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及模式一直是两岸关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尽管当前两岸经贸交流及人员往来相当热络,但两岸政治关系却裹足不前,两岸政治关系仍然没有完全走出有限对抗的阴影,台湾民众及岛内政治势力对两岸政治关系的认知分歧严重,两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两岸就政治议题方面的协商始终无法展开。文章在对当前两岸政经关系互动的现状特点、机遇挑战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互动的路径和模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为两岸政经关系的良性互动寻求理论支持与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在内涵上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阶级意志之间的相对平衡的合力论。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历史合力论思想造成了两种路向的舛误,即唯生产力决定论和主体导引决定论。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深入挖掘,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对我们今天如何防止和规避两种路向的舛误,更好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维度及路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无论主客体如何演变,展现出什么样的教育新模式,但改变的只是形式与方式,基本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即教育者就是主体,受教育者就是客体。不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主动与被动、矛盾与对立、教育与被教育、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动态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原庆钰 《奋斗》2005,(4):45-46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法宝。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很多方面,很多环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在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7.
威廉斯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廉斯将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论断中的每一个术语都重新加以界定,将文化霸权理论作为解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工具,将中介作为描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术语。威廉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政权而进行时就转化为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形成某 种政治格局。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空中各个政治主体因利益而围绕国家政权活动时,以实力对比和某 种原则为依据所形成的一种战略结构或态势,是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统一。把握政治格局要从其客观性、 主观性和条件性入手。政治格局的变化,一是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化有关,二是与政治主体实力的 变化有关。研究利益关系和政治格局问题,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复杂的。理性的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动力和重要保障,而在某些条件下,不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不会促进甚至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研究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必须考虑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观,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邓小平用辩证法的观点指导工作,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这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关系的具体化、形象化说明。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邓小平不仅指导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来加以保证,而且还明确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两个根本原则,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鹏 《世纪桥》2010,(9):142-142,146
为了加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理论建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对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特点的研究,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谈起,基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该课程的相关改革措施,以期对今后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肖赞 《党史文苑》2010,(5):25-26,41
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技与经济关系的论述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体现出辩证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作用的当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当代实践观察,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范畴具有新内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规律作用展现了新特征,即适应具有双重性、全球性、民主性、中介性、自我调节性。把握这些特征是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技与经济关系的论述相比,有着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邓小平科技与经济关系思想体现出辩证统一、目标明确、开拓创新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刘延飞 《世纪桥》2010,(23):52-54
改革开放后,全国绝大部分农村都已解决温饱问题,但在全面建设小康的征途上,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别:华西村创造的财富几乎相当于西部一个省创造的,而其他大部分村庄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从表面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深层次可看出政治与政治文化发展更是不平衡。一方面,政治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村政治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融合的好的,社会发展的也比较好,反之,社会发展也不是很好。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可能一时还具有滞后性,但从根本上说,滞后是暂时的。由此看来,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对农村政治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从政治文化方面探讨农村经济政治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资源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政治资源是理解和研究现代阶层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逻辑起点。政治资源配置是形塑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机制,政治资源流动是社会阶层关系演变的内在动力,政治资源的争夺是阶层矛盾和阶层冲突的重要原因。如何从政治资源配置的视角提出构建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我们今后从事社会阶层关系研究的学者应该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探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武力 《党的文献》2006,(5):49-55
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是新中国经济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建立一种既适合中国国家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又能够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毛泽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这些探索对我们今天解决这个问题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些人以为"讲政治"就是重复过去"文革"期间的"突出政治",弱化经济工作,否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认识根源就在于没有正确地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为了从理论上搞清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当前"讲政治"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讲政治"提供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分析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不是简单地被经济所决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  相似文献   

20.
党政关系规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关系是中国政治结构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否规范化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迄今为止党政关系的模式经历了以党建政、以党代政两个阶段,现实政治发展迫切需要以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为目标的党政关系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