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醉”木薯     
没实行计划生育之前.一个家族中经常有“老侄嫩叔”的现象。我家也是,我8岁,表哥(大姑妈的儿子)12岁,幺叔(表哥叫他小舅舅)11岁,我们几个经常凑在一起玩耍.捉鱼,摸蟹.捡野果……乐趣多多。那时候治安好.大人也不怎么管我们.一般都由我们疯玩。我们特别喜欢去表哥家,他家依山傍水.可以搞很多节目。  相似文献   

2.
"廿八叔"其实是父亲那辆28寸凤凰牌自行车。车子是1983年的夏天,父亲去省城担任高考评卷员时买回来的。买回车子那天,父亲从日出骑到日落,硬是将"廿八叔"从省城骑回到镇上。虽然一路上风尘仆仆,疲惫不堪,但父亲却异常兴奋,毕竟在当时拥有"廿八叔"的为数不多。记得父亲的"廿八叔"一回到家,我和姐姐就乐不可支,  相似文献   

3.
为爱而死     
河南平顶山市沼平湖,依山傍水,风景如画。这儿是我的家乡,每年冬季,大雁都来这儿栖息。 30年前,一个冬天的傍晚,10岁的我和全家人正在火炉旁取暖,隔壁四楞叔闯进我家,神秘地耳语几句,硬拉我去了沙滩。 四楞叔扛着枪,我紧跟其后,  相似文献   

4.
铬馇     
李迪 《人民公安》2012,(17):59-59
过了花甲之年,回忆童年。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铬馇。,铬馇是什么?好吃的。我小的时候是在老家长大的..父母忙着革命.就把我送回老家交给我叔婶儿。老家在河北省滦南县多余屯。没边儿的平地。没边儿的高粱.与乐亭隔滦河相望。河水清亮.乡音混浊。滦南叫“兰南”,乐亭叫“涝亭”。叔婶儿当亲儿子养我,第一天就杀鸡。我听见鸡叫,就哇哇哭,不让杀.心疼它。叔还是杀了。吃饭的时候端上来我就不吃。怎么央求也不吃。叔就说利头这孩子仁义,从小看大!利头是我的什么都好,都瞅着心痒。铬馇这东西,到老了我都想吃。有机会一回老家,还没到开饭时间就张嘴问,有恪馇吃吗?有!有!少了啥也不能少了它!人家总是这样先从精神上满足我的。我一听,就关不住口水。真灵!都成巴甫洛夫的试验品了。  相似文献   

5.
饹馇     
过了花甲之年,回忆童年,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饹馇。饹馇是什么?好吃的。我小的时候是在老家长大的。父母忙着革命,就把我送回老家交给我叔婶儿。老家在河北省滦南县多余屯。没边儿的平地,没边儿的高粱,与乐亭隔滦河相望。河水清亮,乡音混浊。滦南叫"兰南",乐亭叫"涝亭"。叔婶儿当亲儿子养我,第一天就杀鸡。我听见鸡叫,就哇哇哭,不让杀,心疼它。叔还是杀了。吃饭的时候端上来我就不吃。怎么央求也不吃。叔就  相似文献   

6.
黄燕 《当代广西》2007,(18):21-21
品茶是我的嗜好。这幺多年来我仍然不能接受咖啡,忘却不了在茶馆品茗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我和卯林哥     
卯林哥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可是他却空有一番梦想,没能飞起来. 他是我二伯伯家的儿子,上有三个哥哥和四个姐姐,行幺,与我同岁.所以与我一起摔着抱腰、吹着箫笛长大. 虽然他比我晚一年上学,但我们一起赶上了那个不负责任、超了生就躲计划生育去的老师,与全班大部分同学一起还没上完一年级就辍学了.由于家里的活儿有7个哥姐和父母们做,卯林哥便有了更多的时间玩耍.大约就在我上三四年级的时候吧,一次他来找我,要在我家竹林里砍棵小竹子做箫,我惊讶:你会做箫吗?  相似文献   

8.
丁基实 《春秋》2011,(5):26-31
我叙述先叔丁惟汾的生平是力不从心的,因为在我的一生中,与先叔丁惟汾直接在一起的时间,是寥寥可数的。辛亥革命时代,我还是不足十岁的孩子;国共合作时代,他忽南忽北,奔走于广州、上海、北京之间,两人虽能晤面,也是来去匆匆;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叛变革命以后,我与先叔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营垒。  相似文献   

9.
彭伟 《人民公安》2021,(5):52-53
在武汉警察博物馆新中国展厅内,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日记本。经过60余年的风风雨雨,日记本的纸张已带着岁月的沧桑,有些地方还因脱线而散落。然而,其貌不扬的它,却记载着新中国第一代女交警邱益英的亲身经历。除了邱益英的生活和工作的琐事之外,日记本里还记录了她被毛主席接见的难忘时刻。  相似文献   

10.
自从升入中学以后,我们便又增加了一门新课——《公民》。它教我懂得了许多以前不懂而生活中又十分需要的东西,并且帮助我解决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去年冬天发生的那件事,至今使我记忆犹新。那天一大早,叔叔高兴地来到我家,进门就说:“小娜,我今天去北京,有什么东西要捎吗”说着,把七八盒糕点放在桌上。“没啥可捎的。”我边说边要看看盒里装的是什么点心,因为我知道,他是去婶婶家,礼物肯定挺高级。“别动,千万不能动!”叔连忙阻拦我:“里面  相似文献   

11.
叔雅先生     
在我的一生中最难忘怀并且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无疑就是刘文典(字叔雅)先生了。我20世纪40年代在云南大学文史系读书,曾师从叔雅先生学习《说文解字》,毕业留校后又同在文史系教书,直至先生去世,相交10余年。回首往昔,先生的音容笑貌宛  相似文献   

12.
我在云南     
云英姿 《今日民族》2014,(10):60-60
<正>十六岁那年我独自乘坐火车,第一次踏上云南,去幺爷爷家过暑假。而他青年时从家乡到达宣威开始新的工作,此后娶妻生子,直到死去,埋在了这片大地。那个暑假我记住了鸡油的香气,放在米线里面,飘在热腾腾的米线上方,一碗平凡的米线于是充满魅力,让人想起来就欢愉。二十岁的时候和父亲一起游到大理,清晨苍山上有云朵不断升腾涌动,洱海上烟波浩渺,天地之美无法抗拒。后来我们还吃到玫瑰饼,纯美并且巨大,  相似文献   

13.
局长是在一天早上发现日记本不见了的。日记本放在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里,抽屉每天都上锁。但前一天下午,局长走时忘记锁了。然后,日记本就不见了。  相似文献   

14.
《时代潮》2001,(19)
秋天又到,看那飘零的落叶,心中就想起分别50多年在台湾生活的四叔。50多年了,四叔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脑子里越来越模糊,但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四叔是1948年离开祖国大陆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的。毕业后去了台湾,当  相似文献   

15.
乡村砖瓦窑     
正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条子砖,砖瓦窑的规模越来越大,本土小型作坊式的砖瓦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半机械化的大型窑厂,经营者大都是福建过来的老板。机器搅拌黄泥巴,机器制作砖坯,除了人工搬运砖坯外,基本上不需要手工了。这让我想起少年时代家乡的砖瓦窑来。那时候,只要靠近鄱阳湖港汊边上都会有小型的砖瓦窑,方便运输。我们村就在鄱阳湖边,村里也有一个窑厂。窑厂归公社所有,师傅也是从附近生产队抽调上来的农民。记得当年细叔就在窑厂工作,我经常去那儿玩。  相似文献   

16.
黑叔     
走出校门,我便分配到乡下总支工作。总支后面有座山,黑叔一家便住在山脚下的小屋。  相似文献   

17.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将个人梦融入企业发展梦,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这是翟海波写在日记本扉页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给了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举世震惊的5·12特大地震中,无数鲜活的生命之花瞬间凋零,华英不幸就在其中。华英是幺姑的长女,也是家中唯一的女儿,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比我小两岁。由于她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华字,我很早便知道有这个表妹。然而几十年来,我和华英却从未蒙面,只依稀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一些关于她们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个日记本。本子不大,也就巴掌大小,红色的塑料外壳,裂了好几条缝,里面的纸也已经发黄,看得出有些年头了。  相似文献   

20.
正求学期间立志抗日1924年,我出生于山东长清县(现济南长清区)孝里镇。童年时期,我和叔兄朱诚喜跟随父亲朱保存读书,初级小学毕业后,考入长清县第七区崮头第八高级小学读书。高级小学校长孟琴轩是朱诚喜的亲舅舅,在校学习期间,我们经常到他办公室去请教。交谈中,校长经常提起"九一八"事变和济南"五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