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是先秦时期唯一关注生死问题并且对之进行了深入思考的思想家.在庄子的生死智慧中,以<齐物论>中"生死一如"的同一哲学为基础,把生死问题放在自然大化中来理解,生死被看成气之聚散的气化过程.正是在这一自然天命观的主导下,一方面实现了"善始善终"、"安时处顺"的死亡超越,另一方面完成了达生适性的本性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对儒家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庄子继承了春秋时期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对其进一步深入探讨,形成了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齐物”“虚无”等思想。庄子在追求精神超脱、自然无为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世俗的留恋与关怀,显示了庄子思想的种种悖论。而这种悖论恰恰反映了他对世事的失望彷徨,以及无法排遣的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张国立 《求索》2011,(5):133-135
生死天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纪昀也提出了他的天命思想。本文试图从"自古无不死之人"和"生死由命"两个方面探讨纪昀的生死天命观。  相似文献   

4.
朱清华 《前沿》2013,(19):66-68
生死文化是文化之核心,是文化之最深层次之精髓.在我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今天,建构当代中国的生死伦理文化是解决人民安身立命之根本.“十八大”报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思路成为建构当代中国生死伦理文化的航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死文化为基础,又要承袭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民族血脉,还要放眼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5.
生死书     
穆玉敏 《人民公安》2006,(22):56-56
人,生到死,始终在书写自己的生死书,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生死书,人死了.书也就舍上了。人没办法不死.于是.人人都追求正常的寿终,因为那是生命的本然。然而,人生无常,谁又能保证自己能从容地书写完自己的生死书呢?特别是一线警察,他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死亡.他们的生死书随时都面临着结尾。  相似文献   

6.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09,(8):6-6
广州怎么了;时间的艺术;生死之城 生死之间;人民币长征  相似文献   

7.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8.
吴孟樵 《台声》2011,(12):69-69
小说、电影、音乐……的创作者,经常以作品试图记忆或解密人生的苦乐、挫折与生死问题。  相似文献   

9.
庄子平等思想解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史,最早具有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的思想家首推庄子。庄子的平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珍贵遗产,它是建立现代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料。由于庄子的平等思想论者极少,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一过去学者一般以“等贵贱,齐是非,一生死”来概括庄子思想,自然是不全面的,但它却道出了庄子思想的某些本质方面。我认为“等贵贱,齐是非”正好体现了庄子平等思想的两个侧面。“等贵贱”是指人类不分  相似文献   

10.
读书     
正《庄子哲学讲记》郑开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46.00元通往庄子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的力作庄子善于以汪洋恣肆、神鬼莫测的文字表达空灵深邃的哲学思考,启示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以独特的思想深刻性与文字消遣性,揭示了对物之沉沦的反思和对道之真理的洞见,对社会与政治的激越批判和对人性与人心的深度开掘,对得失与生死的达观态度和对艺术审美的亲切体验,触发了千载以来无数读者的无穷兴味和无尽想象。更耐人寻味的是,今天我们仍  相似文献   

11.
执法人员因为工作特殊性,身心易遭受阴影甚至伤害,为预防执法人员自杀,及时抚平其心理创伤,使其了解生命意义以便更好地服务民众、抵御外界诱惑,需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生命教育。从现有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出发,执法人员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应包含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生死管理、生命伦理及家庭经营与理财观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陈功文 《青年论坛》2011,27(1):130-133
寓言是《庄子》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论说方式。庄子喜用寓言的原因有三:其一,与当时诸子著书立说善用寓言这一流行的学术思潮分不开;其二,是当时“说难”这一客观的文化发展和庄子追求“超脱”的主观心态发展相结合的结果;其三,深受当时流行于楚国的巫风与神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黄伯红  王磊 《前沿》2014,(3):58-60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两种困境构成了对人的限制。一是人作为自然物,生与死的问题是人面对的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就构成了对人的一种自然限制,这是人存在的自然困境。二是人自身的情感、欲望、意志、理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自我的困境。庄子对于现实困境的超越,可以用两种观点观点来阐明。一是保持心灵的空寂,保持“无”的心境。二是“齐生死”“齐是非”,即要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达观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把在世俗看来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种种差别现象视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是要超越世俗价值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8,34(3):58-6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一部人生哲学.庄子所追求的虚无之"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又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境界;他追求的"逍遥"是无已、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他所说的"坐忘",就是"吾丧我",由"吾丧我"而至物我两忘,以此构建虚静愉悦的精神家园;他倡导一种生死面前的乐观主义及"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背景:4月2日凌晨,位于吉林省珲春市的吉图珲铁路一处在建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塌方体迅速将隧道堵住,导致12名正在施工的工人被困其中。经过救援队87个小时的生死救援,4月5日15时,"生命隧道"终于被打通,被困人员全部成功获救。87小时,以灾难开始,以欢笑结束!87小时,用真情来计量,用分秒来计数!这是爱心和感动凝成的87小时,是生命与实践的赛跑!这是忠诚和无畏记录的87小时,是对珲春公  相似文献   

16.
郑晓江 《中国减灾》2011,(22):47-48
谈到生死问题,老年人有什么想法呢?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总人口为13.35亿,死亡人口是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若以逝者一人有直属亲友6人计,则有5658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左右的次亲朋友来计,则每年又有9430万人有生死之痛的问题。三项相加,中国一年约有17031万人有生死问题的产生。也就是说,中国每年  相似文献   

17.
喻向午 《政策》2007,(1):60-60
以牛玉儒生前的先进事迹拍摄一部电影,展示新时期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形象,让观众从中受到教育,这似乎是对电影艺术的挑战。如果艺术表现手法欠佳,观众会对人物产生距离感。电影《生死牛玉儒》为我们解读一位优秀高级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形象,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范例  相似文献   

18.
人生自古谁无死?没有人会在与死神搏斗中真正取胜。然而,苏格拉底和商鞅,却在生命最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什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在他们人生最后的生死抉择中,到底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亲近湘西     
许淇  登豪 《福建乡土》2013,(1):49-51
大概因为我委实是老了,近来时常会无端回想起已故的远方的友人。如果在同一座城市,送别之后倒反而会一时强迫自己忘却,因为目见的生死太真实,而远方,则隔着时空的距离,只凭他女儿声调哽咽的电告,可以怀疑或者弱化这伤逝,他果真离开人世了吗?昨晚梦中还好端端地和我喝酒哩。  相似文献   

20.
自然山水历来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圣地和避难之所,当他们沉浸于山水之中时,又往往遭遇难以排遣的惆怅,那是在自然的无限性面前对自身有限性的领悟,也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领悟。超越这种因存在意识而来的"忧伤"的努力,在道家那里,是早已开始了的。但从《庄子》到郭象,这一超越之旅以沉沦于日用伦常而告终;道家的思路,不能帮助人们实现对生死的超越,却给文学艺术注入了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