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现实主义到现实》是新小说派领袖人物阿兰·罗伯-格里耶的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中最后一篇文章.这部论文集被称为新小说的宣言书.在这篇论战性很强的文章中,罗伯-格里耶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观点,对我们理解现代小说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新小说的新观念技巧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对现实主义概念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局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重现的镜子》(1985)、《昂热丽克或迷醉》(1988)和《科兰特的最后日子》(1994)构成了罗伯-格里耶的“传奇故事”三部曲。在这种新自传写作中,虚构人物不仅仅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替代,经由他们,自传空间和想像空间还可以达到共谋。也就是说,叙述通过“迂回”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3.
Resume:Commepone--drapeaudunouveauroman,Robbe--Grilletnecessejamalsdefairescsexplorationsvers((unevolepourieromanfutur)),cetarticleessaiedenonsmontreriescaracteristiquesdesonnouveaulabyrinthe,p)wttpourune)evolutiondNewYOrk.《纽约革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本小说在罗伯一格里耶的众多著作中并不引人注目。这部曾被巴尔特誉为“具有‘莱布尼兹式’的完美,但又‘变幻不定”’①的作品发表于1970年,它除了一如既往地显示出作者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去表现事物纯客观的存在,剔除人为性的创作特色外,还伴有许多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罗伯-格里耶《在迷宫》和加缪《局外人》两部小说,说明罗氏和加缪在表现荒诞和反抗荒诞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和超越。以反传统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艺术形式揭示并反抗荒诞是两者小说最为重要的相似之处,而且这种倾向也始终贯穿在法国现代和后现代作家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5.
《黛莱丝·拉甘》的主题结构冯寿农《黛莱丝·拉甘》(1867)是埃米尔·左拉(1840-1902)早期写的小说,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已经开始构思和酝酿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这部小说是他的自然主义实验小说的典型作品。他发表这部小说后不久就着手建造一座小说大...  相似文献   

6.
论新小说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回顾“新小说派”涉足法国文坛是五十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崭露头角的一批新小说作家,从边门进入出版界,借助几个近乎第二流的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得意之作:象罗布——格里耶的《橡皮》(1953)、《窥视者》(1955)、《妒忌》(1957);比托尔的(《途经米兰》(1954)、《时间的支配》(1956)、  相似文献   

7.
周婷 《法国研究》2010,(4):55-58
《夜巡》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写下的一部新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具有莫迪亚诺早期作品的典型风格,即现实与臆想的糅合与叠加。本文将从小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入手,结合作家的成长经历、二战背景和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来分析探究作家对这部小说的基本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8.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本洋洋五十九万言、厚达775页的大书:《新小说派研究》。这个题目对所有外国文学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读者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该书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编选了新小说派的一些重要文论,如萨洛特的《怀疑的时代》,罗伯-葛利叶的《未来小说的道路》,布托尔的《作为探索的小说》,等等,共十篇,这是该书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部分,从中我们可以较详尽地了解新小说派的理论。第二部分选录  相似文献   

9.
宋学智 《法国研究》2004,(1):182-191
法国"新小说派"崛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它在哲学思想上背弃了存在主义,在文学艺术上穿越了意识流.代表作家有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和克罗德·西蒙,他们标举"反传统"的大旗,以令人惊异的笔锋,在充满"谎言的世界"里进行各执一端的"反小说"实验,大胆探索"未来小说的道路".六十年代初,新小说派的理论和创作开始广泛影响欧美,并风行至亚洲,引起了我国文学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式小说的终结:故事、人物的瓦解传统小说的基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跌岩起伏的情节、丰富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深刻感人的主题寓义。拉法叶特夫人(Mme De La Fayette,1634—1693)的《克菜芙公主》代表了法国这一类小说最初的重大成就。尔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相继问世使它登峰造极。所以,传统小说又称“巴尔扎克式”的小说。罗伯—格里耶认为,巴尔扎克式小说随资产阶级的胜利而达到极盛。然而,二十世纪的世界和十九世纪已经迥然不同;人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认识都起了重大变化。“上世纪的小说创作在当时是生机勃勃的,而在今天,它只剩下一副空洞的程式,只会对那令人讨厌的模仿有用。”米歇尔·布托尔也指出,在一个不断演变的世界里,旧的小说技巧已不再适合表现“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了,小说领域必须进行“激烈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漩涡里苦恼的艺术魂——读尹贞慕的《蝴蝶梦》李秀美尹贞慕的小说引导着我每当火一般的烈日逐渐离我远去,习习凉风吹进心扉时,我便开始读尹贞慕的小说。尹贞慕算不上是一位多产作家,但我与尹贞慕的作品相伴已长达十个年头。尤其是,这部作品是继《田野》之后第...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学者菲利普·勒热讷的"自传契约"理论话语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以卢梭等为代表的传统自传文本为分析前提的理论建构。他坚守自传文类不能混同于小说的红色底线,为自传文类正名,为自传文体立法。面对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法国"新自传"对"自传契约"的挑战,勒热纳初期一度反映强烈,不无忽略了"新自传"在理念及形式上对传统自传的"新的互补"价值。我们认为,勒热讷的"自传契约"是有关传统自传秩序的原理之一,我们必须维护之。我们不能因为新的自传种类的出现,而把小说的秩序原理混同于自传的。事实上,我们应该发展勒热讷"自传契约"的内涵,用"新自传契约"来概括后现代自传的秩序原理,唯有如此,自传这一文学类型才能趋向丰富与成熟。  相似文献   

13.
金莉 《美国研究》2004,18(4):119-129
20 0 2年初 ,一部创作于约 15 0年前的小说手稿《女奴叙事》由美国沃纳出版社出版 ,并很快轰动了美国学界。这部作品因其对于非裔美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以及它重见天日的传奇过程而成为这一年中的重要历史事件。185 7年的春天 ,一个名叫汉纳·克拉夫茨的混血黑人女奴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种植园里逃了出来。她装扮成白人男性 ,往北一直跑到新泽西州。获得自由之后 ,克拉夫茨开始创作小说 ,叙述了她作为奴隶的生活经历 ,而她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女奴叙事》。这部长达 3 0 0页的手稿在静静地躺了一个半世纪后 ,在 2 0 0 1年被哈佛大学的非…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孤独和交流障碍的主题贯穿马尔罗全部作品的话, 它在《人类的命运》中尤其突出。人从根本上说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整个作品的悲剧主题。《人类的命运》这一题目让我们联想到帕斯卡尔,他把人类的命运看作死囚犯的命运,而马尔罗把它比作禁闭者或失语症患者的命运, 从而暗示了人类注定无法沟通的悲哀。在谈到这部作品时,马尔罗在一封写给加埃唐·皮康的信中写道:“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当然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显然是您称之为帕斯卡尔特性的东西。”本文从这个思路出发,旨在对《人类的命运》中人的孤独和不可沟通性在文本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从这一侧面揭示出马尔罗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曾念群 《新民周刊》2015,(22):112-112
1818年,英国诗人雪莱的19岁娇妻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被后世多次改编,并成为大银幕最早的科幻蓝本和恐怖题材——其中摄制于1935年的《科学怪人的新娘》本是1931年《科学怪人》的续集,却超越前作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科技革命在苏联蓬勃发展,并给苏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作为时代风雨表的文学必然会在这方面有所反映,《挑选的权利》(1970年)就是较早描写科技革命的一部文艺作品。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苏联开展科技革命的一个侧面。小说问世后曾得到评论界的好评,说小说“嗅到了与工人阶级的先进趋势相适应的智力活动的气  相似文献   

18.
文雅 《法国研究》2008,(3):67-71
庞大的隐喻是支撑起《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小说的重要修辞手法。很多学者在对该隐喻进行热情关注和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借代手法在普鲁斯特美学世界的重要性。法国著名文学批论家热奈特指出,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隐喻和借代实际上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本文旨在通过这两种修辞手法在作品的运用,对其紧密相连的关系作一论证。  相似文献   

19.
曾朴不仅是晚清知名小说家,也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翻译家。1912年辛亥革命后,曾朴从法语翻译了雨果的名作《九十三年》,并将其题为“法国革命外史”,刊载于《时报》。曾朴于此时翻译《九十三年》,虽然明显地包含着应合中国革命时局的动机,但作品高扬人性的主题却超越了单纯的政治革命,表达了“诗人”的革命理想。译者曾朴的“诗人”身份以及他对作品的细致解读又使他进一步阐发了作品“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道主题,因此使这部小说在当时显示出一种“不合时宜”的思考革命的理路。  相似文献   

20.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