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三大是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三大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掀起了大革命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由于处于幼年时期,中共三大对国共合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带有一定的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后来的国共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国共合作,符合当时相关各方的利益和国内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国共合作建立的过程中,各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均采取了立足当前、回避长远、搁置分歧的做法.正是由此,才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党史文苑》2014,(6):35-35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4.
毛峥嵘 《世纪风采》2014,(11):21-24
鲁易,湖南常德人,1900年出生在沅水之滨一个“亦耕亦读”的家庭。他早年留学日本、法国、苏联,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10月,在洪湖苏区反“围剿”的战斗中被俘牺牲。  相似文献   

5.
韩丽 《党史纵横》2009,(8):40-42
20世纪20年代,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起,筹划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曾称赞马林是一个由“共产国际派来的”,“精力旺盛和富有说服力的人”。  相似文献   

6.
甄欣 《广东党史》2016,(12):41-47
杨匏安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大革命时期,杨匏安主要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为建立、发展、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苏若群 《世纪桥》2013,(7):32-34
90年前,即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这次大会决定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史称“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掀起了大革命高潮,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开辟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共产国际是怎样把在成立时就宣布不与任何政党发生关系的中国共产党,推向与国民党合作之途的?中共三大是怎样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国共“党内合作”对共产党的利弊如何?在纪念中共三大召开90周年的今天,探讨这些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共产国际贯彻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理论和实施"东方战略"的必然结果。 共产国际通过多种渠道同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沟通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中发挥 了桥梁作用。共产国际采取一系列实际步骤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对国家、民族有利,是解决两岸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合作则相互抵消、损伤元气。  相似文献   

10.
韩丽 《党史天地》2009,(3):22-25
20世纪20年代,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与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起,筹划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促成了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泽东曾称赞马林是一个由“共产国际派来的”、“精力旺盛和富有说服力的人”。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中共面临缺乏成熟干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1926年1月,党组织派邓小平等人由法国赴苏联学习。为了“改造国民党人”,邓小平到莫斯科后不久即由东方大学转入中山大学。在莫斯科期间,邓小平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党团工作,务实对待中共学员之间的分歧,妥善处理与国民党学员的关系。经过一年的学习,他的理论水平、党务工作和革命斗争能力均得到很大提升。1927年初,根据国内革命的需要,邓小平提前结束学习,奉调回国。  相似文献   

12.
刘慧 《党史文苑》2006,(5):21-23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对国家、民族有利,是解决两岸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合作则相互抵消、损伤元气.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作为中国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至今仍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对国民党做出了三次大的“妥协”,这三次“妥协”与大革命的兴衰成败历史的逻辑联系在一起。正确认识三次“妥协”及其经验教训,对于科学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策略,做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4):63-F0003
1922年10月23日,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成立。1922-1927年的上海大学,作为南方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我党及中国革命人才的高等学府,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革命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也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改革开放后成立的上海大学,继承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办学传统,  相似文献   

15.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建立之初,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伊始,对国民党内部反对"合作"者的态度不坚决,与共产党"合作"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思想,又选择了影响两党关系健康发展的非平等"合作"方式——党内合作,且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政治主张存在一定的分歧。孙中山的这些个人因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正式形成,到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人们常常把这次国共合作称作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握手"。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下,广东西江地区的地方党组织、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的纷纷建立,一大批优秀的西江籍农运干部在农民革命运动中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了西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全面发展,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颇有影响。另一方面,西江地区农民运动所取得的胜利,又为全国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四、“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了扑灭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火,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福建都是主要的战场之一。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闽西军民有效  相似文献   

20.
刘昌孝 《湘潮》2012,(6):33-34
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母校——永兴一中,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沧桑历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中,它的前身女三师就是革命的摇篮,恽代英、何叔衡、郭亮等来校开展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