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刑事法治视域中,刑法之“善”不但应当注重对秩序之维护,而且也应当注重对自由之保障;刑法之“恶”既要重视对犯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和资格之限制或剥夺,也不能忽视对国家刑罚权的限制。然而,我国刑法之“善”与“恶”均具有偏重性。实现刑法之“善”与“恶”的均衡性要求在立法上应当:将更多的侵犯个人利益且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化;缩小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犯罪的死刑适用范围;加快罪刑法定原则之“司法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80后”作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享受时代眷顾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痛”。“80后”在成长道路上所面对的重重困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为人之惑”,亦即如何“为人”。像韩寒、郭敬明等虽为“80后”中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的代表,但他们大多并不明白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悌)是他们走向未来、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之“根基”的“根基”。对“孝悌”二字的认知与践行,是“80后”及其以后几代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重任的人必须具有的“上岗证”。  相似文献   

3.
从“钱学森之问”的视角看“概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发现“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对实践教学在“概论”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2)教学环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3)执行的随意性强,缺乏规范性管理。深化“概论”课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在“尊重的教育”理念下实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在关键历史节点接续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等重大课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辩证智慧。与“两个务必”相比,“三个务必”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下提出的,并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二者又具有相同的价值旨归、功能导向和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知“变”与“不变”的关系,坚持在“变”之要求中把握“不变”之根基,并以“不变”之根基应对“变”之考验。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其关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又相互促进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条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根本体现和检验。  相似文献   

6.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协和政党制度建设的60年,是“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相统一的实践探索的60年。60年来,人民政协在曲折中发展,政党制度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其意义深远:保证了在中国能够实行“一元领导”.提供了在中国实现“多元参与”的保障,辩证地处理了“一元领导”与“多元参与”的关系,科学地探索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道路。给予我们一些重要启示:要充实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内涵.增强人民政协组织的包容性,加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化;一定要既坚持“一元领导”、又要保证“多元参与”,既注重巩固制度之根基、又注重开发制度的合法性,既进行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又在实际中认真践行。  相似文献   

8.
“濠梁之辩”是惠施与庄子诸多论辩中是非争议最大的一个。从逻辑角度看,其中的是非问题比较明显;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由于两人的出发点、认知目的和认知态度各不相同,因而有了价值层面的论证与事实层面的论证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涉黑”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是我国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阕释“涉黑”组织之特征,继而正确把握青少年“涉黑”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如何实现“中国梦”成为全国人民不断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作为统战工作来讲,就是以“同心”思想引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1.
钱穆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学者,虽以史学成就著称于世,但其文学修养也相当深厚。在文学研究方面,他熟知中国古代文学的底蕴与精义,其阐释和分析,显示了绵长修远的诗学精神。在文学之根、和合之美、人生诗化等方面,钱穆汲取古代文化的母乳,在此基础上丰富现代文论言说的底蕴,学术目标变得具有理性的可感性和可握性,其充满历史意识与诗心情趣的文学观念,彰显了一种有根的中国诗学。  相似文献   

12.
树立现代大战略观、大经济观、改革创新观和大人才观,实行领导观的与时俱进,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决策方向正确和内容科学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著名民法学家杨立新教授是当代中国研究亲属法最卓有成效的学者之一,其亲属法研究生涯已逾30年,引领和见证了中国亲属法理论的现代化。杨立新教授倡导对身份关系的现代解读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亲属法理论研究的腾飞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其亲属法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亲属法理论体系、亲属法一般理论、婚姻法律关系、亲子法律关系、亲属法律关系、亲属财产法律关系、中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的起草思路与总体构想等方面。杨立新教授几乎对亲属法领域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做了深入创新的研究,不少领域的研究和课题都处在领先地位,其中大部分的观点已经被国内学界奉为权威和经典,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亲属法理论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三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在涉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有以下的三种形态: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这也是“哲学”为“人”“开显”出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都有哲学的历史发展根据,因而也是哲学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哲学从古代希腊开始,确立了自己的学术特征:哲学为一种自由的智慧,为自由的学问。哲学的历史乃是自由深化和学术完善的过程。哲学进一步的发展,使哲学在深层次上成为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学问,理解这段哲学的历史,不妨重新探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提出的“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具有优越性这一思想,从实践理性的自由意志进入实际生活,不失为理解上个世纪欧洲哲学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17.
三权分立学说作为近代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石,也在译介西方学术的高潮中被介绍到近代中国来。目前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研究涉猎甚少。本文拟重点以梁启超为核心对该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其对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介绍、评介及其在近代政法制度理论建构中的运用情况。本文认为,梁启超吸收三权分立学说中之权力制衡的思想精髓而扬弃其不适合国情的理论架构方式,对当代制度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理性和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笛卡尔主义的代名词,哈耶克不满"理性"和"理性主义"长期以来被其独享和滥用的局面,尝试和寻求对理性和理性主义的正名。通过对理性的重新表述和在理性主义之前加修饰语的办法,从逻辑层面上将这两个术语加以提升,区分出滥用理性的"建构理性(主义)"和有效利用理性的"进化理性(主义)",为自发生成的进化理性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提防个体自由遭受源于建构理性的计划和极权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9.
于坚作为新生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口语化写作已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在散文创作上对诗性精神的坚持和建立,为当代散文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民间写作立场的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矛盾冲突的焦虑,使他的散文充满了自由、浪漫而不飘浮的诗意,为当代散文拓展了表现空间,也使他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进程中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自由的精神境界、本真的人格修养和灵动的处世艺术皆来自对道的求索与体悟,而他的这种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精神以及他为人类设置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对当今社会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