004年端午节,就在全国各地正纷纷举行各种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媒体突然曝出韩国率先申请“端午节”为该国文化遗产的消息。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在屈原的投江地——岳阳,2005年5月9日,岳阳市政府召集宣传、文化、文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就“保卫端午节”召开专门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全民总动员”参与“申遗”,要把“申遗”提高到政治的高度。与此同时,韩国方面称其申请的只是“江陵端午祭”而非“端午节”。2005年6月11日,即端午节当天,中韩两国学者还在北京举行了研讨会,并提出由中韩共同申遗的解决方案。不过国内许多媒体以及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端午节不会被韩国夺走,韩国申遗并不具备基础,韩国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从形式到内容并没有多少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刘丽华 《中国保安》2013,(11):75-75
自古用艾叶裹粽,彩线捆粽,就是不止蛟龙近屈原之身。凶在人们心里,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在潜水,他没有离去,可翻阅唐诗宋浏,岂止艾叶、彩线?唐宋粽子已相当考究,端阳节气氛也很隆重。可见,古人对屈原的敬仰有多虔波。  相似文献   

11.
韦良秀 《前进》2012,(5):55
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在这个火红的日子里,漫卷诗书,于诗词中寻找劳动者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影子,别有一番况味.唐代诗人李绅可谓把劳动者的勤苦写到了极至,他的那首《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诗生动刻画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汗珠洒在灼热土地上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林长华 《黄埔》2013,(3):90-92
菖蒲旺生,粽子飘香,又到情趣盎然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称有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  相似文献   

13.
程运铁 《世纪行》2007,(11):21-22
楚国辉煌800年,杰出人物灿若星斗。但我们认为被世人传颂最久、至今仍然在影响着社会心理和人们精神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相似文献   

14.
谢春江 《新东方》2007,(10):55-58
一、唐朝融儒道精神于一体的文化结构 (一)儒家精神实质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学说是理性的哲学、入世的文化,强调旅游喻晚身心的功能,更强调旅游修身养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宗洁 《中国妇运》2011,(11):42-44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咏映山红的诗。在赣州市兴国县最北部的高山上——枫边乡,也有一株映山红,为这片高山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她就是赣州市二届、三届人大代表、兴国县连续九届人大代表阙善萍。  相似文献   

16.
郁勃  兰生 《黄埔》2008,(1):22-23
唐代诗人刘禹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正是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四川省黄埔同学饶绪镇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谢遂联 《求索》2007,(4):176-178
唐代主要诗人几乎都与都市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诗人都市经历及情感的唐代都市诗自有其研究之价值。本文以唐代涉及都市的诗歌为切入点,对唐代诗人的都市心态做一番梳理和研究。都市作为一个名利场,往往使诗人于其中感受到多重苦闷并由此导致了诗人山林田园情结的产生。但是,对于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又使诗人难以彻底逃离“衣冠所聚,身名所出”的都市。最终他们只能沿着佛、道两务途径以平衡内心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18.
陈平原 《传承》2012,(19):94-96
大学需要国际视野,同样需要本土情怀——作为整体的大学如此,作为个体的学者也不例外。可以这么说,中国经验,尤其是百年中国大学史,是笔者理解大学之道的关键。进入正题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小故事:普法战争结束的时候,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指着面前走过的学生告诉大家,我们能打赢这场战争,不是因为我们的士兵,而是因为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句咏映山红的诗。在赣州市兴国县最北部的高山上——枫边乡,也有一株映山红,为这片高山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她就是赣州市二届、三届人大代表、兴国县连续九届人大代表阙善萍。播下种子成壮苗1978年,21岁的阙善萍投身到兴国县枫边乡人民公社坊坑大队,青春年华的她开始了为父老乡亲一生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修羽 《公民导刊》2008,(4):53-55
今年,清明节首次首次成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各地习谷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