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4,(2):106-109
色彩在营造喜气的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空间 色彩是由不同的光波反射所形成的光彩影像,所以具备释放光彩磁波能量的功能,因此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环境与光源的照射之下,除了会产生不一样的磁波能量外,还与我们的脑波交集共振自然形成一种能够影响我们视觉及情绪的色感性格,所谓的“色感性格”基本上可分为视觉感知所形成的色彩温度与伸缩空间的特质及万物在反射光波时自然形成光色磁波中的辐射能量,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3,(9):108-111
我们都知道色彩的神奇功能除了会影响我们视觉感知外,更能刺激我们的情绪与思考空间。人类从古至今的生活节奏与思维想象基本上都建立在光色活动的光速空间及光彩磁波之中。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1,(6):106-108
人工色彩由于缺乏生命活力而一般被称为碳化或瓷化色彩,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缺乏规划的人工色彩环境中,不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也会造成情绪压力。所以,如何以大自然色彩结合人工色彩而开拓一个健康的色彩时空,是创造和谐社会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色彩再生观念。色彩会随着不同季节的温度及湿度而释放出不同量的色彩磁波,所以如何为自己选择适合上班或生活的色彩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武汉市两个城中村的人类学调查,展示了农村移民街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街道的空间结构到陌生人的交往方式、再到当地人对街头的开水房和公用电话的使用,分析了城中村街头生活中公私杂糅的空间使用特点,并指出它是农村移民争取城市权利的一种日常生活空间抗争实践。它作为一种"庶民对抗性公共",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街道在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地位的想象。  相似文献   

5.
王欢 《前沿》2014,(15):68-69
空间正义是社会正义和空间的一种联接。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空间的剥夺、排斥、隔离、分层日益突出,这要求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空间正义的诉求,即弱势群体的利益,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城市以每个人的更好生活为目标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6,(8)
正光彩的能量光彩的图腾光彩的文化光彩的资源光彩的发展光波反射所形成的不同色彩可以增加环境中的磁波能量所谓光波艺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光彩科学的观念把不同的艺术形体结构或美术图腾转换成为环境空间中  相似文献   

7.
上巳节是先秦现实社会生活场景在汉代的仪式化。汉代主流文化中的学者通过一系列的理论阐释和文化建构,使春季户外活动成为以女性民俗为中心的上巳节庆。在汉至六朝时期,上巳节的仪式内容经历了水滨祓禊、洛水之游和园池之宴的转变,作为以女性为主体或言女性广泛参与的节庆活动,在其变迁过程中,女性的活动空间也经历了一个由广阔到狭窄的演变过程;而她们自己,也由身体在自然空间的自由舒展,过渡成为在亭台楼阁等人工空间被男性所观赏的对象。女性身体的被束缚和活动空间的被限定,是父权制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3,(11):108-111
色彩的空间 色彩的资源 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发展 大自然色彩可以为我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空间 色彩伍不同光源的照射之下会自然的释放出强弱不一的光彩磁波能量,所以当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及不同的环境中去观察色彩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在阳光下欣赏大自然景观时除了会降低视觉压力外,心情也会变得比较开朗与轻松,反之我们如果处在强烈的光色之中去欣赏影视节目或为了工作必须长时间接触电脑屏幕时,我们就会因为面临着强大的光色磁波辐射影响,而容易产生疲倦或视力衰退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3,(10):108-111
色彩在彩虹我们视觉时也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色彩虽然会随着不同的光源活动而释放出不一样强弱的光彩磁波能量,来影响我们的视觉与情绪,但一般人可能会忽视色彩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所以平时在选择居住的环境颜色及每天出门所穿着的服饰时,基本上都很少去考虑正确的用色观念。色彩对人体的健康会随着与光源的互动而形成一个有害或有益我们生活或工作的环境,如果长时间我们不去关心这些光色空间,  相似文献   

10.
陈薇 《学习与实践》2009,(9):126-131
“社区服务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抑或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本身更是中国城市社区在资源来源多样化背景下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本文把空间理论放置在“社区服务信息化”领域,以96596超市进入某社区为例,检视各个主体如何在“想象的”、“真实的”、“生活的”的空间中实践,塑造出新的表征性空间。  相似文献   

11.
社区公共空间泛指社区场域内,供社区各类主体,特别是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使用的家庭之外的物质形态的空间和非物质形态的空间,大体包括物理空间、交往空间和虚拟空间,三者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构成统一整体。社区公共空间活化的核心在于“人”,重点在于交往空间,特别是议题空间,只有围绕“人”的因素,将议题空间建构起来,社区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活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为此,社区公共空间的活化必须秉持公共性,注重议题空间,坚持多样性,倡导内生化。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1,(7):104-106
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会释放出强弱不同的光彩磁波,除了能形成一个影响我们思维与身心健康的磁场环境外,同时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及性格色彩特质。所以平常住家或办公环境包括生产车问如何选择不同及合适的色彩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3,(2):108-111
不同光源照射到物体而反射成不同长短的光波时就会自然的形成我们视觉可以看到的不一样影像颜色,所以任何矿石或宝玉包括钻石等,如果没有经过设计或加工,我们就无法看到人类的智慧之光,因结合自然光源而反射在这些矿石中所形成具有光彩思维,同时又能够释放强光磁波能量的宝石玉髓。  相似文献   

14.
聂鑫琳 《理论月刊》2023,(2):104-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间从纯粹的物质空间演变为充满意义的社会空间,它不只是场所,更是影响城市生活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空间作为可以赚取利润的商品,如果只注重消费的体验性向度,会导致空间消费娱乐化、格式化和区隔化,把身处其中的人带入一个只关注直观、情绪和快感,而忽视思想、理解和认识,强调即时性愉悦的纯粹体验性的世界,使人们远离沉思性快乐,远离美好生活。因此,为了构建城市生活共同体,空间消费必须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导向,做好优秀文化和本土真实性的空间叙事与传承,兼顾生态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5.
聂阳 《理论月刊》2023,(5):90-97
从现代早期的产业资本主义到当今时代的数字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主导逻辑经历了从资本空间化到空间资本化的深刻转变。空间资本化意味着数字资本作为数字网络空间的控制力量,通过实质吸纳人的生命过程而获得全面改造和掌控社会空间的能力,空间生产由此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性和吸附性。从本质上说,空间资本化是由数字劳动推动的,数字劳动通过整合资本扩张的空间要求与人的发展的空间需求,消解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加速空间生产的潜能向现实转化等环节来推动空间资本化的实现。空间资本化蕴含着一种超越肉体规训的生命政治范式,即数字资本通过微观场景设计,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时间,营造媒介化的意义空间来完成对人的深层精神规训。  相似文献   

16.
修春萍 《台声》2007,(7):27-28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台独”恶浪一波紧接一波,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分裂活动更加猖獗。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反对、制止“台独”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加.台湾当局在国际上制造和贩卖“台独”分裂的图谋遭到全面挫败。台湾当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台独”没有“国际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词曲     
《时事资料手册》2009,(2):102-103
太空垃圾 即空间碎片,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箭的喷射物、执行航天任务过程中的抛弃物、空间物体间碰撞产生的碎块等,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兴起,构建了一类以空间使用和空间生产为目标的社区自组织。本研究对“706青年空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推行“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新型青年自组织。研究发现,首先,以706为代表的新型青年自组织以去中心化运营形式为基础,以组织共识为纽带,以内容服务和社交服务为核心,吸引了城市中的青年创意阶层进行文化创意消费。其次,706通过移动主体的行动者网络,再造了一种“有人心却无固定组织”的流动公共空间。此外,706还融合了线下社区和线上社群、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以再现、模拟的方式将媒介公共空间化。借由上述空间形式,706促进了空间关系的再生产,从而反作用于青年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9.
吴兴明 《思想战线》2004,30(1):72-76
中国传统茶楼是农耕时代市镇生活的有机化空间,它承载了传统生活之养生、休闲和"江湖站点"的文化功能。而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它在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爆炸"中裂变为时空分裂的空间碎片,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空间特征,承载了后现代大都市的独特的城市空间功能;并且,作为地方性空间,它在此裂变中实现了向后现代超空间的进入和膨胀。  相似文献   

20.
翟坤周  毛磊 《长白学刊》2022,(2):137-1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文化空间经历了从“忽视”“发现”“重视”到“塑造”的政策变迁历程。基于城镇文化空间塑造,实现以城镇“文化共同体”构建城镇“生活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进路。本质上,城镇化是特定城镇界面上关于“美好生活主体”的历史记忆重构和活动空间塑造的实践过程,城镇文化空间的想象、嵌入和塑造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目前,城镇文化空间所遭遇的“交换价值”生产优于“使用价值”生产的市场逻辑、“经济增长”先于“文化提升”的内在偏好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就是空间资本化”的叠加危机,已经成为城镇文化空间塑造亟须破解的难题。通过建构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城镇文化空间的属性、功能与维度,重塑城镇文化空间理念及其实践路径,必将为有效激活城镇文化资源和建设城镇“生活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