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流云 《创造》2003,(2):26-27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摘状元桂冠,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因“议大礼”,触犯皇帝,遭杖谪,终身放黜云南。杨慎谪途云南,待罪服刑。因云南人慕他状元第一的才华,云南巡抚郭楠为他“上疏论救,结果被诏,下狱为民”。后来地方人士使知府严时泰高抬贵手,免他“荷戈团操”之役,让他兴教育、结文友,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作育民族地方人才。这样,一个博学的朝廷重犯与有识有胆的云南人相处在一起了。这种相处,使一个才子的囚犯生涯,成了在边疆民族地区传播文化、作育人才的辉煌历程。云南诸多民族人士则受到中原先进文化濡染,成为卓越的地方文化人才。本文以楼为志,对云南人创造条件主动汲取先进文化的胆量和精神;对杨状元以囚徒之身,在滇地对民族人才的培养活动,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2.
赵又新(1881—1920年),原名复祥,字凤喈,别号又新,云南顺宁(今凤庆)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同盟会,后转入国民党。他在短暂的一生中,领导过辛亥云南临安起义,参加过“二次革命”、护国起义及护法战争,是辛亥革命的英勇战士,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著名将领,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英烈。研究他的一生,对于我们研究云南地方史、中国近代军事史和中华民国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绿色是云南的标志。以绿色为主题的旅游产业让“彩云之南”蜚声海内外,除了旅游,绿色也是云南农业的一张王牌。去年6月,本刊以《云南:农产品的绿色王国》对云南农业进行了介绍。2006年是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开局之年,又是一片绿意盎然,我们再次对过去五年(2001—2005)云南农业的发展情况作一个概览式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杨慎 (14 88— 15 5 9) ,字用修 ,号升庵 ,是明代学术大家 ,以博学著称。其著作号称四百种 ,现存 2 0 0种左右。杨慎长于考证 ,其考订著作———《丹铅》诸录 ,风靡一时 ,开清代考据学派之先河。不仅如此 ,杨慎可谓学术全才 ,在诸多方面 ,影响了晚明及清代学风。明代学术演进至清代学术 ,杨慎是重要一环。然而清代考据学后出转精 ,杨慎学术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 ,至今其研究未能全面展开。一、文献整理。 2 0世纪杨慎著作整理 ,一个突出的现象 ,是集中在词曲方面。尤其是散曲 ,如《杨升庵夫妇散曲》(中华书局 1934年版 )、《杨升庵夫妇散曲三…  相似文献   

5.
1638年夏天,51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在云南近两年的游历生活。他几乎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写下了内容极其丰富的《游滇日记》十三卷。篇幅之巨,占了整个《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的五分之二。为我们留下了有关云南山川走向、河流起源、地形地貌、温泉古洞、历史文物、民族风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记载。其中记载的云南民族美食尤其值得关注。云南地处边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之为“化外之地”、“极边之域”。不少人误以为云南民族的饮食多为简陋操制、食之不精。殊不知,徐霞客到云南一看并非如此。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述一次令他大开眼…  相似文献   

6.
古称造诣很高的诗家谓“诗圣”。北宋王安石选诗,将杜甫列为四家之首。但南宋朱熹曾说“太白盖圣于诗者”。故明人杨慎谓“太白为古今诗圣”(清代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但杨慎又说过,“李白神于诗,杜甫圣  相似文献   

7.
一、雏鹰展翅外号“小鲁迅”张子斋(1912——1989)原名应蛟,白族,云南剑川县金华镇旧寨人。父亲早逝,母亲勤劳持家,养猪、煮酒售卖,以维持家庭费用。张子斋聪慧过人,但由于家贫不能上学,只能在私塾就读。私塾先生旧学根底深厚,培养出许多高徒,张子斋是其中佼佼者。他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出口能诵。少年时代就能赋诗填词,被先生夸为“才子”。他与同辈诗词爱好者组成诗社,研讨诗文,见解出众,语必惊人。张子斋不是一个书呆子,对国家大事也具有敏感。“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强占东北三省,剑川县虽是云南西北边陲小县,但在省城…  相似文献   

8.
中国(云南)—东南亚、南亚政务GIS应用系统建设初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项目概况“中国(云南)—东南亚、南亚政务GIS应用系统”项目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与云南省共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中服务于云南省政府的“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系统”(一期工程)的扩展项目,拟下一步申报为国家电子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子专题。二、目的意义云南作为连接东南亚及南亚的桥梁,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面向东南亚及南亚广大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随着中印关系的复苏,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不断升温,国家和云南省对云南与南亚国家关系越来越关注。200…  相似文献   

9.
云政办发〔2006〕47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中央驻滇有关单位《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滇沪双方领导审定同意并正式签署。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二月十二日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十一五”规划纲要目录一、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合作简要回顾二、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经济合作绩效分析(一)对口帮扶成效显著(二)社会事业帮扶合作得到快速发展(三)经济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四)主要经验体会三、上海—云南对口帮扶…  相似文献   

10.
赛典赤·赡思丁(1210—1279年),西域回回人。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他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相当于今天的代省长)。1279年卒于任上。在云南的六年时间里,他执行忽必烈的圣旨建立了云南行省,使之成为中央管辖的十一个行省之一;他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他减轻人民的负担,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治理滇池;他开办学校,传播文化,促进了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赛典赤原是皇帝的侍卫,能提拔到主宰一个省的平章政事,在于他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和为人称道的谨厚  相似文献   

11.
何申 《两岸关系》2004,(9):62-63
7月再去云南,与2月初去云南的心情就不一样了。2月是开中国作协全委会,同时也想领略一下那块神奇土地的绮丽风光;而7月呢,则有一种欲与老朋友重逢的感觉。尽管尚不知参加“情系香格里拉——两岸文化联谊行”的台湾、香港、澳门友人中可有相识者,但一想到去岁在台湾和香港受到的热情接待,我就觉得此次将是非常愉快的。于是,我这个不是特别好走动的人,也就有了半年之内两去云南的旅程。  相似文献   

12.
数字     
《创造》2008,(9):32-32
17人 云南省半年问责754名干部;200吨 黄金周昆明主城垃圾猛增;1.6亿元 帮扶云南莽人和克木人;1108.55公斤 云南科学家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28.6万吨/4.5亿美元 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量值齐增”;  相似文献   

13.
杨明 《今日民族》2023,(2):35-36
明代中后期,在西南边疆的云南,诞生了一位杰出的白族学者,他就是李元阳。李元阳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字仁甫,大理府太和县(即今大理市)人。因世居点苍山十八溪之中,故号中溪。李元阳儿时便喜好读书,尤好文史。嘉靖元年(1522年)中云贵乡试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卷人“大礼议”事件,被贬为江西分宜知县,后又任江苏江阴知县。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闯关东的胶东人都知道哈尔滨有三多:孙汝元的钱多,“吴大舌头”(铁城)的老婆多,“姚半街”的房地产多。“姚半街”本名姚锡九,在哈尔滨的房地产多得难以统计,人送诨号“姚半街”。包工发了不义财姚锡九(1881—1946),名香龄,字锡九,龙口市北沙姚家村人。父亲姚志毅有三子,长子姚九龄。次子姚昌龄,三子姚香龄(锡九)。姚家贫苦,以手工打制鞋  相似文献   

15.
东郭 《新东方》2000,(8):31-31
半阴半阳的阴阳人在神秘的印度达卡有5000位之多,她(他)们聚居在一起,在当地被称为“希贝拉”,梵文是指阴阳两性人,在印度传统中称为“不洁之神”。  相似文献   

16.
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李贽在云南的情况充分说明,他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家。李贽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二七——六○二年)。这时,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社会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在农民起义的推动和影响下,意识形态领域里逐步形成了一股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潮。李贽就是这一思潮的卓越代表。他以“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的英勇气概,以“掀天翻地”的斗争精神,向孔孟道学及其变种的程朱  相似文献   

17.
浙江素以山川秀麗、人文蒼萃而著稱。單從青田縣來看,便可瞭解其一斑。論名勝,青田有倚山傍水、洞府幽深的全國‘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石門洞’;論人才,青田是輔佐明太祖創立帝業的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劉基(一三一一——一三七五年)的故鄉。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賜謐文成。至今在青田仍保留有多處劉基的遺迹,以及後人爲他建立的祠堂和廟宇。前不久我有幸遊覽了他的故里。  相似文献   

18.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當宋王朝腐敗衰落,金兵南侵,汴京(今河南開封)失守,徽宗、欽宗二帝被俘,偏安臨安(今浙江杭州),实行屈膝求和政策之時。他飽嘗戰乱的逃亡生活,堅决主張抵抗金王朝統治者侵略、收復中原,因此遭到執掌朝政的投降派的忌恨和打擊,以致仕途坎坷。陸游二十九歲赴臨安應試,被举薦為第一名,排在投降派權臣秦桧的孫子之前,因此在複試時被秦檜除名。三十六  相似文献   

19.
《清史稿·循吏三》载:“史绍登,字倬云,江苏溧阳人,大学士贻直之孙。以誊录叙布政司经历,发云南。乾隆六十年,署文水知县。时滇盐归官办,民苦抑配,绍登弛其禁,释逋课者数百人。阅三载,配盐之五十七州县(米心)改商办,以文山为法。”(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版第43册第13043——13044页)  相似文献   

20.
张冲(1901—1980),原名绍禹,字云鹏,彝族,云南泸西小布坎人(今属弥勒县)。绿林出身,后为滇军师长、军长,1947年初奔向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回到云南,长期担任副省长,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同志悼词》中有一段话说,建国之初,张冲注意民族团结,在胜利完成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张冲担任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这一段,时间虽不算长,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在民族工作中,如何“发挥特殊重要作用”的问题,很值得重视。但是这一段历史,至今虽只有30多年,记载却相当混乱。已出版的两种有关张冲的传记著作,时间和情节的记载都有错误,如说凉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