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军 《求索》2008,(7):141-143
刑事司法正义应当是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但是现行刑事司法却在实现实质正义上存在阙如。“恢复性司法”是作为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行的一项新理念,既能弥补现行司法在实质正义上的缺陷,同时也能和形式正义相契合。基于现行刑事司法的不足和恢复性司法在实现司法正义上的优越性,我国需借鉴恢复性司法思想,重构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刑事司法公正理念。  相似文献   

2.
“公开执法”是一种先进的执法理念,但是由于对公开执法内在价值的理解不同,公安机关一些执法行为出现了争议。因此,近年发生在公安执法实践中的案例涉及公开执法的内在价值,公安机关执法中应树立“权利优位”意识,遵循正当、合理的法律程序,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正义的看法,目的是保证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符合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执法如山"是传统理念,当今的执法应"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公安机关努力实现"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要刚柔相济,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实现执法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以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正作为一种理念追求,应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重视程序,就需要确保司法活动规范行为过程的公正。本文仅就执法行为规范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冲突调整中的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的程序公正。如二人分蛋糕,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程序,让切蛋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法治发展和执法的症结是没有正确认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公安执法实践中出现的滥用权力的问题推动着公安执法思维方式的变革.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公安执法的职业思维方式,执法实践应由常识思维方式、道德思维方式向法律思维方式转变.公安执法实践在理念与制度上都应贯彻现代法律思维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理念是包含“正义”和“正义实现”理性的对法律最根本的和最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民法所追求的社会正义有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分,由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探析其民法理念的变迁,从而分析在我国特有的法文化传统,经济基础,法律制度条件下,民法理念的定位应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调和,形式正义优先,兼顾实质正义。在坚守一般公平的前提之下,给予个别正义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7.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了执法实践跨越式发展,但不能忽视法治化进程中执法规范方面仍存在的不足。程序正义理论期望以“看得见的正义”来实现价值,其被广泛运用到公权力行使的研究中,这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背景相契合。程序正义原则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该原则出发探究公安执法典型案例,更有利于直观、多角度研究公安执法实践,从而为执法实践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人民法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坚持“公正与效率”主题不动摇,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坚决消除司法不公现象,以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不断创新发展的“枫桥经验”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坚持“枫桥经验”所蕴含的和谐思想,要求在公安工作中牢固树立“两个最大”理念。要着眼增加和谐因素,把“两个最大”理念落实到雏护社会稳定工作中,使公安工作成效更多地体现到增加社会稳定因素、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上;要着眼和谐执法,把“两个最大”理念落实到执法办案工作中,使公安工作成效更多地体现到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正义上;要着眼和谐管理,把“两个最大”理念落实到管理服备工作申.使公安工作成效曼多地体现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惠及人民群众上.  相似文献   

10.
程序正义理念的重构与建立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正义是建立法治社会、进行法制改革不可回避的重要理念,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程序正义”理念蕴涵着“和谐社会”的精神指向及“程序正义”理念的重构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二个层次论证“程序正义”理念的重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数字正义是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对传统正义的转型升级,是数字社会赋予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应当成为新时代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数字司法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数字鸿沟”导致司法触达不全面“、算法黑箱”造成司法推论不透明“、技术机械”致使司法审判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阻碍了司法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在通往数字技术嵌入司法领域的新一轮变革中,还需要从健全数字司法法治化规范体系、强化数字司法系统的安全实用、优化数字司法建设的人才支撑、改进数字司法应用的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强数字司法法治建设,从而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正义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2.
“人大工作应着眼于推进依法治国,改进监督方式,促进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依法规范经济和社会秩序,维护群众基本权利,保障社会和谐。”“执法部门应研究如何将执法为民理念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打造平安吉林虽有很大的起色,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执法部门机械执法,使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重组难以开展。”“司法机关要坚持公平与正义的司法理念,切实提高司法人员素质,杜绝司法不公,为构建和谐吉林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分组审议省人大常委会和两院工作报告时,赵振起、江礼成、马富林、柳加志等代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建设和谐吉林再次成为本次会议代表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执法理念是执法主体对法律的权威性、功能与作用以及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其从根本上制约着执法行为的走向,决定着执法的社会效果。在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是一项基础工程,决定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最终成效。法律至上、权利本位、程序正义、服务优先等四个执法理念应当首先确立,并内化为公安民警的自觉意识,潜移默化地指导具体执法活动,从源头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着的执法不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及其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关于司法职能、司法制度、司法实践的基本观念和根本原理的总和,是我国依法治国条件下需要确立的司法理念。它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多元性和共同性相统一、抽象性和具体性相统一的特点。从价值构成上分析,现代司法理念包含司法中立、司法平等、司法透明、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独立、司法文明七个方面的内容。七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按照司法正义的内在逻辑依次展开,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正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共同统一于法官以司法审判活动释证社会正义的行为中。  相似文献   

15.
论"人性化执法"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性化执法”的实质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执法机关“人性化执法”所体现的是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是正确处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关系。在贯彻“人性化执法”中应以此纠正执法犯法、野蛮执法,要有人道关怀,但不应误解,束缚手脚或法外施恩,蜕变为“人情化执法”。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2,(2):90-90
汪习根在《法学评论》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社会转型致使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欲标本兼治,就应当站在法哲学的高度,辨证施治:在情理法动态平衡中完善释法说理机制;以法律功能二元论为导引创设社会风险评估法律体系;依司法权特质区隔司法调解与非司法调解以优化法律判断路径;在“三位一体”新程序理念下重塑法律协作关系模式;奉执法之互动与人本理念强化民意表达释放机制。  相似文献   

17.
“重实体、轻程序”是公安行政执法中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公安行政执法的程序 ,论述了下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1.产生“重实体、轻程序”这一问题的根源 ;2.从自然正义的角度分析公安行政执法程序的现状 ;3.从形式正义的角度分析公安行政执法程序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到今天,“DNA”已不再是生命科学的一个专用名词。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不断被应用于司法实践。本期“案海”版块介绍的两个案件,都围绕着神奇的“DNA”展开,如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灵活运用于断案过程,考验着每一个执法者的执法理念和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苍天》再现了马锡五同志的感人事迹,观之令人激情澎湃,感喟良久。《苍天》诠释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司法制度与旧中国司法制度的区别,向我们展现了我国第一代人民法官的成长经历和我国人民司法的建设历程;从深层次探究了我国“司法为民,执法为公”的司法理念,回答了新司法制度“为了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曾道漫 《时代主人》2006,(10):32-33
吉安市青原区法院自2001年1月16日挂牌成立以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扎实推行司法为民措施,实现公平与正义,获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谱写了一曲曲司法文明的赞歌,成立短短5年时间就被评为江西省第十届“省级文明单位”,当地干部群众纷纷称赞说“法院绽开文明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