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法律权威维系的两大支柱力量--公正与强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实现情况看,认为司法不公造成司法权威流失,即"司法因不公而无威"的主流观点,在相当程度上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片面化的思维方式;相反,司 法强制力软弱造成司法权威流失.即"司法因无力而无威",在相当程度上却是一客观事实.因此,在坚持"司法因公正而权威"之实践价值取向的同时,主张"司法因强制而权威"更具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巍 《法制与社会》2012,(17):109-110
公平正义作为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司法民主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更应当牢固树立监督者更应接受监督的理念,将民主贯穿于整个检察执法过程中,全面推行"阳光检务",实行检务公开。本文以潘集区人民检察院近年来检察业务工作为依据,围绕"阳光检务"这一命题,重点讨论这种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进一步的完善思路和途径,借助于此实现建设公正、高效、权威、民主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3.
"司法文明指数"是法治评估的一种创新性量化工具。司法文明指标体系,由4个领域、10个维度(一级指标)、50个命题(二级指标)、97个问卷题目构成,在5套问卷中形成了190个变量。该指数通过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实践的实际测量,可以体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程度,反映各地司法文明建设的全景或全貌、强项和弱项,描述随时间变化的司法文明进步轨迹,为其加强司法文明建设提供一面"镜子"。该指数将对法治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促进作用,并为学者、学生和各界人士深入研究全国各地司法文明的状况提供比较全面的基础性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4.
自1999年武汉惊爆全国首例判决书拍卖案以来,全国各地拍卖判决书的情况屡见报端.司法审判的神圣性招致民众的质疑,严重削弱了司法公信力,是导致司法权威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律白条"不断出现.生效的判决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做出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文书,如果连代表着法院最高权威的判决书都无法得到执行,那么司法权威要如何体现?本文通过公民对判决书的拍卖这一现象,分析我国法律的困境--"执行难",进而揭示司法权威流失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没有公开就无所谓正义",司法公开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近年来司法改革工作的重点。虽然当前我国的司法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司法透明度也得到了提升,但从总的来看,当前的司法公开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故本文拟对我国司法公开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涵解读200 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为我国司法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目标——公正、高效、权威。那么,何谓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和司法权威呢?  相似文献   

7.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坚持"三个至上"原则,体现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司法体制改革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和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鹏 《法制与社会》2015,(4):291-292
人们习惯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于是似乎司法透明就可以实现法治现代化.但实际上,阳光中起防腐作用的,是肉眼难见的紫外线.司法本身存在瑕疵,透明只会损害司法公信力.法制的专业化,贵族化.权力本位司法理念的缺失,造成了司法的平民化.法制应该为民众知悉,司法离不开国家权力.解决不了法制与司法的错位,法治之路漫漫.  相似文献   

9.
梁泽 《特区法坛》2007,(5):4-5,10
2001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提出要树立“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的现代司法理念。各级人民法院大力加强法官队伍建设,提高审判水平和进行法院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现代司法不仅是人类解决各种冲突和纷争的权威手段。而且也是体现人类文明重要标志。从这一意义上说,法律的公平与正义只有通过司法的公正才能得以具体实现。因此,司法公正既是司法机关应当追求的目标,也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文章首先分析了权威的三种类型 (即源于信仰的权威、源于传统的权威、源于理性的权威 )以及权威在司法中的体现 ,进而从司法的目的、相对于立法的独立地位 ,司法价值取向的多元性等方面论证了司法何以需要权威 ,并认为现代社会司法权威的特点乃是在于其是一种制度性权威而非个人权威 ;其为人认可的原因是形式公平而非实质的正确 ;其总是被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个层面分别论述了现代司法权威的保障机制 ,前者要求 :法官要有为公众信服的较高素质 ;司法要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要通过程序的正当化维护司法权威。后者要求 :正确地处理好司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司法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最后 ,文章在简要分析了司法权威在中国缺失的原因后 ,从 9个方面就司法权威在中国的复兴提出了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司法信任是人们基于相信司法机关能够公正、高效处理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心理预期,依照法律规则的指引积极利用和参与司法,并对法官、司法程序、司法裁判及司法制度表示充分的认同与遵从。司法信任的有无与多寡将决定公正、高效、权威司法制度建设的兴衰成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转型对原有信任环境及信任基础的破坏、司法亲和力的下降、职业法官专家系统尚未建立、对司法有限性的认识不足、对司法程序的参与度不够,是我国司法信任缺失的主要原因。要增进我国的司法信任,最终建立高度的司法信任,必须坚持增进司法信任与促进公正、高效、权威相统一,推动人格信任向系统信任延伸,促进交往信任向普遍信任拓展,激励依存性信任向主体性信任转化。  相似文献   

12.
武树臣 《河北法学》2011,29(3):19-30
施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确立和提升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力的大敌是"司法不公"。"司法不公"源于"司法不一"。"司法不一"源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又源于"成文法"的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引进"判例"机制,实行"裁判自律",实现大体相同的案件得到大体相同的判决。以此来确立和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近年试行的案例指导制度应当继续实践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许克 《法制与社会》2013,(17):112-113
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规模,无纸化办公、智能化管理、数字化审判等方面的应用初见成效。然而在实际建设中,部分法院对于信息化认识存有偏差,认为"信息化"就是"高技术化"、"数字化","网络化",陷入了技术论的误区,而从本质论和逻辑的视角看,"信息化"是以高技术化为载体的一种"公开化"、"公平化"与"公正化",其建设的主要目标应是审判全过程的透明与公开。基于此逻辑认识,本文将以温州市鹿城区法院为研究样本,总结其在信息化建设中运用信息技术统筹审判取得成效,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和探析法院审判业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前瞻性问题这三块内容来分析如何推进信息化时代的司法与审判程序更加规范,效率更加高效,信息更加透明,司法更加公正。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三中院立足'透明度高、权威度高、满意度高'的发展定位,以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为核心,着力落实司法责任制;以打造阳光法院、透明法院为目标,着力构建司法公开机制;以保障诉权和便利诉讼为目的,着力构建便民司法机制;以促进程序公平为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公正司法机制;以强化审判中心诉讼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统一适法机制。三...  相似文献   

15.
时下许多人"信访不信法",其实质是法律权威缺失,司法裁判不具有终局性;其要害在于人治的司法大于法治的司法。所谓"司法无信,焉能信之",前一个信为诚实而不欺;后一个信为可靠而不疑。当司法者不能排除干扰"一断于法"时,人们只能敬而远之。此乃司法之不幸,更是国家之不幸。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此不正常现象必须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6.
正司法公开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要求,透明的司法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影响性诉讼中的法官权威,还能够向社会传递司法运送正义的价值理念,塑造理性的法治思维和观念。司法公开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展现正义的一种理性方式,由此决定了推行司法公开不能"为公开而公开"。庭审直播固然能倒逼庭审规范,但绝对不能出现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评估体系在功效定位、制度设计、指标设置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要求。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管用的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评估体系。新的评估体系应当坚持回归司法本位、体现公信逻辑、科学均衡设置指标的基本原则,设置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多层次的评估指标,强化多维度的校正反馈、多形式的结果运用。在指标体系设计上,可以通过“标准化指标+个性化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从“司法公正性—司法透明度—司法廉洁性—司法影响力—司法满意度”5个向度出发,形成一套适应法院工作实际的指标体系,确保评估出各地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18.
卢静 《法制与社会》2012,(19):151-152
宣传工作一直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当今这个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做好法院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法院宣传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巩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基层法院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和法院公信,向群众展示法院公正廉洁为民司法的良好形象,切实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实现"阳光司法"。  相似文献   

19.
司法公信力是公民对司法机关作出具体司法行为的认同力,是司法建立在公众心中的信服状态。司法公信力对树立司法权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公信力的司法形成不了法律救济的应有权威,同时也难以树立法律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形象。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2月27日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推动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提升司法能力、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推动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主义法制环境"。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灵魂,是司法机关工作的目标、价值的追求。文章将从司法公信力基本理论着手,介绍司法公信力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价值体现,分析目前我国司法公信力存在的不足,并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司法功能与司法公正、司法权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达到解决纠纷、稳定社会的司法目的 ,首先要依靠司法公正。而作为实体公正的司法公正与作为程序公正的公正司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成为导致司法不信任的口实 ,从而影响人们对司法判决的信从。克服这一局限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树立和强化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现阶段我国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权威缺失的现状几乎到了可怕的境地。必须正确认识制度权威、法律权威与法院权威、法官权威之间的关系 ,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确保司法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