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紧密相关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一经形成 ,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主体民族的凝聚作用 ,具有三个特点 :融合性、扩展性和南北差异性。中国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应忽略对汉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华民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中国北方游牧经济类型和南方农耕类型的差异和相互影响 ,决定了中国民族发展中的融合特点、关系特点等。  相似文献   

2.
尤中,我校档案系教授,中国民族史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27年4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54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我校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所长、云南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省方志协会常务理事。尤中先生早年在著名中国民族史学家方国瑜教授的指导下,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师从前人,又敢于超越前人,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拓展学术视野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从1956年起,尤中先生开始承担云南民族史的教学工作,编写了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本身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使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传之久远。文字资料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依据。可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并不多,而汉文献一方面对少数民族的记载很少,另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和民族的偏见,使这本来就不多的史料不但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状况,甚至还会以讹传讹,贻误后人。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除了必须对见诸文献的记载进行必要的文献学处理外,还得从民族语言及其他方面去寻找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杰舜近著《中国民族史新编》行将问世。[注]付梓前,我有机缘读到书稿,深感这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之作。研究民族史,也如研究一般历史一样,不能不考虑如何处理“史”、“论”关系。这个题目,六十年代曾经广泛讨论,有过“史论结合”、“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等提法。同时,多数意见都认为,“以论带史”的口号必须否定;用当时翦伯老的话说就是“予以废除”。我个人的理解,史  相似文献   

5.
一民族史是研究各个民族的族属渊源、民族形成、文化、各民族间的关系及一切制度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而“人类学”(Anthropology)这个字的原意,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类本身的来历、演变、发展。这和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是很近似的。在十九世纪人类学开始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时,只限于研究“人及人种的学问”,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德国人类学家把它认为是“博物学的一个分科”。在这时,人类学似乎与民族史关系不大。后来,人类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了,除了研究人类种属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6.
张光耀 《前沿》2022,(5):44-48+76
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史研究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其史学观念以及方法论在承接传统民族史研究的同时,更多是受到了西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史学经历了从传统民族史研究向近现代化民族史研究的转折,并为之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延续与转变也折射出民国史学乃至社会的近现代化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7.
龙晓燕 《思想战线》2023,49(1):125-134
中国民族史研究呈现出“北重南轻”“北多南少”的特点。这固然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多寡有关,但民族史研究的知识生产也与对多民族语言文献挖掘的广度与深度、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及不同学术思想的激荡紧密相关。比较、总结和借鉴南北方民族史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一些可能性。既要批判性地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扩大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野,又要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培养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学者并加强多语种文献材料的利用,这是西南民族史突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西南片区查评专家组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于5月4日至20日到我校,分别对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等三个学科所属的七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现场检查评估。首先由有关系领导及学科学术带头人就研究生培养条件、学位课程设置及学位论文等方面向专家作了汇报。接着专家们考察了图书馆、资料室、实验中心,抽查了研究生培养及授予学位的有关材料,学位论文,并分别与在读研究生及导师进行了座谈。专家组与校系领导和研究生处负责同志交换了查评意见。专家组对我校被查专业点的学位授权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较高的评价,同时对今后的建设及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大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项目,是我国建国以来编写的第一部专业辞书,其中的民族史分册,关于贵州民族史辞条,已组织史学界同志撰写,我省许多同志也积极投入这项工作。辞条写成后,将先在我省有关学术刊物发表,广泛征求意见。现在,本刊选载成同年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的部分释文,请读者指正,以期做好释文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史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就已受到中国民族史学者的重视,并掀起了研究工作的热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加大了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出版了包括中国民族通史、民族关系史、民族政治史、民族文化史、民族经济史、民族宗教史、民族思想史、地方民族史等专著数百种,论文数万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这些丰硕的成果中,作为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史的著作并不多,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出版的有限的中国南方民族史专著中,亦或专论中国西南民族史,亦或专述中国中南民族史,而将中国…  相似文献   

11.
数十年来,我国民族史研究发展迅速。民族简史丛书的出版,集我国民族史研究之大成,为民族研究向纵深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些问题是民族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在研究中是无法避免的,值得提出,共同探讨。 一、图腾崇拜 民族,是在氏族、部落等原始群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产力的低下,决定着认识能力的低下。使用石器的原始人群,不仅对生活其间的大自然了解甚少,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了解也微乎其微。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莫明其妙了。原始初民们凭直觉和简单的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云南民族发展呈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近现代时期更加突出,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世界形势的变化,云南的民族关系又在原有的民族关系之上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使民族关系复杂多样,而民族发展历史的内容也因此更加丰富,各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加清晰和强烈。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民族史,论者多从历史的延续性入手,把民族的古代与当代,编织成一个统一的范畴,而且尤其喜欢"自古"如何如何的讨论逻辑,仿佛历史从古至今风平浪静,皆大欢喜。看到历史与今天的延续性,这自然是难能可贵的历史精神。但强调过多则又会有偏差,既忽略历史的其他面相,又忽略历史是人创造的这一事实,当然还忽视了百年以来追求进步的中国人集体所作出的努力。如何比较全面地看待中国民族几千年来的演化历史?历史学者王明珂刊  相似文献   

14.
在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创作中,民族史诗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劳动人民最早集体创作的长篇作品,它不但永远留下了这个民族在社会发展最初阶段的生活斗争图景,永远留下了这个民族在他的童年时代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而且也往往以它提供的美妙的神话、丰富的形象、富有特色而引人入胜的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中国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的形成由于受多种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影响而有互不相同的途径和模式;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历代王朝顺序编写中国民族史,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与晚清民国时期民族史撰述的内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民族主义既为民族史学撰述准备主体条件,奠定心理基础,催生西方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念与实践,还对民族史的内容与结构诸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民族史撰述成果则实现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改造,赋予了民族主义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的双重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政令不出中南海”这句话并不陌生。与此相对应,大家也看惯了“冤屈不出县区乡”这样的现实,比如,“唐福珍”、“孙中界”、“张海超”们要想获得公平和正义,似乎必须以牺牲生命、残害身体为代价。然而,即便事件惨烈,他们也会很快淡出公众视线,为何?原因很简单,见惯不怪。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了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英雄和 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和尚勇、求真与求美;并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 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同时 肯定了《苗族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