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紧构建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有效的行政权力约束机制、科学的社会保障体制等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和体制,切实"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也是人们评价政治文明的尺度,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关注民生,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只有用制度确保民生的公平正义,方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公平正义,是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方法,是衡量社会秩序公正有效的标准,也是体现一个制度是否完善的价值尺度。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进行政策制订、统筹规划、有效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公平正义在社会不断推广和普及的过程,只有建立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4.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根本职责。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生的有效改善,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发展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强调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提出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六个体制制度建设,把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到制度化水平上,为建设和谐社会勾勒出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制度正义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和根本保障,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和内在本质要求。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其制度必须彰显正义的精神,努力建设和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社会保障又是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的"安全网"、"调节器",如何使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真正成为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制度,是社会和谐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特别关注民生问题,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党关于民生问题的努力方向——"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优化税制,建立科学、公平、效率的税收制度,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税收的一项重大任务,税收必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关注民生,应改革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流转制度获得合法化认同后,由此造成的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充分保障土地流转后农村居民的需求。构建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的关键。笔者认为,仅仅依靠简单的土地换保障不足以保障这些人的社会保障权益,应该树立公平、正义、共享的基本价值理念,理清思路,同时处理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同其他政策、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