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生活在战乱频发、动荡不安,又充满生机、变革图新的春秋时代,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不乏对战争问题的探究。“道”是干、是源,而老子的战争观是枝、是流,是对“道”的运用。在对“道”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从战争论、兵略论两个方面透析老子的战争观,展现老予战争观的精神实质,并指出老子战争观对后世特别是兵家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3.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哲学和人生两个层面阐述了“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道”作用于人生,是治国用兵之良方,休生养性、为人处世之秘诀。  相似文献   

5.
论“道”     
关于“道”的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有人说“道”是物质的,因而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有人认为“道”是精神的,因而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人出来调和,提出二元论。在一些研究文章里,也曾见到把“道”概括为世界的本体和规律的,也曾见到有人  相似文献   

6.
老庄都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老子哲学注重的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观察,立足于社会批判;而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他所谓的“心斋”、“坐忘”的主体,正是美的观照得以成立的主体,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根据。从美学的视角来把握他的哲学思想,是最恰当的。魏晋“玄学”在实质上是道学,并以庄学为中心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后世在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统一,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恒无为”是“恒道”思想的基本实现形式,是遵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实现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得、大为。“恒道”思想所孕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价值底蕴,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9.
如何进入海德格尔,近来有“海德格尔与天道”“道家与海德格尔”等文面世,这些文章内容有很多商榷的地方;海德格尔确实了解老子及禅宗思想,但有人据次此却大做文章,殊不知,已谬之千里矣;老子的道生万物之道,与西方的理念、实体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典型的存在者,是海德格尔所拒斥的对象;“道”与“存在”不在一个层次上。海德格尔立足于此在之人,路径近似于儒家;其思维模式颇有东方传统的模糊性、整体性、直觉非逻辑性的特征;其为学方法接近佛家的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如海德格尔推崇现象学的“在现象背后一无所有,现象本身即是指南”(歌德语)。  相似文献   

10.
道家生命哲学是道家诸子(主要是老聃、庄周等等)关于生死以及生命来源、发展、本质以及生命境界问题的基本观点。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都是由生死观入手,进而多方面展开来论述生命哲学的;与儒家的“重生恶死”倾向不同,老庄遵循“道”的运行,将生死作为自然运行的两个相互转化的阶段。在这共同的思想倾向之下,老子提出了人的“得道而生”和“随道而死”;而庄子则从“养生”入手,并在“好生”的基础上突出论证了“生死齐一”,二者最终将生命的过程解释为自然大道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语素有其深刻内涵."道"首先是"十字道",也即郭店楚简中的"(衍)"("(衍)"),意指一种不可识、不确定、模糊一团的生命体验与认知.其次,老子从多方面对这一模糊之"道"予以阐释,正是在不确定中通过用"巫"和取"中"来寻求确定性.最后,"道"作为哲学语素的另一层涵义,即通常所认为的"一通道",在"一通道"中有效地防止不确定性是老子"法自然"的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2.
《老子》和《纯粹理性评判》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纯粹知性认识角度描述它们的“道”和“自在之物”。康德坚执现象与“自在之物”的根本区别,走向了二元论;《老子》借助生存哲学走向了“道”与万物的混沌统一。实践唯物主义,一方面,肯定生活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男方面,也充分肯定在一定意义上认识活动具有相对的自在性、独立性价值,主张保持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必要的距离、张力。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道”、“自然”与“无为”是其中三大核心概念。本文旨在从政治学角度探讨三者及其相互联系:“道”是一种“神圣的宇宙秩序”,是自然无为的先设条件;“自然”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无为”得以产生出来的基础;而“无为”是一种治国原则,是自然主义政治理念的治道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儒道互补的混合体,它与美学是统一的。孔子讲“里仁为美”“、不激不厉”、“中和”为美;孟子讲“充实之谓美”、“善养吾浩然之气”,其核心思想是“仁”;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大象无形”;庄子讲“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周易》讲“穷神知化”“、天人合一”,其核心思想是“道”,孔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总的说,就是提倡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老子提出“摄生”,庄子提出“养生”,《黄帝内经》以老子的“道”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学说,使道家养生思想第一次系统化。道家养生思想突出自然养生,形养就是科学地生活,神养重于形养。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17.
论老子道本体的生成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建构了一个宇宙形成的生成论模式。道本体的特性包括道生万物、道超越万物、道在万物。道生万物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发生发展的历程。老子关于道本体的论述,体现了一种以生命起源为本体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相似文献   

19.
老子哲学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主义和谐精神.从建构理路看,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然后把"道"昭示的"无为-自然"理念作为方法论审视人类社会,揭示了文明时代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无为、自然之道,构想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和谐社会图景,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于"以道莅天下",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的社会和谐观.老子和谐观中一些智慧深邃的思想主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谐思想包含了爱民治国、安居乐业、公平正义、善待自然的重要内容,从中反映了老子坚守“道”的思想准则、施行无为而治之策、培育知足常乐的民众的社会治理理念。当今借鉴老子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和谐的政治关系乃至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