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是中国历代思想家最重视、使用频率较高的伦理概念之一,是中国历代诸多伦理范畴群中的重要成员,同时,忠还被赋予了崇高的伦理地位.基于这几个方面的理由得出忠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要范畴的结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相似文献   

2.
党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贯追求,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各时期都把保持党的纯洁性摆在党建的重要位置,而严格党员标准,提高党员质量则是作为保持党纯洁性的基础。本文主要考察中共在成立初期对党员标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探索以及革命建设实践中纯洁党员成分、开展的整党整风运动等对党员标准转变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贯追求。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各时期都把保持党的纯洁性摆在党建的重要位置;严格党员标准,提高党员质量作为保持党纯洁性的基础。本文主要考察中共在成立初期对党员标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探索,以及革命建设实践中纯洁党员成分、开展整党整风运动等对党员标准转变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于奇 《世纪桥》2014,(12):35-36
我国《仲裁法》第2条没有明确规定民商事侵权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而国际公约、域外立法、国内仲裁实践均以认可并开展了民商事侵权纠纷的仲裁。笔者认为符合可仲性标准的民商事侵权纠纷应当属于仲裁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5.
西路军史很长时间里是中共党史研究中的一个复杂问题,回顾这一研究过程,政治和学术的关系以及党史研究者如何处理这一关系,成为党史研究的首要问题.党史研究的党性和科学性归结于实事求是,因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努力寻求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思想解放运动,先后经历了以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议题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和以对毛泽东个人评价的讨论为核心议题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前后两阶段从总体上呈现出一致性,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以恢复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勇气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全力推动和党内中高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参与,及时而又正确地开展反对“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的积极的思想斗争。这些一致性,为我们今后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继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是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也是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并以此来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样,也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发展,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试析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已成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考察办法需要立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际,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为方向,充分借鉴和运用伦理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知识,逐步建立一套科学、  相似文献   

9.
吉林,历史上长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政治需要在清代成为省城,是清政府统治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水陆要冲、军事重镇。为此本文从吉林成为一个因军事、政治因素而兴起的一个典型城市这一个案来探讨传统时代政治中心城市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密云县在传达和贯彻落实中央农村政策的实践中,引起了对过去农村工作的极大反思,同时也遭遇了思想上和工作中的困惑。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改革的初步实践却开始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979年密云县农村改革启动的情况,是微观研究全国农村改革的一个视角,反映当时全国大多数农村的普遍状况,更突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特性,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11.
俞艳庭  李梅 《理论学刊》2012,(1):108-114
中国传统诗学高度政治化.考察先周诗功能的演变过程,可以清晰看出上古诗学政治化的大趋势.与中国古代“原始巫觋文化—巫教祭祀文化—西周礼乐文化”的演进方向一致,先秦诗歌的功能经历了一个“巫术功能—巫教功能—礼乐功能”的演进过程.诗功能的演变呈现出一种包客连续模式,即新的诗歌功能产生时,旧有的诗歌功能并未消失,依然以各种形式显现出来.这也与中国古代社会包客连续型的文化发展模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洪富忠 《党的文献》2019,(6):110-116
由于国民党的全面封锁和对舆论的控制,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共国际形象存在缺失和被误读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建构中共国际形象上作了许多努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二是为信息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在这些渠道中,大后方的外国记者,尤其是英美记者,是中共国际形象建构的重要中介。通过一系列举措,中共向国际社会展现了自己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真实面貌,其政策主张和英勇抗战事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相当程度的认可,抗战之初中共国际形象缺失和被误读的状况得到了改善,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共的国际知名度也逐步提升。虽然中共加强对外宣传及海外人士对中共有关事迹和信息的传播,对中共国际形象的建构和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以甘肃省四清工作队员为中心的考察,可以看出中共中央为了掌控四清工作队员,进而控制运动走向,展开了系列制度安排,包括工作队员的培训与选拔、政治待遇与生活保障、组织安排、奖惩与整训、检查和鉴定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制约了四清工作队员在运动中的行为选择,保证其最大程度地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初步思考集中体现在《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和《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两篇重要讲话脉脉相通,首次集中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历史地位、科学内涵、正确方向、基本目标、方法论等问题,初步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向何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怎样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这四大基本问题。这两篇重要讲话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标志性成果,将其确定为这一重要论述的理论起点较为适宜。两篇重要讲话中的主要观点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5.
中共领导的现代革命的特点与优点之一是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中央苏区既不是革命的策源地,也不是革命功成之所,但却是革命承转的关键一环。具有乡土"气息"的知识分子通过身份认同与革命传播的传统职业化等途径,重塑一种"关系",成为乡村社会的"熟人",然后顺势把革命引向乡村社会。乡村社会认同的危机与中共革命中信仰与组织重建的困境,革命文化与农民意识的相互激荡,充分体现了中共党人理想信念之力和脚踏实地之功。  相似文献   

16.
马冬 《党史文苑》2016,(4):20-23
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延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时代化和民族化的教育宗旨,政治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原则,灵活化和丰富化的教育方法,专家化和多样化的教育师资,实用化和精品化的教育内容的教学实践,独辟蹊径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学途径,事半功倍地解决了抗战紧缺的军事和政治干部,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政府对福州救火会加以改造,清除传统势力的影响,使公权力嵌入救火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政府之所以采取改造方针,主要基于现实需要,地处对台前沿、城市建设的缓慢、公安消防力量的不足、街道组织功能的缺失,使福州火情仍较为严峻,只有调动民间力量,才能有效遏制火灾,因此救火会得以延续,虽曾两度撤销,却能迅速复兴。但较之解放前,福州救火会性质有所改变,其业务以消防为主,受到政府严格管理,并不再以神缘为纽带,依托社境组织运行。救火会性质的嬗变,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综合反映,政府的改造举措客观上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毛胜 《求实》2011,(11)
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邓小平在这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  相似文献   

19.
1951年底陈云开始酝酿"粮食统购"问题,中国共产党决心实施粮食的统购统销。1952年,由于受到资金短缺等因素的限制,江津县政府未能在粮仓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打击私商、清理财经干部与调整财经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初步控制了粮食的加工与销售市场。这些未完成与已完成的准备工作,一起构成统购统销的准备过程,并逐步引导中国农业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步入计划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20.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